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法學研究所 陜西 西安)
在中國法制史中探索依法治國的新路徑
李 燕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法學研究所 陜西 西安)
我國的法制歷史源遠流長,其中包含的法治思想對當前現代國家的治理依然具備一定的借鑒意義。隨著當前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全面推行依法治國已然屬于必經之路。期間,禮法結合對當代治國理政具備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在當代采用禮法合治思想,應將法治作為核心內容,使人們對“禮”的遵守變為對法律的信仰,從而為依法治國奠定基礎。
中國法制史;依法治國;新路徑
我國法律最早起源于夏朝,當時奉行“天罰神判”的治理理念,發展至商朝時,“天罰神判”獲得了一定發展。在西周時期最早產生了早期的法制思想,且當時的神權思想已經開始動搖,并奉行“保民、敬天”的思想,當時國家十分倡導禮治方式。但當時依然處于奴隸社會,因此周禮也開始奉行維護宗法的等級制度,雖然實行了公開的特權法律但卻并不平等。而在春秋時期,國家出現了禮崩樂壞的思想,社會文化以及思想意識形態均開始進行百家爭鳴階段,儒家、法家、道家以及陰陽家各自爭論。但在眾多的爭論過程中,法家結合了富強治國的理念,且與當時的社會需求相吻合,因此占據了優勢地位。而到了戰國時期,局勢開始進入群雄爭霸的局面,秦孝公重用大臣商鞅,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法治理念,為此后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在完成統一霸業后,全國依然奉行商鞅的法治理念,且全國統一法律,因此秦朝也屬于我國唯一專門奉行法治的時代。但當時由于法治條件較為嚴苛,群眾生活較為艱苦,因此在農民起義后便覆滅。在漢朝初期,其病程秦國思想,實行依法治國理念,且為了有效適應當前的生活生產,還采用了無為而治的思想,雖然制定法律但卻并不嚴苛執行。雖然無為而治理念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時間推移過程中,國家也開始出現內憂外患的問題。在漢武帝時,儒家學派開始興起,自此便開始了法治儒家的轉變過程。在漢武帝之后,漢朝開始奉行德主刑輔的方法,封建法律的核心開始轉為禮法并用,法律條例中也開始更多的深入儒家倫理道德觀念與禮儀規范。且禮法結合的思想自漢朝開始一直沿用至清朝,期間各朝代使用時也存在一定區別。比如唐朝德主刑輔重點集中于大德小刑,而宋朝時同樣重視兩者,明朝雖然奉行了儒家治國思想,但實際執政期間卻采用了律令與刑罰為主的治理模式。
由我國的法制發展歷史可以看出,由單純禮治至法治發展過程中,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都因社會的政治及經濟情況而進行改革,從而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現狀。
我國在改革開放后逐步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并建立了公共服務體系,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社會建設方面也獲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但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也存在著很多現實的矛盾,比如犯罪問題、腐敗問題、道德問題以及環境問題等。
2.1 腐敗問題
自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在強化自身建設,并加大了反腐倡廉力度,不但強化了領導干部的工作內容,且也對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問題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措施。且由近年來,部分省級干部的落馬也看出中央政府的反腐決心,這也顯示出社會的腐敗問題已經嚴重危及黨與國家的執政基礎。全國被查官員人數的不斷增多,也顯示出我國的腐敗問題已經呈現出高發態勢,且嚴重阻礙了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
2.2 環境問題
目前我國北方多數城市備用霧霾侵襲,環境污染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嚴重危害了個人的切身利益。過去幾十年間,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的增加,我國實行粗放式的經濟管理方式,各處存在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問題。雖然我國已經開始重視環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并出臺了相應的預防措施,但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十分嚴重。
2.3 犯罪問題
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獲得了較快發展,但社會秩序方面依然存在較大問題,危害了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甚至危害了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除了社會上的黃賭毒、食品安全犯罪以及金融詐騙問題外,還存在危害性較大的惡性公共安全的犯罪事件,比如大學生販毒、地溝油以及暴恐事件等,這些均嚴重阻礙了小康社會的健康發展。
2.4 道德問題
相比較上述問題,當前社會的道德問題較為嚴重,這主要因為社會上幾乎所有的問題均與道德建設存在較為緊密的聯系,比如腐敗問題的本質則因為個人的貪婪與自私;而環境問題的本質也因為個人出現的損人不利己行為;犯罪則直接擊破了人們的道德底線。當前社會上出現的老人跌倒無人敢扶、地鐵爭搶座位大打出手、病人家屬對醫務人員采取暴力行為、編造虛假理由騙取愛心捐款等問題直接表明了當前社會道德問題存在較大的危害性,且不容小覷。而當前社會問題的引發原因存在多個方面,一方面,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變與現代化進程建設期間,社會的各個領域均發生了明顯變化,很多法律制度也落后于社會的發展進程,執法、立法等方面的法律體系并不健全,且人們并未真正形成法治觀念。另一方面,道德教育效果較差,道德教育的實施者無法以身作則,使得整個社會的風氣不正,且公民缺乏法律信仰。為了更好的解決上述問題,依法治國理念應運而生,且在構建法治體系方面提出了立法、修法以及司法等改革工作,但在實際依法治國的過程中,依然遇到了虛假訴訟、執法難、司法腐敗等問題,全面實行依法治國的理念有待進一步加強。
古代法治經驗可以為我國的依法治國提供借鑒經驗,且很多思想理念均給予我們重要的啟示。為了有效解決依法治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需要探索我國的法制歷史,在治國理政方面有效借鑒立法結合的思想。
3.1 禮法合治內涵
禮主要指的是區分尊卑、長幼、親疏以及貴賤的行為規范,禮治主要利用不同階級的差異行為規范作為治國的工具,而法治則指的是利用客觀法律推行的行為規范作為治國工具。禮法結合則指的是禮治與法治的有效結合,在治國過程中以法律形式推行儒家的差異性思想。
3.2 禮法合治的作用與意義
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應充分了解禮法合治的意義與作用。我國古代實行小農經濟模式,且世代定居,家族則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同時,在處理家族內部事務時還應奉行父權家長制度,一家之長掌握著經濟與宗教權利,并利用法律條例維護家族內部與家族外部之間的關系。而其中的禮中包含的親疏、尊卑長幼等均強調家族內部關系的準則,而社會不同階級關系的調節準則則是貴賤。家族內部的權威人士被賦予了一定權利,更好的執行了禮儀法治,在維護家族差異性的同時也有效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禮法合治的思想倡導在家族內部解決矛盾,鞏固了封建社會的基層政權基礎、除此之外,禮的教化作用也可以確保法律以信仰方式實行,根本上降低了犯罪幾率,維護了社會秩序。
3.3 禮法合治的運用根基
清末時期屬于我國法律體系的起源時期,當時清朝政府由于受到內憂外患的壓力,對法律進行了有效移植,但實際執政期間卻并未將其完全付諸實踐,但清朝此后朝代的建法過程中均借鑒了其法律體系。由清末至今,我國的法治建設體系已經存在了近百年時間,雖然期間出現了執法不嚴以及法治觀念薄弱等問題,但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現代的法治理念與社會法治以及社會文化傳統存在一定矛盾。法律與社會風俗及生活習慣存在一定聯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基本結構,且直接決定著社會政治及經濟情況。如果法律在沒有充分結合社會現狀的情況下建立,則必然會出現諸多問題。而受法律穩定性的制約,當社會與法律之間關系存在局部問題時,也可以利用禮法作為彌補方式。
3.4 禮法合治在當代的有效運用
作為我國優秀的法治傳統,禮法合治具備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時移世易,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不得照搬法律體系,應在結合社會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在形式與實質方面進行辯證創新,改造其中有價值的部分,剔除不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封建糟粕,從而更好的適應現代法治需求。在形式方面,禮法合治主要指的是在法律體系中通過法律解釋的形式滲透儒家思想,并在裁判的基礎上有效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通過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古代禮法思想中的三綱五常、等級制度等均與現代的法治觀念相背離,應堅決摒棄。但儒家的禮治強調節制人欲,減少爭端,維護社會的良好秩序,因此應該有效繼承。
禮法合治更多注重道德教育,因為我國屬于小農經濟社會,采用道德教育可以防患于未然,只有禮治無法有效調解時才可以采用刑罰處理,即實行先禮后刑的治理方式。由此看出,當前社會最低成本的治理模式便是禮法合治。在當代社會,法治強調現代社會與人權進行有效融合適應,經濟及人員流動的增強使得禮治的空間越來越小。但禮治也存在一定意義,雖然內容已經無法跟進時代發展步伐,但其在社會治理形式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借鑒意義,可以利用禮儀方式有效推進現代的法治精神。比如公民在強調保護自身權益的同時也不能侵害他人利益,只有人們接受新的禮儀規范,并嚴格遵守,才可以由“禮”的層次上升至法律信仰,為依法治國提供堅實的基礎。在全面實行依法治國的進程中,不應忽略任何的有利因素,且在實際法制進程中,應辨析批判的繼承禮法結合中的重要部分,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法律信仰一部分來源于道德教化,另一方面則來源于彰顯公平道義的法律,這兩個方面在相互制約中相互促進,從而促進了依法治國的快速發展。
歷史可以使我們更加清醒的看清過去,并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受閉關鎖國的影響,我國近代發展落后于其他國家,為了更快的趕超西方的發達國家,我們應在開放的基礎上學習西方先進經驗,實行禮法合治,且社會治理過程中也應遵循法制原則,這樣依法治國條例才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
[1]金欣.憲法整合視野下的晚清立憲運動——兼論憲法整合功能發揮的基本條件[J].江漢學術,2017(04).
[2]馬晨曦.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解放婦女的法律制度及政策研究[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7(06).
[3]王守禮.看宋代官府如何斷“土豪遺產案”[J].公民與法(綜合版),2017(03).
[4]蔣來用.中國律師的鼻祖[J].公民與法(綜合版),2017(03).
[5]丁志.淺析中國法制史課程的教學困境與改進[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