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供銷合作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 王健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為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村的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加快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推動農村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提供了更大的舞臺。廣西壯族自治區供銷合作社將按照中央和自治區的部署要求,在近幾年推進綜合改革的基礎上,采取有力措施,以加快基層社改造為切入點,進一步加快打造基層社、綜合服務站、農合聯“三位一體”新格局,不斷提升為農服務水平,在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作出積極貢獻。
結合當地農民生產生活需求,堅持分類指導多措并舉,科學制定基層社改造發展規劃,堅持先易后難、分步推進的原則,采取政策引導、聯合合作、社有企業帶動、社會資本投資、專項資金扶持等方式,有計劃地盤活開發基層社閑置、低效的存量資產,加快建設一批商住綜合樓、綜合超市等服務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的新設施。到2020年,力爭基本完成改造提升全區1000多個基層社,重點打造300個左右綜合實力比較強、服務功能比較齊全、與農民聯結比較緊密的基層社標桿社,示范帶動全區基層社改造建設,搭建為農服務新平臺,為農民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
根據城鄉居民生產生活需求,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涉農項目和資金支持,加快建設經營性和公益性相結合、服務功能比較齊全的鄉鎮綜合服務站,開展莊稼醫院、農資配送、測土配方施肥、日用品銷售、農產品收購、電子商務、文體娛樂、養老幼教、就業培訓、快遞收發、車票代售、醫療衛生、便捷繳費、便民金融、信息中介等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同時,以自治區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為契機,加強與村“兩委”合作,開展“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活動,共同推進村級綜合服務社建設。推動發展村民合作社,引導、組織農民和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土地托管和土地流轉等集約化經營,探索資產盤活型、產業帶動型、服務創收型、鄉村旅游型、村民聯動型和股份合作型等多種發展模式,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到2020年,力爭實現鄉鎮綜合服務站、村級綜合服務社覆蓋率分別達到80%和95%以上,為農服務功能大幅提升。
以產業為依托、市場為導向、品牌為紐帶,采取勞動合作、資本合作、土地合作等方式,著力培育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引導農民發展當地名特優農產品種植示范基地,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示范帶動能力。同時,加快組建區域綜合型以及產業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進一步增強服務功能和市場競爭力,著力培育一批有規模、有品牌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積極探索創新農合聯內部產權聯結、服務方式、運行模式等機制,促進農合聯規范發展、健康發展,打造一批聯系緊密、運行規范、服務能力強的星級農合聯。到2020年,力爭每個鄉鎮至少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以上,組建農合聯500個以上,帶動180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發展,聯結帶動農戶超過40萬戶,實現助農增收18億元以上。
圍繞解決“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等問題,以基層社、社有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合聯等為實施主體,加快組建農業機械服務中心、植保飛防服務站等為農服務平臺,創新以土地托管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方式,進一步擴大土地托管規模,為農戶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資供應、配方施肥等專業化、系列化服務,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規模化服務效益。依托鄉村級綜合服務平臺,加快建立“三農金融綜合服務室”,開展金融代理業務和農村商業保險、政策性農業保險代理業務等便民金融服務。圍繞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加快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和地頭冷庫項目建設,建設完善質量檢測、冷鏈物流、連鎖配送等服務功能,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促進農產品產銷對接,搞活農產品流通,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到2020年,力爭建成500個左右地頭冷庫項目,逐步解決全區農產品分揀、包裝、保鮮、儲存等問題,不斷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和市場效益,促進廣西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
立足當地優勢資源,整合涉農項目資金,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合聯、種養大戶和廣大農戶等農業經營主體實行農產品品牌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品牌知名度。圍繞縣域名特優農產品,突出抓好縣級電商運營服務中心建設和基層經營服務網點信息化改造,依托鄉鎮綜合服務站、村級綜合服務社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基地建設鄉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對接全國總社“供銷e家”及其他知名電商,打造縣、鄉、村電商服務平臺。采取社有企業投資、引進社會資本等多種方式,建設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倉儲運輸、冷鏈物流等配套服務設施,完善縣、鄉、村三級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大力推進網上交易、倉儲物流、終端配送一體化經營,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到2020年,力爭全區供銷合作社系統實現電子商務銷售額10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