李 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戒毒管理局)
標簽理論視野下的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問題研究
李 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戒毒管理局)
強制隔離戒毒人員(以下簡稱“強戒人員”)成功回歸社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強戒人員徹底擺脫毒品的依賴,以一個正常人的身份融入社會,并在社會中實現自身價值。另一方面,強戒人員回歸社會后,能夠自覺遠離毒品,不再受毒品的誘惑,能夠得到充分的社會支持,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本文試圖從標簽理論出發,分析強戒人員難以順利回歸社會的原因和對策,以期為強制隔離戒毒所教育矯治工作帶來一些啟示。
標簽理論(Labeling theory)是以社會學家萊默特(Edwin M.lement)和貝克爾(Howard Becker)的理論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社會工作理論。這種理論認為每一個人都有“初級越軌”,但只有被貼上“標簽”的初級越軌者才有可能走上“次級越軌”,進而踏上“越軌生涯”①萊默特(Edwin M.lement):《社會病理學》,商務印書館1951年版,第23頁。。在社會學里,越軌行為是指社會成員偏離或違反現行社會規范,對其所屬群體、社會或文化體系的行為模式和社會期待的偏離,嚴重的越軌就是違法和犯罪②。
標簽理論認為,所謂越軌和違法犯罪行為是一種人為的主觀東西。在人類社會中,沒有任何行為從其本質上來說是越軌的,某種現象之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社會給行為人貼上了一定的標簽,社會反應才是越軌的成因。因此,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一種重新定義或標定的過程來使那些原來被認為是有問題的人恢復為“正常人”。
毋庸置疑,標簽理論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片面夸大了外界評價的作用,將越軌的責任完全推到貼標簽者的身上,否認了越軌行為與行為人之間的內在聯系,帶有唯心主義的色彩;它對標簽化的后果進行了簡單化的解釋,無法解釋越軌行為的最初來源,也無法回答被貼標簽后停止越軌的事實存在。但是,標簽理論運用互動的理論,把社會反應與行為人視為互動的雙方,強調初級越軌和次級越軌的相關性以及權威者貼標簽對行為人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對做好強戒人員回歸社會相關工作也有深刻的啟示。
對于強戒人員來說,“吸毒者”或“癮君子”這種稱呼本身就是一種標簽。從表面來看,這種稱呼并沒有不當,只是客觀地表明了事實。但是這張社會標簽含有道德上的譴責,有些時候還是導致強戒人員在社會生活中受到限制的原因。但是社會標簽本身也有其正功能。
首先,對強戒人員的這種社會標簽符合社會公正的原則。因為曾經施行的違法行為而受到道德輿論等方面的譴責符合社會公正原則。從社會公正的角度來看,任何惡或錯誤的行為都應該受到懲罰。當然這些懲罰在形式、程度及主體上會不相同。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抑惡,才有利于社會心理的恢復和平衡。
其次,標簽有助于抑制強戒人員的再次違法犯罪行為。因為標簽本身含有譴責和約束,在強戒人員背負標簽的時候,他們會處在一定程度的譴責和約束之下,這種譴責和約束既來自社會和他人,也來自強戒人員自己,從而能夠對被標簽者的再次違法犯罪行為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最后,對強戒人員的這種社會標簽能夠對吸毒行為起到一般預防的作用。一般預防是指對社會上的不特定的一般人群的預防。根據人類行為的功利性,人們總是更愿意從事那些受到褒獎的行為,而摒棄那些受到非難和指責的行為。社會標簽帶來的這種聲譽上的不利,能夠使人們更加約束自己的行為,可以起到一般預防的效果。社會標簽的這種影響更多的時候是間接的、潛移默化的,是通過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社會的一些規則,并將之內化,從而達到抑惡揚善及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效果。
因此,社會標簽現象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就是因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正功能,能夠起到預防犯罪的作用,符合社會的公正原則,并使人們因為違法而受傷的心理得以恢復。
實踐證明,對強戒人員來說,社會標簽的負面影響往往大于它的正功能,社會標簽會影響到他們解戒后的生活,阻礙他們與社會的融合過程,并成為導致其復吸、再次違法犯罪的因素之一。
(一)吸毒亞文化的侵蝕
眾所周知,全球化背景之下,國際國內毒品形勢日益嚴峻。由于社會標簽的存在,導致社會對強戒人員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歧視,這樣一來,強戒人員內部相互鼓勵與支持,形成了濃厚的亞文化。吸毒亞文化是和當今社會背道而馳,但是在吸毒人群內部卻是公認的真理。強戒人員會受到社會的排擠,但是絕對不會受到吸毒團體的排擠。相反的,強戒人員在解戒之后,他們依然會被以前所屬的團體接收。在他們看來,強戒人員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是違反社會法律的行為,也不會因此而受到懲罰。
(二)社會主流文化的排斥
社會標簽會使社會大眾對強戒人員產生歧視,將強戒人員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標簽可以迅速地將人進行分類,所以社會很容易將強戒人員與普通人群進行區分。因為吸毒行為是一種違反社會法律和道德的放縱行為,所以強戒人員就會受到社會正常人群的歧視與孤立。也是由于社會標簽的存在,導致強戒人員被排擠在社會的邊緣地帶,他們的很多方面都會受到影響,比如就業、家庭、婚姻以及人際關系等。在社會中,人們對自我的認識一般都是通過他人。而強戒人員認識自我時,他人就會描述強戒人員的負面標簽,長此以往,強戒人員就會把自己想象成大家描述的那樣,這大大提高了復吸的可能性。
(三)泛化回歸社會教育,缺乏去標簽的實效性
根據標簽理論,人們在社會完成標定之后,忽視了這些越軌者改過自新的事實和回歸社會的可能,那些有色的“標簽”會伴隨越軌者一生。不僅對強戒人員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且對社會發展也極為不利。目前,強制隔離戒毒工作主要以執法管理為中心,多是提供醫療戒治、康復訓練和戒毒常識教育,忽略了對強戒人員情感支持網的復原工作。雖然有些地方回歸社會的教育已經受到重視,但其回歸社會的教育基本停留在心理層面,局限在強制隔離戒毒場所內,缺乏針對性和操作性,并沒有太大意義。
綜上所述,作為一種實際存在著的現象,社會標簽在強戒人員回歸社會進程中既有正功能,也有負功能。由于社會觀念的進步, 強戒人員自己及社會都越來越注意到社會標簽帶來的負面影響。如何抑制社會標簽的負功能逐漸引起更多的關注。在目前,減少社會標簽的負面影響,促進強戒人員順利回歸社會主要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正確看待強戒人員
吸毒人員是違法者,也是受害者、病人。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公報,吸毒成癮是因為毒品對腦組織產生了破壞性的作用,致使身體對毒品形成藥物性依賴③施紅輝、李榮文、蔡燕強:《毒品成癮矯治概論》,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頁。。這種依賴是被迫的,沒有人會犧牲自己的健康來獲得一時快感,而且很多的吸毒者都曾嘗試過戒毒,但因最終無法忍受戒毒過程中的痛苦和折磨而又被迫走上復吸的道路。所以,正確看待是避免強戒人員被貼標簽的思想認識基礎,也是強戒場所做好教育矯治工作的前提。只有客觀正確地認識強戒人員,才能使教育者本人避免產生消極心理暗示和歧視情緒,進而傾注愛心,積極主動地、耐心細致地投入到教育矯治工作中去。同時,教育者的正確看待,有助于強戒人員正確認識自身的價值,保持上進心,避免在回歸社會后將“后進行為”合理化,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二)啟發強戒人員正確認識自我
毛澤東曾指出∶“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雞蛋因得適當的溫度而變化為雞子,但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雞子,因為二者的根據是不同的”④。標簽理論實際上強調的是“越軌行為是越軌者內化外界消極評價的結果”這一觀點。而一個人如果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就不會被外界的主觀評價所左右,也就不會將越軌行為合理化,直至成為慣性越軌,即次級越軌。因此,教育者要引導強戒人員多角度看問題,辯證地看待和評價自己,形成正確的、積極的自我觀念和自我評價,做到既不自負,又不自卑。幫助強戒人員在回歸社會后,能夠學會看見自己的優點,樹立追求進步的信心。
(三)努力創造良好的群體環境
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曾精湛地論述過,每個人的自我觀念是通過“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的⑤。這一表述具有標簽理論特點,個體根據別人的看法認識自己,個體的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以與他相互作用的人們對他的看法為基礎的。根據這一觀點,為幫助強戒人員順利回歸社會,強制隔離戒毒所教育矯治工作要逐步延伸出去,廣泛展開社會群體的動員工作,不斷提高社會化水平。一方面,要疏通家庭成員的思想,轉變其對吸毒者的態度,理解吸毒者,并鼓勵、支持吸毒者勇于戒毒、頑強戒毒,為吸毒者堅持戒毒增加情感動力;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對家庭成員的教育,普及相關毒品知識,從而強化家庭成員對吸毒者戒毒行為的監督,預防吸毒者復吸,促使吸毒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走上正常的生活軌道。
(四)預防后進亞文化的“感染”
根據標簽理論,被貼上后進標簽,會制約后進群體與他人之間的正常交往,造成他們的孤獨感,挫傷他們進取的積極性。這樣,在失去歸屬感和自尊心受到傷害的情況下,他們很容易與其他落后人員為伍,組成后進群體,形成以叛逆特征為主的后進亞文化。因此,要加強強制隔離戒毒所后續照管和安置幫教工作,要建立健全各級組織,引導強戒人員積極參加先進團體組織的各項活動。要強化組織紀律觀念,嚴格各項規章制度,有效控制不利于強戒人員的外部聯系,嚴防不良非正式群體的形成。
(五)做好回歸社會的教育,讓強戒人員掌握謀生的手段
由于“標簽刻板效應”造成的偏見和歧視,強戒人員很難被社會重新接受。所以, 強戒人員回歸社會,需要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發揮社會各階層、各部門的作用,探索強戒人員自謀生路的道路。首先,開展知識培訓,為強戒人員提供就學、就業輔導,提供職業技能培訓,讓強戒人員掌握謀生的手段,體驗勞動帶來的獲得感和存在感。其次,社區為強戒人員提供就業機會,讓他們覺得自己和其他正常人一樣,也有正常生存能力,鼓勵強戒人員自立自強,有利于阻斷強戒人員的復吸可能。
(六)做好社會層面的引導工作
從標簽理論對強戒人員回歸社會問題的解讀中,我們不難看出社會對強戒人員及其家人的標簽負面影響極大。這也提示我們,在針對毒品問題上我們應該細化問題、區分對象,包括媒體的導向、政策的制定等都應該將人道主義貫徹其中,真正體現人文關懷。廣大群眾也應該開闊視野,打開胸懷,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寬容待人,拋開這些帶有負面作用的標簽,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選擇和決定。
毒品是危害全球的世界性問題,戒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僅需要醫學上的生理脫毒,更需要社會學和心理學上的心理脫毒。要想成功戒毒、成功回歸社會、解決毒品問題,這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改變我們的歧視,改變我們的固有觀念,打破我們的標簽思維,這對營造和諧寬容的社會氛圍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