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敏
(523008 廣東佑德律師事務所 廣東 東莞)
淺談商業能力欺詐的法律規制
劉莉敏
(523008 廣東佑德律師事務所 廣東 東莞)
商業欺詐是指在市場交易、投資、服務過程中,通過虛構隱瞞事實、發布虛假信息、簽訂虛假合同以及夸大宣傳等手段,誤導、欺騙單位和個人,騙取錢財和各種物質利益,破壞市場經濟秩序,損害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行為,是違背誠實信用原則,以牟取利益為目的,以欺騙為手段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為了維護公平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交易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應制定統一的《商業法》,并完善商業欺詐法律救濟制度,完善商業誠信法律制度。
商業能力;商業能力欺詐;表現形式;法律規制
“商業能力欺詐”是商業欺詐的表現形式之一。商業欺詐是商事主體在商業活動中以商業利益為目的,采取欺騙性手段,使相對人利益遭受損失的行為。據此,可以將商業能力欺詐的概念界定為,商業主體在商業活動中以商業利益為目的,采取虛構、增加或減少商業能力的欺騙性手段,使相對人利益遭受損失的行為。商業能力欺詐的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欺詐手段的多樣性,無論是通過表意行為、實施行為還是事實行為都可以進行商業能力欺詐,比如,夸耀自己(或是產品)具有超越本身能力的事實、隱瞞未取得商業資格的真實情況,這是表意行為的商業能力欺詐;又如,在經營者夸大自己商業能力的情形下,消費者作出意思表示,并履行了買賣行為,則構成實施行為的商業能力欺詐;再如,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通過做假賬虛構資本,以達到欺騙對手的目的,這種側重于結果的欺詐手段,便是事實行為的商業能力欺詐了;②表現形式的獨特性,其主要是欺詐者針對商業能力而為的欺詐行為,常表現為登記成立之初虛構商業能力,以取得商業資格;③欺詐對象的廣泛性,表現為在經營過程中以增加或減少商業能力的形式對消費者和其他經營者,甚至是對政府行政部門進行欺詐。
商業能力欺詐的表現形式是指商業主體為謀取利益,而對相對方進行欺詐所采取的具體手段或方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虛構商業能力
虛構商業能力是指商業主體在不具備或未按規定取得相關商業能力或資格的情形下,為獲取商業利益之目的,從事相關的商業活動。其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1.非法行醫
非法行醫是指未取得醫療執業資格的主體,偽造執業證明,從事醫療活動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
2.侵犯商標權的行為
主要指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以及銷售這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行為,這種行為往往造成商品出處的混淆,不僅損害商標權人的利益,也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欺詐。
(二)虛增商業能力
虛增商業能力是指為取得商業資格的主體,在設立之初或成立后采取欺詐手段,造成其本身具備成立商業主體條件或是具有相關商業能力的假象,進而從事商業活動的行為。虛增商業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形式:
1.虛假出資
虛假出資是指使用虛假證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詐手段虛報注冊資本,欺騙公司登記部門,進而取得商業資格的行為,注冊資本是衡量公司是否具有商業主體資格的前提,穩定的資本是商業主體商業能力的直接體現,這種虛假出資的行為,明顯地虛增商業能力,進而取得商業資格從事商業活動,這既是對相關行政部門的欺騙,也是對商業活動相對方的欺詐。
2.抽逃出資
抽逃出資指公司的發起人或股東在公司依法登記成立后,利用各種手段將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資本轉化為個人所有的欺詐行為。它和虛假出資一樣,都是違反公司資本“三原則”虛增商業能力的行為,有所不同的是,抽逃出資是在公司成立后、經營過程中的一種欺詐手段。
(一)國外對商業能力欺詐的相關規制體系
1.制定專門的法律
1967年英國頒布《錯誤陳述法》專門就欺詐行為進行全面的規制,與大陸法系不同的是,它將欺詐與錯誤性陳述相混同,因欺詐致契約無效時,法院認為該契約自始無效,只有當事人因對標的物的處分或實施非法行為造成對方損失時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201條亦對欺詐作出了規定,它將欺詐與錯誤陳述區分開來,規定了因欺詐而訂立契約“可撤銷”。另外,它規定除欺詐人賠償受欺詐人實際損失外,還應承擔懲罰性的損害賠償及對欺詐行為的制裁,這一點在大陸法國家是沒有的。以上規定,對于商業能力欺詐行為也是適用的。
2.建立專門的機構
歐盟于1999年4月專門成立了歐盟反欺詐辦公室,與欺詐、腐敗及其他任何不規范的行為做斗爭,包括與在歐盟機構內的不正當行為做斗爭,以保護歐盟的利益。其他國家也針對不同領域的欺詐行為成立專門的反欺詐部門,以維護市場秩序。
3.訴訟制度的保障
目前,美國等國家為保護消費者的權益,避免其在商業欺詐中受到損害,制定了集體訴訟制度和法律適用制度,一旦有一個消費者從訴訟中得到賠償,其他消費者無須再經訴訟就可獲得同等賠償。這對懲治商業欺詐行為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我國對商業能力欺詐相關法律規制的不足與完善
1.為維護公平的市場交易秩序,保護交易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制定統一的《商業法》
如前所述,我國現行的法律無法建立有效的法律保護網,面對日益增多的商業欺詐,特別是商業能力欺詐現象,迫切需要制定《商業法》。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全面調整縱橫關系,縱向調整商業管理機關與商業經營者之間的關系,橫向調整商業經營者之間的關系,從體制上防范商業欺詐行為;另一方面還可以從整體上規范商業行為,維護商業秩序,同時為懲治商業欺詐行為提供統一的法律依據。
2.完善商業欺詐法律救濟制度
在我國,消費者因商業欺詐引發消費糾紛時,要個人提起訴訟,消協等組織并沒有提起訴訟的主體資格。而個人力量十分有限,即使消費者贏得訴訟,對侵權企業的影響卻很小。因此,我們應當強化集體訴訟制度,細化企業賠償責任,讓商業欺詐行為不僅受到行政處罰,還將面臨對受害消費者的賠償。
3.完善商業誠信法律制度
商業誠信法律制度的建設是整頓與規范市場經濟秩序、規制商業欺詐的治本之策,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其一,建立法律規范下的社會信用信息共享機制,通過在工商管理機構為商業經營者建立公開的“誠信檔案”,從而約束經營者的商業行為,盡量防杜商業欺詐;其二,建立健全失信懲罰機制,通過法律法規制裁商業欺詐行為人,加大其失信成本,并以此促進全社會反商業欺詐機制的形成,從而有效地規制包括商業能力欺詐在內的各種商業欺詐行為。
[1]鹿士臣.國際貿易中的欺詐及其防范技術[J].《商業研究》,2001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