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劉云
(133000 延邊大學法學院 吉林 延吉)
漢律對秦律的繼承與發展
楊劉云
(133000 延邊大學法學院 吉林 延吉)
漢律是漢代法律的總稱。漢朝基本上是繼承了秦朝的政治法律制度,即漢承秦制。漢承秦制,漢代法律是在秦律的基礎上建議和發展的。但是由于漢代的政治經濟情況不斷發展變化,漢代律令在秦代的基礎上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秦律;繼承;發展
秦王朝的律法是法家思想的結晶。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更是強調重刑主義。初并天下,他便使“法令由一統”,將原秦國法制推廣到統一后的全國各地。漢朝初期,主張“無為而治”,提倡約法省刑,雖推崇黃老思想,但并沒有拋棄法家思想。漢武帝時期,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并輔之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漢時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首先要有統一的思想。這種大一統的思想繼承秦律法令由一統的思想。但秦律重刑罰,漢律先用德禮進行教化,教化無效再輔之以刑罰,把德刑結合起來,發展了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這一思想對后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
(一)法典體系的繼承和發展
漢朝建立之后,漢高祖命蕭何在參考秦律的基礎上,結合《法經》修訂新的法律。蕭何在秦律的盜、賊、囚、捕、雜、具六篇的基礎上,又增戶、興、廄三篇,形成《九章律》。此外,韓信定軍法、張蒼作章程,叔孫通定朝儀,即《傍章》十八篇。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又陸續修訂舊律并頒布一些新律,如張湯制定《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作《朝律》,連同上述的《九章律》和《傍章》,合計六十篇,大致奠定了漢律的規模。
(二)法律表現形式的繼承
秦朝的法律表現形式,形成了律、令、式、法律答問、法律文告以及程、課、廷行事等多種法律形式。相較于秦朝,漢朝的法律表現形式就顯得更為規范和整齊,漢朝延用了秦朝的律和令,同時又創立了科、比。漢朝的律有《九章律》《傍章》《越宮律》《朝律》,這四部共有六十篇,統稱“漢律六十篇”,此外還有大量其他的單行律條,而關于令是皇帝頒布的,所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科是針對某類事的一個方面制定的單行法規。比是可以用來比照斷案的典型判例,也叫決事比。
刑法原則的進一步發展,漢律關于定罪量刑的原則,基本上承襲秦制,但也有變化。第一關于刑事責任年齡,秦律以身高確定刑事責任,漢律則直接按年齡確定刑事責任,并沒有最低年齡和最高年齡的區別。第二關于自首從輕,秦律規定,凡犯法者,如果投案自首,則在量刑時予以適當從輕。第三親親得想首匿,是指在直系三代血親之間和夫妻之間,除犯謀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隱匿犯罪行為,而且減免刑罰,是自漢代始入律條的。其他如故意和果實,漢律在故意中又區分出“造意”和“非造意”,在犯罪情節上比秦律的區分更為微細。另外增設了新的罪名。主要有危害中央集權制得犯罪,危害君主專制的犯罪,危害皇帝尊嚴和安全的犯罪,危害國家政權的犯罪。
(一)關于繼承,自周朝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
秦代的繼承范圍很廣,漢朝對于爵位也是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如果沒有嫡長子就被奪爵,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規定除了嫡長子外,還將封地分封給其他人。關于財產繼承,主要是土地和其他財物。當時已出現遺囑繼承,這個遺囑是家長生前病危時立的,反映了家長的意愿。而且庶子和女兒都有繼承權。此外,漢代也出現了收養制度。
(二)經濟法規,秦代調節經濟生活的法規種類繁多,內容龐雜
秦代對于國家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均以確定各專職官吏職責的形式,作出了詳細的規定。首先秦朝繼續推行商鞅變法以來的重農政策,并十分注意協調和保護生態環境。其次秦朝對手工業特別是官營手工業進行嚴格管理。最后秦政府運用法律手段加強市場與貨幣的管理。在兩漢時期,漢承秦制,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另一方面漢武帝時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將鹽、鐵、酒等有關人民生計的產品由國家專營,制定法律嚴禁私人生產和銷售。
(一)司法機關和監察制度
秦朝皇帝掌握著最高司法審判權。廷尉位于“九卿”之列,是中央司法機關,負責審理地方的上訴案件和郡縣不能決斷的疑難案件,同時也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詔獄”。“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也有重大案件的司法審判權。漢朝廷尉是最高司法機關,其長官也叫廷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是檢察機關的長官,但可參與重大案件的審判。地方司法機關基本上是郡縣兩級。
(二)訴訟制度
秦的起訴方式有兩種,一是當事人或親屬告發,二是官吏的糾舉犯罪。漢朝起訴叫做告劾;告指當事人或其親屬直接到官府控告,類似今天的自訴,劾指官吏代表國家糾舉犯罪,類似于現代訴訟中的就“公訴”。漢朝規定應按照司法管轄逐級告劾,除非有冤獄才能越級上訴皇帝。漢律還規定治安官吏負有糾舉犯罪的責任。
(三)審判制度
秦朝把訊問被告稱為“訊獄”,審斷定罪稱為“治獄”。秦朝在審判中也重視收集證人證言和物證,必要還可以查封財產。秦律也明確規定了司法官的辦案責任,錯案必究。漢律對被告的審訊,稱鞠獄。被告的口供即所謂的“辭服”,是定罪量刑的主要依據。法官根據律令作出判決,并向被告及其親屬宣讀,稱為“讀鞠”。如果被告及其親屬不服,允許其申請重審,稱為“乞鞠”漢律與秦律相比多了三個月的乞鞠期限。最后漢代建立了錄囚制度,即由皇帝或者上級司法機關通過對囚徒的復核審錄,監督和檢查下級司法機關的決獄情況,以平反冤案,疏理滯獄。
(四)春秋決獄和秋冬行刑
漢朝創始了春秋決獄,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特殊審判方式,是指以儒家經典的精神和事例作為司法審判的根據,它兼顧事實和動機是合理的,但由于儒家經典不具有法的規范性和確定性,在司法實踐中往往任意比附。
秋冬行刑理論源于西周,這一做法起源于先秦。漢代死刑的執行采取秋冬行刑制度,漢代統治者根據“天人感應”理論,規定春夏不執行死刑。它把司法鎮壓與陰陽運行、四季變換聯系起來,借助天的權威和實際生活感受來加強司法的嚴肅性。漢朝將秋冬行刑制度化,在客觀上有利于農業生產和社會秩序穩定,又標榜了德政慎罰,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