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供銷合作社黨委書記、理事會主任 蔣紅萍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深刻變化,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轉變,農村空心化、農戶兼業化、農民老齡化,使得“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等問題日益突出。江蘇省鹽城市供銷合作社積極探索,發揮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網絡健全的優勢,由時堰鎮供銷合作社牽頭建辦了全省首家新型基層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東時為農服務合作聯社,打造了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專業化服務的“時堰模式”,搭建起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相銜接的橋梁,走出了一條改造自我、服務農民的新路徑。
東時聯社注冊資本508萬元,現有成員社53家,其中農機專業合作社30家、植保專業合作社20家,大眾消費合作社、潤時勞務合作社、潤農科技發展合作社各1家。聯社下設農機服務部、農技服務部、農資服務部、資金服務部、電商服務部和電商服務中心,按照“供銷合作社+村級組織+專業合作社(種田大戶)”的基本架構,本著“平等自愿”的原則,以資產為紐帶,以時堰供銷合作社主辦的潤田農機合作社、綠堰植保專業合作社為核心,吸納本鎮范圍內的農機、植保專業合作社參股,打造利益共同體。同時,為農民提供化肥、農藥、種子等生產資料采供服務,提供資金小額貸款服務,開展聯耕聯種等耕作服務;開展技術咨詢、測土用肥配方、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服務;提供農作物秸稈還田、秸稈綜合利用服務,提供烘干、保鮮、貯存以及農產品產銷對接等服務。
此外,聯社成立了中合裕民小貸公司,開拓金融服務新產品,為聯社成員提供15萬元無擔保信用貸款,并享受利率優惠。同時為專業合作社、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種養大戶提供更加便捷的資金支持。聯社還組織社員開展農業生產、農產品營銷、技術交流等實用技能培訓,組織機耕手等統一培訓,持證上崗。
“時堰模式”搭建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相銜接的橋梁,有效解決了“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的問題。2016年,聯社社會化服務面積達11.1萬畝,占全鎮種植面積的92%。同時,以參股、服務協作等方式,吸引30余家農機專業合作社加入合作聯社組織,區域內農業機械化率達到90%。目前,東臺時堰鎮土地流轉面積6萬余畝,涌現出種田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0余個,規模種植使耕地利用率提升了12%。此外,通過推行全程承包、機防代治等多種服務形式,使每畝水稻減少用藥20%,為農民每畝節約成本25元左右,統防紡治覆蓋率超過90%。
架設了為農服務組織優勢互補、聯結農民的平臺。依托農機專業合作社,直接帶動了秸稈還田。對耕種、澆水、施肥、打藥、收獲等環節實施“菜單式”服務,既解決了在外打工農民的后顧之憂,也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土地流轉顧慮消除了。成立為農服務合作聯社,則有效解決了涉農部門和社會組織力量分散、服務效率不高的問題。將政府涉農部門、涉農資源、村級組織融入為農服務聯社平臺,將公益性服務延伸到田間地頭,解決了黨和政府服務農民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構建了供銷合作社基層社良性化發展機制。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時堰供銷合作社實現了由“賣產品到賣服務”的轉變,在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同時,傳統的農資、日用品經營的市場占有率也有了新的提升。在當地建成1.2萬平方米的商業綜合體,領辦各類專業合作社18家,7個農副產品購銷站倉儲面積達4.5萬平方米,農副產品暢銷山東、河北、廣東等地,地區影響力和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在未來,市社將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時堰模式”推廣復制力度,放大典型示范效應,推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再出發、再深化,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相銜接再提速、再增效。把復制推廣“時堰模式”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在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上再探索;把復制推廣“時堰模式”與密切農民利益聯結相結合,在提升組織化水平上再創新;把復制推廣“時堰模式”與強化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在增強自身發展活力上再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