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供銷合作社黨委書記、主任 楊宏偉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給供銷合作社的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帶來重大歷史機遇和廣闊空間,我們必須緊緊抓住,牢牢把握,始終堅持為農服務宗旨,充分發揮扎根農村、貼近農民的優勢,履行好為農服務職責。要主動謀劃,積極作為,主動對標,在結合點上下功夫,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動鄉村振興,把供銷合作社真正打造成為黨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為農服務骨干力量,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成為黨和政府密切聯系農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通過供銷合作社的優勢把農民組織起來,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能力,不斷強化與農民在組織上和經濟上的利益聯結。重點培育一批以農民為主體,出資多元化、要素股份化、發展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管理規范化、運作市場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型農民專業(股份)合作社。推動合作方式股權化,推行交易額返利和按股分紅相結合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基層社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以基層社改造升級為發力點,創辦一批區域性、綜合性合作社。到2022年,在全市涉農鄉(鎮)改造重建基層供銷合作社或設立分社,實現為農服務功能全覆蓋。培育建設基層社示范社260個,基層社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大田作物面積達到100萬畝,基層社參股農民(股份)合作社達到1000個。發展和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25000個(其中股份合作社5000個),實現每個行政村有2個以上農民專業(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社成為推動農村“三變”改革的重要載體之一;農村綜合服務社總量達到5000個,行政村覆蓋率超過60%。實現全市常駐農村農戶加入各類合作經濟組織比例70%以上。
按照扎根農村、貼近農民、服務“三農”的要求,改造新建一批鄉(鎮)基層社,把基層供銷合作社打造成為為農服務的前沿陣地。以3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中心為抓手,大力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建設農村綜合服務社,推進基層社農資超市、電子商務、金融網點向村社發展,辦好5400個農村綜合服務社和3.7萬多個經營網店,將服務延伸到農民家門口。推動社有企業、各類合作社和民間社會資本按照各區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加快發展流通加工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農業農村休閑觀光業、農村電子商務業、農業設施栽培業,打造一批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綜合體,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到2022年,通過農民合作社服務中心開展集中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0000個,成為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培育基層社示范社360個,莊稼醫院實現與基層社、農村綜合服務社配套建設,基層社通過對大田作物實施代耕代種、統防統治、技物服務的作物面積達到200萬畝,形成一批有示范性的大宗農產品生產基地。
加快構建適應規模經營發展、順應現代流通要求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立足全市重點產業基地,規劃建設一批農產品產地市場和現代物流中心,完善倉儲設施,加快發展冷鏈物流和生鮮農產品配送服務。推進農社、農超對接,加快布局農產品直銷零售網點,積極發展農產品社區連鎖超市,構建由產地直達消費終端的農產品銷售網絡。以建立高效、暢通有序的農村現代流通網絡為目標,整合全市供銷合作社經營網絡。與總社“供銷e家”緊密合作,全面構建市有電商平臺、區縣有運營中心、鄉村有服務站點的農村電商新格局,打造上下貫通的“網上供銷合作社”。加快推進信息化改造,帶動更多農民開設電商店,讓農民能夠與現代市場體系對接。繼續做好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這篇大文章,以銷售農產品為主攻方向,打造集約型的市區(縣)鄉鎮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到2022年,農產品、農資、日用品、再生資源四大網絡體系建設基本完成,以主城為核心,以一批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集散市場、鄉鎮農貿市場為輻射的全市農產品市場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實現農產品經營額800億元。在重點鄉鎮、一般鄉鎮和行政村分別規劃建設100個農資旗艦店、1000個中心店、10000個便民店,實現行政村全覆蓋。
著力打造供銷集團社有投資運行平臺,加快供銷合作社產業發展基金實質運行,整合資源,擴大上下聯合和合作,提升為農服務整體作戰能力。推進社有企業整合重組,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大力實施“四年行動計劃”,培育企業品牌和區域性公共品牌,投資入股農產品流通加工龍頭企業。全面提升社有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經濟實力,真正做大做強社有企業。到2020年,市供銷合作社直屬社有企業營業收入實現350億元,實現利潤6.6億元,力爭營業收入實現400億元,利潤實現8.67億元。
在完善監管體系的前提下,在條件成熟的基層供銷合作社,按照社員制、封閉性、不對外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的原則,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以農信投資公司為抓手,整合現有的基金、小貸、擔保、商業保理、拍賣、典當等類金融企業,探索設立農村互助合作保險、中小型銀行、融資租賃公司,將農信投資公司打造成農村創新金融服務平臺,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3年內,農信公司與全市各區縣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中心共同設立工作站,建成全面覆蓋、功能齊備、層次豐富、有競爭力的農村合作金融服務體系。加快籌建供銷小貸公司,擬通過互聯網渠道滿足“三農”領域融資需求,并加大與融資擔保公司、京東的業務合作,力爭2020年底,涉農貸款規模達到35-40億元,助推全市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