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征
(100010 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
試論我國對外資銀行的市場準入監管
常 征
(100010 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
金融市場關乎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而銀行業又是金融市場的中樞機構,在整個金融市場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今社會,經濟金融國際化和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強和發展,外資銀行正扮演著推動世界經濟和貿易迅猛發展的角色。對外資銀行采取限制市場準入和加強法律監管等措施,對保護一國的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外資銀行;金融機構;市場準入;法律監管
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歷程是與中國經濟制度的改變息息相關的自1979年日本進出口銀行到北京設立代表處以來,中國外資銀行業的發展一年比一年迅速。加入WTO以后,我國金融行業的開放程度更是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外來的技術和資本為我國的市場經濟的騰飛插上了翅膀,但是為維護我國國內金融秩序的相對穩定,加入WTO之時,我國爭取了五年的過渡期。如今,五年的過渡期已過,金融市場的管控也已經比以前更為寬松,外資銀行也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來分得一杯羹。目前,外資銀行可以經營的業務比以前有了更大的擴展,業務量也空前增加,可以說,在經歷幾十年的發展之后,中國的外資銀行業的發展可圈可點。
市場準入,是指國家確立、審核和確認市場主體的相關資格,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確立、審核和確認市場主體資格的實體條件,二是確立、審核和確認取得市場主體資格的相關程序條件。[1]
市場準入監管一般是各國對于外資銀行進行監管的第一道關卡,各國的金融監管機構要審查和確認外資銀行的經營資格和經營能力,之后賦予其相應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由于外資銀行無論從數量質量還是布局等方面,都可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東道國經濟和金融的穩定與發展,因此,做好市場準入的相關工作,就可以將那些條件不符合標準、有可能對東道國經濟和金融安全造成較大影響的外資銀行拒之門外。
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對外資銀行資本的需求是必要的,外資銀行的進駐也能夠更好的促進我國經濟和金融的發展,但我國也不能忽視外資銀行帶來的消極影響。外資銀行恰恰是看準了中國的巨大市場,所以才紛紛向中國伸出了橄欖枝。我國應該完善市場準入的相關制度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法律監管,為外資銀行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才能確保我國經濟金融秩序的穩定。
1.對外資銀行市場進入中國市場的準入監管的原則
在國際金融監管中,主要有三種監管原則:第一是保護原則,第二是平等一致原則,第三是對等互惠原則。保護原則就是對外資銀行的進入形式、數量、業務等方面實行嚴格的控制,嚴格規定相關的審查標準和審批程序,甚至拒絕外資銀行的進入。平等一致原則就是對于外資銀行的市場準入,采取與東道國本國的商業銀行同樣的準入標準和準入程序,使其享有與本國商業銀行同樣的待遇同樣的權利和優惠,也承擔同樣的義務,并接受同樣的監督?;セ菰瓌t就是兩個或多個國家對外資銀行的市場準入政策和規則上,給予對方對等互利的待遇。我國可以根據本國商業銀行已經建立的市場優勢,結合本國商業銀行的發展水平和金融業的發展狀況,通過適當嚴格本國商業銀行的準入條件,來達到限制、篩選和優化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的目的。
2.對外資銀行市場進入中國市場的準入監管的內容
于2006年11月8日公布,并于2006年12月11日起正式開始施行的《外資銀行管理條例》是中國現行的綜合性的外資銀行管理法規,是當前我國關于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監管的專門立法。該條例對外資銀行的設立與登記、業務范圍、監督管理等作了明確規定,其中對外資銀行準入和經營人民幣業務規定了較為嚴格的條件。在管理條例公布之后,中國銀監會對該條例進行了解釋,并公布了與之相配套的實施細則。
3.中國對外資銀行的市場準入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在對外資銀行的監管中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監管法規的不健全。第二,是在對外資銀行的監管過程中,比較重視符合規范性的監管,而并不重視相關風險性的監管。第三,是我國與外資銀行來源國之間的信息交流較為缺乏。
1.在進行市場準入的審查時應該多方面考慮問題
外資銀行自改革開放以后在數量和規模上都有較大發展,但是也存在著例如分布不均衡等一些明顯的問題,因此,在對申請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銀行進行市場準入的審查時,應當從多個方面考慮問題:
一是考慮中國外資銀行的市場容量。對外資銀行開放的門應該有多大是中國引進外資銀行時首先應當考慮的問題。
二是考慮外資銀行的來源。在設置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的門檻時,可以考慮適當減少亞洲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數量,讓更多來自北美和歐洲的符合標準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
三是考慮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地區分布。外資銀行的區域分布和一個地區的經濟金融發展及開放程度有著很密切的關系,而目前中國一些地區在引進外資銀行時存在盲目主義傾向。
2.健全外資銀行的法律法規監管體系并明確相關法律責任
在外資銀行監管方面的立法工作上我國一直比較滯后,對外資銀行的監管也存在著許多漏洞,對外資銀行的某些行為,不能有效地以法律手段來進行規范。因此,我國應該增加在外資銀行監管方面的立法,在借鑒國外先進的立法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制定與現有法律法規相配套的法規,對外資銀行的資產實力以及業務范圍等方面詳細地做出相關規定,并確保這些規定的可操作性,力爭在一定時間內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對外資銀行的監管法規體系。
3.加強國際監管合作
外資銀行具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對其進行監管也存在著許多與國內銀行監管不一樣的法律問題。加強與各個國家或國際組織之間的金融監管與合作是優化和健全我國外資銀行監管制度的一項重要舉措,我國應當努力探討出一條與國際接軌的有效監管路徑,在雙邊或者多邊的基礎上,與外資銀行來源國的監管機構針對監管信息交流達成一致,本著互惠的原則,相互交換相關的監管信息,從而優化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工作。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化,進入到我國市場的外資銀行會越來越多,在增加中國經濟活力的同時也會帶來不小風險。對外資銀行市場準入的監管,仍然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工作。只有完善對外資銀行監管的相關法律法規,優化市場準入的管理制度,處理好國內銀行與外資銀行的競爭關系,才能使得外資銀行與國內的銀行在同一個市場中公平競爭、逐步融合,才能使得整個金融業更加健康與繁榮,最終促進我國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
[1]曾文革.《外資銀行風險控制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頁.
常征(1993.5~),女,漢族,河南安陽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在讀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