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章宇
(710122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淺析我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王章宇
(710122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2005年我國《公司法》引進了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作為保護公司債權人的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在粗糙的立法規定下,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法難以統一,對于債權人利益的保護極為不利,難以明確股東和公司的法律責任,也不利于司法實踐。
法人人格否認制度;股東債權人
公司人格否認,又稱“揭開公司面紗”,為上個世紀美國判例所創。而后,這個制度被德、法、英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完善,逐漸成為各國公司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我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立法及其存在的問題
我國《公司法》中只有兩個法律條文涉及到公司人格否認。《公司法》第20條第3款的一般規定以及《公司法》第63條規定的公司人格否認在一人公司中的特殊適用規則。首先,從這兩個條文來看,我國采取的是一種高度概括的立法方式從而不利于適用;其次,立法上對于人格否認的對象限定為股東而并不包括其他濫權者;再次,公司法對于公司和股東何時能成為共同被告、何時應當為第三人處理未做出說明;最后,現今公司法對于普通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中股東的舉證責任還是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規則,對債權人的訴權行使造成了一定障礙。
2.司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司法實踐中,各地方法院關于公司法人格否認的處理方法不盡一致。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二庭關于審理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案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對于審判應當注意事項的規定:①在適用范圍方面和適用限制方面,限定于債權人可以提起訴訟而不包括可能受到損失的其他人。②在訴訟主體方面,該意見的第三條對于公司和股東何時成為共同被告、何時應當為第三人做出了說明。③舉證責任方面,意見的第10條規定在債權人提起公司法人格否認之訴時要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但是第二款則說明其所負的只是初步的證明義務,進一步的證據收集在存在困難時可以申請法院依職權收集。④構成要件方面,在本意見的第五條中規定了法院應當審查是否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股東實施了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⑤第7、8、9條對第5條股東實施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做出了列舉式規定,列舉了一些典型類型:例如第7條規定股東未繳納或繳足出資,或股東在公司設立后抽逃出資,致使公司資本低于該類公司法定資本最低限額的。第8條列舉了可認為人格高度混同的情況還要求這些情況要持續、廣泛存在。第9條中對于股東利用關聯公司的對本公司進行不當法律處理做出了規定。⑥在公司法人格否認的責任承擔方面明確規定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中的《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訴成都川交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等買賣合同糾紛案》是我國目前關于公司法人格否認的唯一指導案例。在這個司法判例中,人們爭議的焦點在于被處罰的關聯公司。第20條的規定僅僅把股東列為能夠在公司法人格否認中被否認的對象而不包括關聯公司。但最高法案例中極大程度上的突破了法律的規定處罰了關聯公司。可見,“關聯公司濫用公司法人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損害債權人利益應當受到否認”這個觀點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支持。
我國目前的司法實踐中,由于缺乏相應的司法解釋,地方法院對于第20條和第63條的解讀和處理不盡相同,甚至會有沖突的地方,這樣會減損法律的適用準確性和權威性,法官的裁量權也有可能會損害正常商業活動。
首先,立法應對于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具體適用作出詳細規定,規定能夠提起公司人格否認的主體以及濫用人格的主體要件、事實要件和結果要件;其次,建立構成人格否認的客觀評判標準;再次,規定公司人格否認的寬恕制度,在此基礎上法律可以全部或部分豁免處罰。在我國現階段的司法實踐中,如規定寬恕制度將很大程度上節省司法資源,也能使得債權人的利益能盡快得到恢復;最后,舉證責任,對于債權人負責提供的證據在收集時確有困難的可以由債權人請求法院依職權調取,以求更好的否認效果。
朱慈蘊教授對第20條的擴張適用就持支持的態度:“第一款是正面強調,股東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得以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去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否則都應該承擔不利后果。”故只有擴大現有條文適用才能在立法不能立即做出修改的情況下使法官有據可判。
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是一項很精巧的制度,因為我們必須堅守“公司法人格獨立”這一公司法基本原則,如果在現實生活中法人人格能夠被隨意的否認,那么會造成社會經濟的不穩定。我國在成文法中規定了法人人格否認制度是一項立法進步,但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建構一個具有普適性的公司人格否認法律體系顯得刻不容緩,而建構這個法律體系又要求從立法上、司法上要具備嚴密的制度設計。我們期待著法律在未來會對這些情況做出更明確的規定。
[1]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在母子公司中的運用[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