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信箱
問:緩刑犯是否是社區服刑人員?
答:這個問題法學界尚存在不同的觀點。有觀點認為,根據《刑法》第72條的規定,緩刑是對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人附條件地暫不執行。如果緩刑犯在緩刑考驗期內沒有違反緩刑的相關規定,沒有出現撤銷緩刑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刑罰就不再執行,這說明原判刑罰自始至終就沒有執行過。既然原判刑罰沒有被執行過,緩刑犯就沒有被執行過刑罰,緩刑期間的緩刑犯當然就不是服刑人員。
針對這一觀點,本刊認為,首先,從量刑行刑方面考慮。我國《刑法》第72條規定,“對于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符合刑法規定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緩刑作為短期自由刑的替代措施,已經屬于實體刑罰范疇。緩刑制度作為短期自由刑的替代措施規定,在刑法典的刑罰具體適用的相關章節中,包括量刑和刑罰執行相關條文規范中。緩刑制度本身是一種刑罰制度而非別的制度或措施,緩刑制度是針對特殊情形的犯罪分子適用或者在刑事訴訟的不同階段適用,它依附于獨立的刑罰種類并與刑罰種類相互配合共同為實現刑罰的目的服務,同為我國刑罰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
其次,從刑罰執行角度考慮。緩刑作為監禁性刑罰措施“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替代措施,是一種非監禁性刑罰措施,只有當它被執行并且是執行完畢后,“緩刑考驗期滿原判刑罰不再執行”這一條才能夠生效產生實際意義。對緩刑犯的監督管理屬于對人民法院生效的刑事判決或裁定的執行,具有刑罰執行的性質,屬于刑罰執行范疇,緩刑也體現出了刑罰適用的有效、輕緩與人道。
最后,從現實情況來看,根據司法部社區矯正管理局《2017年1月份全國社區矯正工作統計分析》,在社區服刑人員構成中,緩刑類別人員占總體的90.7%,為社區服刑人員的主體。可見現實情況中,緩刑人員作為社區服刑人員,具有現實操作性和管理可行性。
綜上所述,本刊認為緩刑犯是社區服刑人員。
(附注:本文解答參考了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王平于2017年4月19日在《法制日報》上發表的觀點。謹此致謝。)
(本刊編輯部)
問:在《關于建立司法鑒定管理與使用銜接機制的意見》實施后,在實踐中針對人民法院對于有些司法鑒定的“委托難”問題將如何解決?
答:針對人民法院對于有些司法鑒定“委托難”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印發的《關于建立司法鑒定管理與使用銜接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銜接意見》)提出了以下工作意見,推動司法鑒定管理與使用相互促進。
一是完善鑒定名冊的編制和使用。司法行政機關要適應人民法院委托鑒定需要,依法科學、合理編制鑒定機構和鑒定人名冊,充分反映鑒定機構和鑒定人的執業能力和水平,提供多種獲取途徑和檢索服務,便于人民法院擇優選擇與案件審理要求相適應的鑒定機構和鑒定人。
二是加強委托鑒定事項的審查。人民法院要加強對擬委托的鑒定事項,特別是重新鑒定事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審查,提高司法鑒定委托工作的管理質量,減少多頭鑒定和重復鑒定。
三是提高委托與受理的規范性。嚴格規范鑒定案件受理程序和條件,明確鑒定機構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接受人民法院的鑒定委托;同時,完善鑒定材料的移交程序,健全鑒定材料的收取、保存、流轉和補充等程序規范,保障鑒定活動順利實施。
四是建立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對違法違規司法鑒定行為的聯動機制,加強動態監管和信息共享,提高對違法違規行為發現和查處的及時性、有效性,促進鑒定人和鑒定機構規范執業,確保司法鑒定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