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子雯
(061000 滄州市運河區人民法院 河北 滄州)
淺談女性犯罪的預防與對策
南子雯
(061000 滄州市運河區人民法院 河北 滄州)
大眾所公認的女性形象都是溫柔、賢惠、善良的,但事實上,女性犯罪自有犯罪現象以來就一直存在。目前,女性犯罪率的升高給社會穩定帶來了威脅,逐漸受到各國的重視。女性犯罪因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問題和研究領域。我們要加強對于女性犯罪的研究,了解當代女性犯罪增加的現狀及其原因,并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減弱其迅猛的發展態勢,使其自身得以健康發展,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
女性犯罪;犯罪原因;預防對策
在人類犯罪歷史上,犯罪主體的主要群體一般都是男性,女性的犯罪比率都很低。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女性犯罪呈現較快的上升趨勢,數量和類型上都有所增多,這個發展態勢向全社會敲響了警鐘。
在國內,女性犯罪比例盡管沒有發達國家高,但增長速度較快。據有關部門統計,20世紀50、60年代我國女性犯罪占犯罪總數的比例為1.3%,70年代約為5.7%,80年代初為9%-10%,8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保持在12%左右。按這種發展態勢,今后幾十年內,我國的女性犯罪還會繼續上升,甚至達到20%以上。同時,女性在押犯無論絕對數還是占全體在押犯的比重都在加大。從1997年底至2002年底,全國在押女犯人數凈增了2.9萬名,平均每年增長了13%,超出了在押犯的平均增長數。
(一)個人原因
1.生理因素
生物學家認為,女性在月經期、懷孕期、哺乳期和絕經期期間會出現植物神經紊亂、大腦皮層失調等現象,容易心煩易怒、情緒失控,可能產生犯罪行為。1961年,多爾頓在《英國醫學雜志》上發表《月經與犯罪》一文,報告了她對一家英國監獄中的女犯進行調查的結果。調查發現,在386名新收押女犯中,將近一半的犯罪(49%)是由婦女在月經期間或月經前實施的。
2.心理因素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低層次的需要滿足以后就會產生高層次的需要。但是,有犯罪傾向的女性的需要結構是畸形的,她們常把個人低層次需要放在首位,又拒不接受社會規范的調節和控制。當個人需要任其自由發展、膨脹卻又不能用社會規范允許的方式或手段滿足時,她們就會采取不正當的手段,從而產生犯罪行為。心理學家認為,女性大多心理存在障礙,性格上容易偏執、自私、狹隘,對現實社會中存在的現象缺乏正確的認識和判斷,缺乏社會責任感,對他人缺乏信任,遇到沖突時,往往會采取極端方式。
(二)社會原因
1.經濟因素
經濟管理制度和方式的變化,必然帶來經濟利益的再調整和再分配,因而會產生人們利益關系的相應變化,各種利益關系在新的機制建立過程中會發生各種矛盾和沖突。中國現階段存在收入分配不規范、整體收入結構不合理等現象,使一部分人失去了應有的物質利益,同時,貧富差別、城鄉差別的加劇使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心理落差較大。這些因素給社會的公平、公正帶來很大的沖擊,一些農村女性、生活比較貧窮的女性不甘于窮苦一生又不想通過正常渠道,就有可能會為財鋌而走險。
3.學校因素
在我國,學校教育普遍存在著重分數輕素質、重智力教育輕德育教育的不良傾向,片面追求升學率,忽略教育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造成青少年女性紀律松弛、思想混亂、組織性差、法制觀念淡薄,對社會上不良文化和腐朽思想缺乏抵抗力,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在校園里,同學之間的關系一般比較簡單,矛盾和利害沖突較少,但一旦產生矛盾,會使學生出現情緒低落且不穩定、心理負擔加重、行為失常等情況,而一些老師對學生缺乏應有的尊重,過分的訓斥,甚至打罵、體罰,對學生缺乏關愛和信任等,類似這些緊張的學校人際關系,使得青少年女性逐漸產生怨恨不滿的情緒,希望報復泄恨,進而實施暴力犯罪。
(一)全面切實保障女性合法權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要促進婦女全面發展,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實施婦女發展綱要,全面開發婦女人力資源,切實保障婦女合法權益,促進婦女就業創業,提高婦女參與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能力。加強婦女勞動保護、社會福利、衛生保健、扶貧減貧及法律援助等工作,完善性別統計制度,改善婦女發展環境。嚴厲打擊暴力侵害婦女、拐賣婦女等違法犯罪行為。在切實有效落實此綱要的同時,我們還應廣泛宣傳《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婚姻法》等,多舉辦法治講座,為她們提供更多的法律服務和法律咨詢,增強她們的法律常識和法制觀念,培養學法、懂法、用法的意識,既用法律武器保障了她們相對弱勢的權利,又達到了讓她們遵紀守法的目的。對女性犯罪人也需要進行法制教育,定期組織學習法律知識,提高她們的法律意識,防止再犯。
(二)加強女性文化教育和個人素養
提高女性的綜合素質是防治女性犯罪最基本的對策。首先,要加強文化知識教育,深入開展學科學、學文化活動,引導女性自覺抵制各種封建思想的影響。其次,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感情觀和法治觀,因為這五觀一旦形成,會對一個人的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只有樹立正確的五觀,才能保證一個人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否則會將人引入歧途。最后,要規范學校日常管理,防范管理中出現的漏洞,多關注青少年女性在校的言行舉止,慎防不良行為演變成犯罪。
(三)構建多層次的社會心理疏導機制
女性不僅需要來自法律、經濟等方面的具體支持,還需要來自精神上的支持。對因在社會或者家庭中受到挫折而出現心理異常的女性應及時給予關心、鼓勵、幫助,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提高她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構建良好的社會心理疏導機制勢在必行,它將有助于女性釋放自己負面的情緒,有助于社會穩定。
首先,要健全社會支持系統,充分發揮村(居)委會、街道辦、婦聯等基層組織和部門的作用,以專門的心理機構為龍頭,由社區、醫療機構、學校及其他社會組織開設的心理治療機構和咨詢中心等聯合組成社會心理網絡。
其次,要建立健全民意監測網絡,形成多維度利益表達機制,做到了解社情民意,為女性提供化解矛盾和糾紛的有效途徑,及時疏導女性的情緒,將犯罪行為遏制在萌芽狀態。最后,要建立輿論引導機制,營造積極健康的氛圍,及時強化合理正確的社會心理,運用榜樣的影響力和感召力,適時打擊不良的社會心理現象。
[1]楊慶武.社會變遷及文化視野下的女性犯罪研究述評[J].《婦女研究論叢》,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