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瑜
(100088 專利局通信發明審查部 北京)
淺談綠色創新專利制度的必要性
丁 瑜
(100088 專利局通信發明審查部 北京)
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由資源、物質經濟向知識、循環經濟轉變,為了應對生態危機的挑戰,各國法律發展向著生態化方向推移。法律生態化是指順應環境時代的要求,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對傳統部門法進行揚棄調整,最終達到法律規范與生態環境根本利益相一致,以推動生態文明社會變革。綠化專利制度有利于優化創新的環境,實現綠色創新常態化,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專利制度為綠色技術保駕護航,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以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
綠色技術;生態化專利制
改善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目標,而環境問題存在于社會生產、生活中,關系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的健康、生活。環境資源法是涉及面廣、綜合性強,往往涵蓋不同學科,與其他部門法交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二十一世紀議程》也提出“環境法和條例是重要的,但光靠這些不能處理環境與發展問題。”法律生態化不只是完善環境資源法,其他部門法也囊括其中。知識產權制度生態化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必然要求。在知識產權制度中,專利法是推動技術進步的核心力量。知識產權法的宗旨就是保護智力成果,促進智力成果的應用擴散,鼓勵創造者不斷創新。利益平衡原則是知識產權制度的理論基礎,貫穿于知識產權制度。法律生態化是對傳統法律目的、法律價值、法律調整方法、法律關系、法律主體、法律客體、法律原則和法律責任的綠化或生態化。它以環境正義、環境公平、環境民主、環境效益、環境安全和生態秩序為自己的價值取向,以明確主體人和客體自然之間的法定關系、賦予人和非人物種的特定法律地位為特色途徑。環境問題通常都與技術高度聯系,專利生態化是風險防范原則的體現。
1.我國環境資源現狀的要求
我國面臨嚴峻的發展形勢:人口基數大,人均占有資源少同時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經濟活動、日常生活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相協調是環境資源現狀的要求。經濟建設堅持科學發展觀,可以通過促進污染預防控制技術革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綠色技術也稱生態技術,即遵循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以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節約能源、資源,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技術手段和方法。既能滿足經濟發展需求,又有保護環境功效。綠色技術代表了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根據綠色技術的功能,綠色技術分為清潔生產技術、污染治理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與傳統生產技術的不同之處在于清潔生產技術是事前控制的技術,充分體現了環境法中風險防范的原則。綠色技術可以在保證生產活動的同時兼顧環境。綠色技術的專利制度有利于提升科技對環境保護的支撐力,保障經濟建設的生態安全。
2.專利制度價值的體現
一般而言,利益是驅使發明創造者創新的動力,是市場主體進行經濟活動的標尺。專利制度是市場主體獲得利益的長效保障。如同完全財產權會使生產偏向預先投資最小化的產品,沒有專利制度,社會將會失去發明創造的活力。專利制度的價值在于促進技術創新,對科技研發具有導向作用。若由于制度缺位導致技術保護不力,市場主體可期利潤低于研發技術的成本,出于趨利避害的考慮,市場主體就不會再投入科技研發,進行發明創造。
1.英國
最早對綠色技術實行加速審查的是英國。英國知識產權局于2009年5月12日啟動加速審查綠色技術,該程序稱為“綠色通道”。若技術由一般程序提出申請審查,需要2至3年的時間才能獲得專利授權。要通過該程序進行審查,申請人應以書面形式提出,并在申請中說明發明創造為綠色技術。英國專利申請中縮短審查期間的程序有三種,分別為合并檢索審查、加速檢索審查以及審查早期公開。綠色技術申請人不僅可以單獨申請加速審查,也可以提出同時適用多種程序。在合并檢索審查、審查早期公開程序中,并不要求申請人說明任何理由。而只要程序涉及加速檢索審查,申請人就必須就加速審查程序對其專利申請的必要說明理由或者陳述其發明為綠色技術。通過“綠色通道”,綠色技術的申請人最快可于9個月獲得專利授權。
2.美國
關于綠色技術的優惠條件,美國很早就有相關規定。《美國專利審查程序手冊1998年修訂版》第708.02條關于可提出特殊化請求專利申請,規定條件中第五項發明技術可從本質上改善環境質量以及第六項發明技術可對發展或節約能源做出重大貢獻,涉及綠色技術可以請求提前或加速審查。《美國專利審查程序手冊》還規定了發明技術將從本質上改善環境質量或對發展或節約能源或反恐能做出重大貢獻的專利申請可免交加速審查請求費。2009年12月美國推出了綠色技術專利申請加速審批項目。在試行該項目前,專利商標局對綠色技術的一般審查期為30個月發出第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40個月作出最終決定。綠色技術專利申請加速審批項目將平均審查期縮至12個月。
綜上所述,我國專利制度沒有對綠色技術作特別規定,也沒有全國性的優惠政策。但是對于專利綠色通道地方知識產權局早已提出并推行。在不同的地方“綠色通道”的內涵也不同,各具特色。有的就是針對綠色技術而建立,而有的和綠色技術并無直接聯系,沒有將綠色技術歸入綠色通道適用范圍。早在2007年為了加強節能減排技術保護和推廣應用,四川省知識產權局建立節能減排專利申請綠色通道,對節能減排領域的發明專利申請設立快速“綠色通道”、進行優先審批。除此之外還對節能減排技術以一定的專利申請資助。四川省節能減排專利申請“綠色通道”設于國家知識產權局成都代辦處,專門辦理節能工藝、綠色建筑材料、清潔燃料汽車、水和大氣污染治理等節能減排技術方面的專利申請,對核心技術加快專利審批。
各國對于綠色通道實踐都取得了成效,我國地方知識產權局也已經采用了綠色通道為綠色技術提供便利。對于綠色技術的專利制度構建應從我國國情出發,秉持科學發展觀,借鑒吸收他國經驗。獲得專利授權是手段,應用專利才是根本目的。所以申請審查制度是第一步,只有進一步建立綠色科技與市場之間的有效對接機制才能推廣應用專利。專利制度為綠色技術保駕護航,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以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
[1]何雋.從綠色技術到綠色專利——是否需要一套因應氣候變化的特殊專利制度?[J].《知識產權》,2010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