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角
法治社會應達到以下八個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根據政社分開原則,充分保障社會組織的自主權。二是進一步完善軟法治理,使其更有效地配合硬法治理。三是健全涉法社會組織,提升涉法社會組織的作用。涉法社會組織是法治社會中提供法律服務的重要環節,也是法治宣傳的重要途徑。比如說律師組織、公證機構、法律援助組織、法律公益組織等領域的社會組織。四是進一步完善和創新基層法律制度。對此,應當在進一步完善基層法律制度的基礎上,創新法律服務體系,如采取支援、掛職、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等方式向基層派駐法律工作者,如法治副校長、副廠長、駐村法律顧問等創新形式。五是應當完善、創新人民調解制度。人民調解制度在化解基層矛盾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在法治社會建設中要重視人民調解的作用,在現有制度上,挖掘優秀傳統資源,結合社會發展形勢和需要,完善和創新人民調解制度,使人民調解制度更有效、更貼近人民群眾需要,更有效地化解基層社會矛盾。六是普及法律文化知識,弘揚法治文化。各方面法律工作者包括法治研究機構應當重視法律文化知識的傳播,通過多種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傳播方式,形成學法、用法、傳播法的法律宣傳氛圍,讓全社會聽得懂、看得見,感受到法治就在身邊,不斷弘揚法治文化。七是必須正確處理社會權力與權利的關系。八是健全和完善城鄉基層自治體制。
(李步云、張舜璽如是說,《檢察日報》,2016年12月15日)
要保障憲法的實施,無論是依憲立法、依憲執法、依憲司法,還是保證人民法院在審判案件中正確適用憲法,均必須健全和完善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因為憲法的很多條文是比較抽象和原則性的,人們對其涵義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如果對之沒有權威的解釋,人們在實踐中就會各行其是,憲法就不可能得到正確的實施,就會損害憲法的權威。我國現行憲法已經明確規定憲法解釋主體為全國人大常委會。當下的問題是憲法解釋的程序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從而制度難以有效運作。憲法解釋的程序機制包括憲法解釋案的提起(提起人、提起條件等)、受理(受理機構、受理時限、對不受理的異議、救濟等)、審議(審議方式、時限等)、作出解釋決定(決定形式和決定作出的票決方式等)和公布解釋決定(公布的方式、載體等)
(北京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姜明安如是說,《光明日報》,2016年12月5日)
國家治理是一個復合性、綜合性的事業。通過法律的治理能夠滿足國家治理的核心需要,但法律不能滿足國家治理的所有需要。人的情感世界、心靈世界、意義世界,都是法律難以企及的領域。在這些領域,道德具有重要的、甚至是突出的調整作用??梢哉f,依法治國是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有效的國家治理,既要指向功利性、現實性的物質世界,也要指向人的內心世界,這正是道德主導的世界。要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需要特別注意法律人的道德水準。因為以法官、檢察官、律師、行政執法者為核心的法律人,是法治的直接表達者,其言行是法治的化身。如果法律人的法律職業倫理能夠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上,整個社會對法律、法治的信心就會顯著增強。整個社會對法治、法律的信心,是建立在對法律人的信心這個基礎之上的。可以說,法律人的道德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法治的高度與厚度。領導干部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中的關鍵作用,首先體現為領導干部的率先垂范,做好法治意識與道德自覺的表率。領導干部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中的帶頭作用、示范作用,就是領導干部在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中的關鍵作用。因此,要抓好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必須抓好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
(首都經貿大學法學院院長喻中如是說,《學習時報》,2016年12月22日)
在現代社會,法治和德治都是規范人們行為、維護社會秩序和實現國家善治的重要手段。法治是現代社會治國安邦的基本方略,德治是實現社會良好治理的社會基石。法律是一種對人們行為的剛性約束、硬約束,具有國家強制性的“他律”,以其權威性、明確性和強制性規制和指引社會成員行為。相較而言,德治是一種柔性約束、軟約束,源自社會成員內心的“自律”,以其說服力、勸導力來提高人們的內心自律和行為自覺、引導人們崇德向善。不論法治還是德治,都以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最終價值依歸。二者區別在于,法律通過懲罰罪惡來伸張正義,道德通過褒揚善行來匡扶正義。唯有“法”才能安天下。沒有法治的堅強保障,任何美好的道德理想都將不堪一擊、千瘡百孔。顯然,道德需要法律的支撐,法律是底線的道德,是道德的制度保障。唯有“德”才能潤人心。法治承載著社會成員普遍的道德追求,理應以公共道德作為價值支撐。只有建立在堅固道德基石之上的法治,才真正堅如磐石、牢不可摧,才有深厚的正當性和道義基礎,才能贏得民眾內心的服從和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努力實現“法”與“德”協同共進、德法并舉。
(中共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封麗霞如是說,《學習時報》,2016年12月22日)
法治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依托。法治能力在領導干部各項能力中具有基礎性、統領性地位,提升領導干部法治能力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聯系緊密,本質上都是強調治國理政的法治化。只有領導干部具備法治意識,自覺樹立“有權就有責、濫權應擔責、侵權要賠償”的法治思維,自覺在法治的軌道上用好權力,自覺將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決策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遵循,才能規避治理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有效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進程。法治能力的水平決定著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程度。治理有效性直接反映著國家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國家治理有效性的內在表現,就是看能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這就需要以法治方式來謀事業、辦事情和處理問題,在權力與權利、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相沖突時,堅持做到以人為本,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集中到一點,就是要不斷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能力。
(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曹冬媛如是說,《光明日報》,2016年12月20日)
司法官的法律信仰是其養成獨立司法人格的前提。法治社會的實現離不開具備獨立司法人格的司法官。獨立司法人格要求司法官在履職過程中具備獨立自主、公正司法的執業能力。這與法律信仰的要求不謀而合。從精神層面講,法律信仰是獨立司法人格的思想基礎,也是司法官具備獨立執業能力的精神保障。雖然準入機制對司法執業資格作了限制,但這種限制主要以基礎法律知識為考查對象。從主體的角度來說,從業資格不僅需要專業知識,還應具備現代化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則是法律意識現代化最直接的體現。司法實踐紛繁復雜,只有那些具備以法律信仰為核心的法律精神追求的人,才能夠對法律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抵得住法律之外的種種干擾。從價值層面上看,獨立司法人格的直接表現是公正司法。司法官信仰法律的直接目標,就是要通過對法律的模范遵守和對公正的孜孜以求,引領、帶動全社會尊法、守法。法律信仰具有親歷性。法律信仰不是被灌輸出來的,而是基于人們對法律的自覺信服,以個案實踐為代表的司法公正是產生這種信服感的最直觀、最有效的來源,從這個意義上講,司法公正對公民的信仰法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用。
(嚴義挺如是說,《檢察日報》,2016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