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田
(410083 中南大學法學院 湖南 長沙)
論國家賠償中“賠禮道歉”的適用
張田田
(410083 中南大學法學院 湖南 長沙)
國家賠償中的“賠禮道歉”作為一種賠償方式,自《國家賠償法》頒布以來便一直飽受爭議。我國《國家賠償法》采用的是多元歸責原則體系,賠禮道歉所遵循的同樣是多元化的歸責原則,第17條(二)(三)項屬于無過錯責任,同樣應當納入國家賠償的范圍。我國立法及司法解釋對于賠禮道歉的規定過于簡單,使得賠禮道歉在司法實踐中難以發揮其效用。本文將分析我國現行賠禮道歉制度的不足,并對我國賠禮道歉的適用范圍、賠償義務機關等內容提出建議,以期真正實現賠禮道歉作為一種非財產性賠償方式的價值。
國家賠償;賠禮道歉;司法適用
縱觀世界各國有關國家賠償的法律規定,將“賠禮道歉”作為國家賠償方式恐怕可以算是一種“中國特色”了。1994年頒布的《國家賠償法》第30條規定:“賠償義務機關對依法確認有本法第三條第(一)、(二)項、第十五條第(一)、(二)、(三)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并造成受害人名譽權、榮譽權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010年修訂后的《國家賠償法》第35條規定:“有本法第三條或者第十七條規定的情形之一,致人精神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p>
對于賠禮道歉具體應當如何適用,《國家賠償法》中并無明確規定,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關于賠償義務機關應當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的批復》中指出:“賠禮道歉不宜作為決定書中的主文內容,但應在決定書的理由部分加以表述”。另外,法發[2014]14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審理國家賠償案件適用精神損害賠償若干意見》第四條對如何認定“致人精神損害”作出了解釋;第六條規對適用賠禮道歉的方式、公開賠禮道歉的范圍以及賠禮道歉的執行作出了解釋。
據調查顯示,近年來,國家賠償案件中有關賠禮道歉的請求呈逐步增長趨勢,越來越多的賠償請求人期望能夠得到賠償義務機關的賠禮道歉,而我國有關賠禮道歉的立法也在逐步完善。
1.對賠禮道歉適用的規定模糊
將我國國家賠償中有關“賠禮道歉”的規定進行歸納之后可以發現,有關賠禮道歉的規定較為粗糙,對于“致人精神損害”的認定、適用“公開賠禮道歉”時“公開”范圍的衡量標準的規定均較為簡單,缺乏具體的評價機制,賦予了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較大的自由裁量權。而在傳統的觀念看來,國家機關向老百姓賠禮道歉是一種“丟面子”的行為,會損害公權力機關在老百姓心中的“權威性”,因而使得司法實踐中賠償請求人希望獲得賠禮道歉的請求往往難以得到支持。
另外,相關規定中并未指明賠禮道歉的賠償義務機關,而對于賠禮道歉的具體方式、履行場合的規定更是處于完全空白的狀態,使得賠禮道歉這種賠償方式難以實現其真正運用。
2.適用范圍狹窄
現行關于賠禮道歉適用范圍的規定僅限于“致人精神損害”的情形,且僅僅局限于《國家賠償法》第三條和第十七條規定的幾種情形。且不論如何認定“精神損害”,將國家機關侵犯公民財產權而未能達到“致人精神損害”標準的情形排除在外也不利于請求人權益的保護。即使是對公民財產權的侵害,事實上往往也會對公民的精神造成損害,即使沒能達到法律規定的“致人精神損害”的標準,但這并不代表受到財產損害的公民就不需要精神撫慰。賠禮道歉的形式包括公開的賠禮道歉和雙方之間私下的賠禮道歉。在未達到“致人精神損害”標準時不應濫用公開的賠禮道歉,否則會損害國家機關的權威性,但私下對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公民進行賠禮道歉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在《國家賠償法》歸責原則多元化的背景之下應當如何認定“賠禮道歉”的歸責原則?按照“四要件說”,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①侵存在害行為;②造成了損害結果;③侵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④行為人具有過錯。而無過錯責任的構成要件包括:①損害事實客觀存在;②特殊侵權行為的法定性,即侵權行為及免責事由具有法定性;③特殊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④行為人不必具有過錯。
《國家賠償法》第3條及第17條第(一)(四)(五)項都強調“違法”、“非法”,也就是行為人具有過錯,顯然屬于過錯責任。而在第17條第(二)(三)項的兩種情形下,“違法”已并非必要的構成要件,并不要求行為人具有過錯,符合過錯責任的四個構成要件。綜合賠禮道歉適用情形,雖不能說賠禮道歉完全適用無過錯原則,但顯然將賠禮道歉局限于過錯責任原則之中已經是不合時宜的,賠禮道歉的歸責原則倒是更加類似于《國家賠償法》的多元化歸責原則。
其次,在特定情形下適用無過錯原則并不會限制人們的自由。其一,并不是自己有錯才需要賠禮道歉。從《現代漢語詞典》語義上看道歉的含義,既包括了“為不適當或有危害的言行承認不是”,即存在過錯,也包括“承認使人委屈或對人無禮”。而在第17條(二)(三)項的情形中,即使是侵權人不存在過錯,但“錯捕”、“錯判”常常會嚴重限制受害人的人身自由,并對受害人及其家屬的身心健康及名譽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此種使得受害人遭受了嚴重委屈的情形同樣應當對受害人進行賠禮道歉。其二,賠禮道歉對于被侵權人的精神補救功能與對侵權人的懲罰功能之間并非是互斥關系。對于受害人來說,侵權人的賠禮道歉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撫慰,而公開的賠禮道歉如安徽高院的登報道歉還可同時實現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功能。而對于侵權人來說,由于中國的傳統思想便是注重“面子”,注重公權力機關的“權威性”,因此賠禮道歉對于國家機關的懲罰性可能甚至會大于財產性賠償,畢竟財產性賠償的資金都是國家專項撥款,用的不是自己的錢,但賠禮道歉卻丟的是自己的面子。而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情形下,由于侵權人不存在過錯,賠禮道歉的性質就不再包含懲罰性,不需要侵權人主動承認錯誤,而是以補償為主要目的①,旨在撫慰受害人,因此也就不存在限制人們的自由一說。
1.擴大賠禮道歉的適用范圍
根據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適用賠禮道歉的賠償方式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屬于第3條及第17條規定的集中情形,二是要“致人精神損害”,將賠禮道歉嚴格限制在這兩個方面之內未免太過嚴格,也不利于受害人正當權益的保護。我認為,所有的國家賠償案件均可以適用賠禮道歉,但應當對公開賠禮道歉的適用進行嚴格的限制。
無論是國家機關的違法或是合法的行為造成的侵權,無論是否造成了法律標準上的“精神損害”,都將給受害人的身心造成或輕或重的不利影響。國家機關所作出的侵權行為與普通的民事侵權行為不同,例如對受害人作出的扣押財產、拘留、逮捕、判決等行為,除了使受害人遭受了財產損失之外,更重要的是會對受害人的精神、名譽造成嚴重影響。按照一般老百姓的想法,即使僅僅是被公安機關帶走調查,都會讓人覺得這個人的品行、人格存在問題,更不要說是因為“錯捕”、“錯判”而不得不被限制人身自由,或是被強制拍賣財產的受害人,即使是后來被釋放,或是錯誤的判決被撤銷,但對于受害人的精神,以及日后正常的人際交往或是工作都會產生不利影響。試想,誰會愿意與一個被司法機關處理的人交往,哪個單位又愿意錄用一個曾經被判有罪的人?有時候對于受害人來說,比起財產上的賠償他們反而更加渴望獲得精神上的撫慰,也就是常說的“還自己一個公道”,此時賠禮道歉發揮的作用要比金錢賠償有用的多。
但由于公開賠禮道歉影響范圍廣,正如反對賠禮道歉適用無過錯原則的人的觀點所提到的那樣,若是過度適用賠禮道歉,則會造成賠禮道歉的濫用,損害國家機關的權威性和在百姓心中的公信力。事實上,全國的各級法院每天都要處理大量案件,無論是否有違法行為,由于需要兼顧辦案效率,出現“錯捕”、“錯判”等情況必然無法完全避免。試想,法院三天兩頭的登報道歉,長此以往,法院的公信力必然大打折扣,老百信能看到的便是“司法機關整天辦錯案”。因此我認為應當將賠禮道歉細化為私下的賠禮道歉以及公開賠禮道歉兩種類型,并對二者的適用范圍進行區分:屬于國家賠償范圍的案件均可適用私下的賠禮道歉,公開的賠禮道歉仍需嚴格限制其適用范圍,在賠禮道歉未能被完全認同并正常適用之前,仍應限制在第3條、第17條規定的集中情形以及“致人精神損害”的范圍之內。
2.明確賠償義務機關
我國《國家賠償法》中并未專門對賠禮道歉的賠償義務機關作出規定,因此仍需適用針對第3條、第17條的侵權行為需要履行賠償義務的賠償義務機關,即第7條、第8條和第21條規定的賠償義務機關。
在刑事賠償中,《國家賠償法》在設定賠償義務機關時,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責任遞進轉嫁原則”,即如果前后有數個機關侵權時,盡管前一司法機關實施了侵權,但由于后一司法機關沒有終止侵權,導致侵害仍在繼續,因此前一司法機關的侵權責任應當一并轉嫁到后一司法機關。②第21條第二、三、四款便采用了此種原則。③那么賠禮道歉在適用時,也需要按照此原則,僅由作出終局侵權決定的司法機關承擔賠禮道歉的責任?作出錯誤拘留、逮捕決定的公安機關、檢察院是否也應承當賠禮道歉的責任?我認為,在第21條二、三、四款規定的情形下,賠償義務機關應當僅為作出了終局侵權決定的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的過程中,若是出現了第17條規定的情形,且公安、司法機關存在過錯時,可能是由于在拘留、逮捕、起訴、判決、執行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錯誤,而在這一復雜的過程之中,每一個環節在作出決定前都應當對案件事實、之前環節所采取的行為和作出的決定進行合理審查,并有責任終止先前的錯誤決定所造成的侵害。若是每個環節的司法機關能夠切實履行其職責,通常是能夠避免損害的造成的。而在第17條(二)(三)項規定情形且司法機關不存在過錯時,那么其實每個環節的司法機關都不存在錯誤,但出于對受害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必須要有賠償義務機關站出來承擔責任,因此此時由作出了終局侵權決定的司法機關來承擔責任也是最為合適的。
但在遵循《國家賠償法》對賠償義務機關的規定之外,還應當考慮被害人的請求。在事實上,賠償請求人在提出賠禮道歉的請求時,其內心已經指向明確的對象。要想使賠禮道歉真正實現其精神撫慰的作用,賠償義務機關就需要符合請求人對于賠償義務機關的內心期待。而這種過于確定的規定反而會使得受害人提出的請求因賠償義務機關不符合法律規定而難以得到支持。我認為,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并非是受害人的請求不合理,而是現行的法律規定未能考慮到受害人的內心需求。因此在明確賠禮道歉的賠償義務機關時,不僅可以按照第7條、第8條和第21條的規定,還應當考慮受害人自身的請求,只要受害人提出請求的國家機關與侵權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那么受害人應當有權要求其進行賠禮道歉。
賠禮道歉作為《國家賠償法》中最具“中國特色”的賠償方式,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理”與“禮”的深刻內涵,體現了我國立法中的人文關懷精神,但卻因為配套規定的不完善、適用范圍狹窄、可能損害國家機關權威性等原因而成為了一紙空文,難以實現其價值,著實令人惋惜。賠禮道歉絕非是犧牲國家機關的司法尊嚴而一味的討好公民,賠禮道歉對受害人產生的作用也絕非能為財產性賠償所取代的,只有將兩種賠償方式相結合,才能夠彌補由于國家機關的侵權行為對受害人身心造成的損害,才能夠真正維護國家機關的公信力以及權威性。因此在面對賠禮道歉的請求時,絕不應一味回避,或是拒絕履行,而應當如安徽高院一般敢于放下所謂的“面子”與“權威”,才能夠有效解決糾紛,真正實現公平正義。
注釋:
①王利明:《人格權法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752頁。
②參見陳春龍:中國司法賠償實務操作與理論探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③參見張新宇:《刑事賠償中賠償義務機關的設立問題研究》[D],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1]陳春龍.中國司法賠償實務操作與理論探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張新宇.刑事賠償中賠償義務機關的設立問題研究[D].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5,3.
[3]張平,王譯萱.論賠禮道歉在國家賠償中的適用[D].上海政法學院學報,2013,9.
[4]蔣成旭.論國家賠償中的賠禮道歉——以國家賠償法第17條第2項第3項為中心[D].政治與法律,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