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云晶
(271400 寧陽縣司法局 山東 寧陽)
未成年人刑事審判程序價值分析
冀云晶
(271400 寧陽縣司法局 山東 寧陽)
未成年人這一概念是在上世紀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不斷攀升,隨著未成年人司法運動的推動而提出的。之所以提出這一概念主要是基于對未成年人特殊的身心發展特點的考慮,將其與成年人進行區分而在審判中對他們給予保護和關懷,適用更加舒適的審判方式和輕緩的刑罰以適應未成年人審判和改造的需要。而刑事審判制度作為刑事司法制度的核心和關鍵,更是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
未成年人;審判程序;價值
未成年人刑事審判程序這一特殊司法制度,設立的根源就是為未成年人提供不同于成年人的保護,使其在訴訟中能夠處于一個與控訴方相比較為平衡的位置,盡力避免因為自身的缺陷導致在訴訟中的不利地位,實現國家對未成年人的特殊關懷。設立未成年人刑事審判程序價值體現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
未成年人選擇犯罪多半源于其心理的不成熟,他們的決策能力、判斷都是異于成人的。此外,未成年人對于危險活動的感知不同于成年人,他們更向往冒險刺激,比如犯罪,但卻無法像成年人一樣去思考這一行為所可能導致的后果。
而當他們進入刑事訴訟程序,尤其是進入審判階段,法庭是嚴肅性、威懾性及所帶來的威壓往往超過了未成年人所能承受的限度。這時,未成年人迫切需要的便是一個能夠讓他適應的與成年人的刑事審判方式具有明顯差異的特殊審判程序,使得審判符合未成年人發展的身心特點,否則必然導致未成年人在刑事訴訟中處于極度被動的地位,無法實現保護未成年人的目的。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復雜性
“研究發現,犯罪的男性未成年人一般要比不犯罪的同類人更具有精神變態的傾向。心理學家則解釋,之所以出現這種個性上的極端是因為這些未成年人缺乏他們父母的接受和關懷”。對于一個因缺乏關愛而犯罪的未成年人,如果被納入到刑事訴訟程序中來,無可避免的會遭受來自社會的到冷漠或者歧視,而這對他來說是不公平的。因此,就要盡可能的減少未成年人涉入刑事訴訟的可能,即使參與其中,也要盡可能的避免對其進行羈押,以使其能夠生活在他所熟悉的環境里,健康成長。
(三)保證未成年人刑事審判程序正當性
抗辯式的訴訟模式,其平等對抗集中體現于審判程序。但是,作為行使控訴權的國家專門機關無論在權力、手段和物質上的都遠超過被追訴人。而且,就未成年被告人來說,他們脆弱的心理和不成熟的身心特點尤其需要更多的保障,否則與控訴機關的抗衡就只會是空話。
“兒童的心理最初不過是一塊白板,一塊未寫一字的蠟板,不管心理成為怎樣的,它幾乎完全是學習與經驗的結果。”面對審判時,受到強大的外部環境的影響,無論是法庭嚴肅性、威懾力還是控訴機構的強大都會對他們脆弱的心智狀況產生極大的影響,這種在未成年人惶恐驚嚇情況下所進行的表述要么詞不達意要么理解錯誤,庭審就會出現問題。因此,就需要適用一種特別的制度來給未成年人提供特別的援助,實現控辯雙方力量的平衡來保證程序的正當性。
刑事訴訟程序是國家為懲罰犯罪,維護社會秩序,保護國家和人民的健康和財產安全而設計的一套專門程序,它自誕生那日起便擔負著打擊犯罪的重任。但是,隨著人權觀念的發展,貝卡利亞首先提出:“一切合理的社會都把保衛私人安全座位首要宗旨”。從此,刑事訴訟開始追求打擊犯罪與保護人權的雙重目的,未成年人的刑事訴訟程序當然也沒有例外。
只是未成年人與成年人在身心發展方面相比具有明顯的弱勢,因此要更加注重對他們的保護。但是,需要明確的是,“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特別程序是在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之間做出選擇的結果”。相比普通程序,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特別程序的適用為了使未成年人能夠盡快擺脫訴累,降低刑事訴訟對未成年人產生的不利影響。但是,應當清楚的一點就是,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并不是放任未成年人犯罪的發生。未成年刑事訴訟特別程序仍是具有打擊犯罪與保護未成年人權利的雙重目的,任一方面不能缺失。
(一)“國家親權”理論
“國家親權”理論起源于羅馬法,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最初是“父母親權”的絕對權利;然后發展為“父母親權”與“國家親權”共同對未成年人進行監護,但國家親權處于輔助性的地位;最后發展為“國家親權”理論,此時國家對未成年人具有超越其父母的權力,被認為是未成年人的最高監護人。
根據“國家親權”理論,國家應當對未成人提供保護和教育,而且,在對未成年人進行保護時,“應當為了孩子的利益行事,即應以孩子的福利為本位”。受這一理論的影響,未成年人的刑事司法一是具有明顯的福利化取向,以追求兒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二是排斥報應主義思想,主張“保護優于刑罰”;三是對有罪錯的未成年人的處置要實行個別化的治療。而未成年人刑事審判作為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中最為關鍵的一環,“國家親權”強調國家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和管理的責任,以未成年人的福利為本位。
(二)“恤幼”思想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認為國家、和會和家庭對未成年人的成長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未成年人應當給予更多的關愛。“恤幼”思想在我國古代刑法中的體現,主要就是對一定年齡之下的犯罪人要進行寬宥,減輕或免除其處罰。如《周禮·秋官·司刺》中有三赦的規定,赦幼弱便是其一;《法經》的《律減》中規定,十五歲以下的人犯罪的,如果犯的罪行嚴重則減去三等,罪輕的話則減去一等;此外,《唐律》中也規定老幼之人可以減刑。此外,“恤幼”思想還體現在逮捕與審訊之中,如《唐律疏議》中規定:“議情減老少疾不和拷訊”。
“恤幼”思想發展至今,在我國未成年人刑事審判制度中的體現良多,比如對不滿十八周歲的犯罪的,不實行死刑;已滿十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只對個別的犯罪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在對未成年人進行訊問和審判時要有其法定代理人在場等等。其實這一“恤幼”思想也是對“國家親權”理論一定程度的暗合,都要求未成年人的刑事審判制度要有其特殊性,注重對未成年人進行保護。
刑事審判是刑事訴訟中最關鍵的一環,而未成年人刑事審判程序作為整個刑事審判中特別的一部分更需要我們加以重視。只有在理論和實踐中實現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的加強,才能更有效促使他們改過自新投入社會開始新的生活,從而促使其盡快的回歸社會。
[1][美]威廉·C.格萊茵:《兒童心理發展的理論》,計文瑩等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7頁
[2][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第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