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銘 石書婷
(416000 吉首大學 湖南 吉首)
淺析刑法的公眾認同
楊 銘 石書婷
(416000 吉首大學 湖南 吉首)
保持刑法與公民的感覺、國民的規范意識之間具有一致性,進而維持刑法的親和力,并獲得公眾對其問題上的認同感。我國的刑法理論及制度在因果關系、不作為犯、故意、共犯等都將公眾認同感進行了充分的考慮。公眾對刑法的認同感主要設計兩方面,即“生活利益的重要性”和“規范有效性”。本文對公眾認同對刑法理論及制度的影響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論述了刑法公眾認同的基本內容,對從事刑法公眾認同的研究人員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刑法;公眾認同;法益
隨著與刑法相關的國家、專家力量日益膨脹,刑法的法務和理論變得越來越專業化,不具備一定法律常識的公眾根本無法看懂刑法。為了保持刑法與公民認知之間的一致性,進而維持刑法對民眾的親和力,建立公眾對刑法的認同感,從而保持刑法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要建立公眾對刑法的認同感,進而確保刑法規范的有效性,這也是建立現代化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刑法的公眾認同度反映了社會對刑法的接受程度,強調人權高于刑罰權。以往的刑法理論沒有對刑法的有效性進行充分解釋,為了在公眾認同和刑法有效性之間建立一個緊密的聯系,就必須要讓刑法得到廣大民眾的普遍認同。
2.1 因果關系
實際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要有因果關系,才能客觀的進行歸責,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刑法理論。根據對因果關系認知的不同,可以分為條件說和相當因果關系說。條件說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有效的,但是在某些時候使用條件說會導致出現無法解釋的現象。相當因果關系說是以條件說為基礎,只要一般公眾對該關系能夠進行接受,那么就說明存在因果關系,因此,在因果關系的確立上,需要對公眾社會生活經驗進行充分的考慮。考慮在一般情況下行為與某種結果之間是否具有一定的因果關系,進而將極少出現的結果從客觀歸責中進行有效的排除,從而讓一般人能夠認同歸責的實現。
2.2 不作為犯中作為義務的實質判斷需要借助于一般國民的規范意識
根據公眾對刑法的認同程度,只要不作為行為所產生的價值與作為相當,就可以處理不作為的行為人。對不作為的判斷主要看行為人是否具有作為義務,只有與特別重要的法益具有關系時,公眾才具有履行特定行為的義務。因此,對于需要保護的法益非常重要時,并且實際對法益造成一定的侵害,才能對不作為歸責為犯罪。因此,要對作為義務進行系統全面的實質性考察,進而為不作為的判定提供可靠的依據。
2.3 被害者承諾的傷害
對于違法論的問題,刑法要對公眾認同進行充分的考慮,威爾澤爾提出的“社會相當性”理論與以上理論不謀而合。社會相當性理論在當今社會受到了很多的非議,但是其中仍然存在合理性的部分。在進行違法阻卻事由的判斷過程中,需要將刑法的公眾認同考慮進去。在對被害者承諾是否導致阻卻違法事由進行判斷時,需要對該承諾的性質進行一定的判斷,按照公眾的一般認知對承諾的有效性進行判斷。根據一般人的認識,得承諾的傷害是否會導致犯罪,要對傷害的輕重進行考慮,被害人具有處分私權的權利;此外還要對承諾傷害的事由在情理上能否被諒解進行充分的考慮。所以,對此類案件的處理需要進行統籌考慮,是一種綜合平衡的結果。
2.4 緊急避險與期待可能性
為了對自己的生命進行保護而導致他人犧牲的情況,按照當前的主流觀點是一種犯罪行為,因為行為人的避險行為超過了法律規定的限度,所以刑法對于此類行為并不認同,主要是刑法當中認同生命價值高于一切,應當絕對給予保護。這一觀點看似合理,但是仔細思考后發現其中似乎有一定的問題。因為即使避險行為在理論上欠缺考慮,導致其具有違法性,但是也應當對其中是否存在國民的規范意識進行一定的考慮,承認阻卻個人責任,即由于行為人的考慮欠缺,導致行為人不具有非難可能性,需要對其進行免除罪責,從而使刑法與公眾認知保持一致。例如,由于行為人收取了數額巨大的假幣,行為人為了降低自身的財產損失而進行使用的,應該酌情判輕刑;行為人由于饑餓瀕臨死亡時,偷盜價值量大的食物進行食用時,可以宣告無罪。
3.1 法益對于個人的意義
法益是生活中一種必須予以保障的生活利益,人們為了獲得良好的生存條件和進一步的發展空間,必須對一些十分重要的利益進行妥善的保護。當公眾正確意識到這些重要的生活利益以后,立法者在刑法的設立過程中也會對這些重要的生活利益進行充分的考慮,在刑法中對這些利益進行明確和保護,進而實現刑法對法益的保護功能。刑法的法益保護與公眾認同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獲得公眾認同的重要利益也就是被刑法所保護的重要法益。從一般市民的觀點來看,盜竊之所以是犯罪,是由于侵犯了財產,而與行為人是否獲得了財產無關,因此,一般人沒有對盜竊罪既遂和未遂進行有效的區分。只有在無法判斷被害人能否控制財產而行為人能夠對財產進行有效的控制時,才采取控制說,這就是將法益保護進行了充分的考慮。
3.2 刑法規范與公眾認同
刑法只有獲得了公民的認同后,才能確保其規范有效性得到繼續的維持,刑法才真正的具有實際的意義。因此,要在公民行為、規范、刑法、公眾認同之間建立有效的一致性關系。在我國,雖然對公民的合法權益進行有效的保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需要將規范的意義充分的體現出來。公眾對刑法的認同主要有:感知生活利益的重要性和抽象認識法律規范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刑法需要得到公民的認同,才能繼續保持其規范的有效性,進而規范人們的行為,保護人們的基本利益。本文對公眾認同對刑法理論及制度的影響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刑法公眾認同的基本內容,進而促進公眾對刑法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
[1]張飛飛.論刑法的公眾認同[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4.
[2]馬榮春,趙登梅.刑法公眾認同的法哲學建構[J].政法學刊,2016(02):76-89.
[3]黃明儒,王振華.規范意識強化:也論刑法的公眾認同[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01):50-60.
[4]臺笑舟.論刑法解釋的公眾認同[J].法制博覽,2016(1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