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偉
(300387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
公民作為環境公益訴訟主體的可行性分析
李紅偉
(300387 天津工業大學 天津)
隨著近幾年來霧霾天氣的增加及其人們對可吸入肺中顆粒物即PM2.5的熱議,大眾的視線重新聚焦到環境保護的問題上。我國“重經濟輕環保”的思路使得環境危機越來越嚴峻,環境侵害案件頻發,人們也開始熱衷于環境公益訴訟。在實踐的帶動下,《民事訴訟法》和《環境保護法》都增加了有關環境公益訴訟起訴資格的條款,賦予國家規定的機關和環保組織起訴資格。
公民;環境公益訴訟主體;可行性
環境權是一種新的、正在發展中的重要法律權利,是環境法的一個核心問題,是環境立法和執法、環境管理和訴訟的基礎。公民享有環境權,包括公民享有環境使用權、環境參與權、環境信息知情權和環境請求權。環境請求權是指公民環境權利受到侵害后,有權向國家機關請求保護的權利。具體表現為公民可以請求環境行政機關發揮行政職能的權利和請求司法機關發揮司法能動性的權利。環境公益訴訟就是公民環境請求權在訴訟制度中的延伸。公民環境權的實現,最終需要司法制度的保障。環境權在司法上的救濟,主要是以提起訴訟來實現的。環境權的客體為整體公民的環境權利,這種權利具有共同性,因此,基于環境權提起的訴訟,主要為環境公益訴訟。
公眾環保法律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其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水平,對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實施情況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公眾的環保法律意識與國外某些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但近年來發生的北大師生為松花江水污染起訴案、蘭州市民起訴自來水廠案等都充分表明了我國公眾的環保法律意識正在不斷增強,環境公益訴訟已逐漸成為了公眾表達環保意愿、維護環境公益的必要途徑。雖然我國的司法實踐中由公眾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一般很難獲得法院的認可,大都以失敗告終,但這些訴訟請求反映了公眾參與環保、維護環境公益的迫切愿望,是推動賦予公民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主體資格的民眾基礎。
沒有統一的立法指導,法院對環境公益訴訟公民的起訴資格認定混亂,即使發生了同一種結果,認定的理由也各不相同。在2003年金喜奎訴杭州規劃局一案中,原告認為,在西湖邊建造老年大學會破壞西湖景區的生態環境,從而起訴杭州規劃局,要求其撤銷對老年大學項目的許可以保護西湖景區名勝。法院未受理此案,理由是原告不享有起訴資格。這個案件沒有受到法院受理。西湖區人民法院以原告不適格為由,被拒絕受理。
現實中已經多次出現公民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情況,調查顯示,本世紀初的10年中,各地法院明確立案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共有17起,其中由檢察機關作為原告的6起和環境行政機關作為原告的3起全部勝訴,由環保組織作為原告提起的案件有3起,也可視為全部勝訴,而與這三類原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民提起的訴訟有5起,所占比重僅次于檢察機關提起的訴訟,但最終結果卻無一例外均以敗訴告終,3起裁定不予受理,2起判決駁回訴訟請求。由此可見,公民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是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不斷發展的結果,應該有相關立法來明確其權利。
濫訴問題:在環境公益訴訟中,公民作為原告的另一問題就是濫訴問題。因為公民的人數較多也具有隨意性,他們為了自身利益很容易造成濫訴情況,給司法機關帶來不便。另外,公益訴訟本身較高的關注度也易導致公民功利主義以及單純尋求炒作和獎勵的情形,進而偏離鼓勵公民提起公益訴訟的初衷。有學者曾深刻的指出“我們在注意保障訴權的同時,另一方面還應注意到該權利若不加以適當制約,則很容易淪為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不良手段。
在具體制度設計方面,筆者認為可以借鑒美國公民訴訟制度的相關規定,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考慮。第一,可借鑒英美法系國家的起訴模式,設立訴前通知當地環保行政機關的前置程序。具體指在提起訴訟前必須通知當地環境行政機關,后者在一定時間內不予處理或者未妥善處理的,公民方可向法院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美國的環境公民訴訟條款規定,環境公民訴訟的原告在提起環境公民訴訟之前,須先發出訴前通知,并明確要求在通知發出后的一定期限內,該公民不得提起訴訟。該條款的具體適用情形主要包括兩種:一是違反了聯邦特定的環境法律條款的情形,二是行政機關不作為違法的情形。訴前通知的目的在于向損害環境者或未依法履行職責的環境行政機關發出警告,以督促其守法或依法履責。這樣做既能有效防止公民濫訴情況的發生,也對環保行政機關職能的履行起到間接的督促作用。
公民是環境公共利益的最終受益者,他們有維護環境公共利益的愿望和要求。賦予公民個人以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權利,是通過法律的形式給予關心環境問題的個人以法律地位,這有利于鼓勵公民參與到整個社會的環境保護中來。對于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熱心公益的公民,我們需要在適當的時機給予他們合理的法律地位,使其利用法律的武器通過正當的途徑來實現對環境公益的保護。
[1]蔡守秋.環境權初探[J].中國社會科學,1982(5):36.
[2]張鋒,陳曉陽.論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構建[J].山東社會科學,2012(8):86.
[3]蔡守秋.從環境權到國家環境保護義務和環境公益訴訟[J].現代法學,2009(9):13.
[4]顏運秋.公益訴訟訴權的憲政解釋[J].河北法學,2007(5).
[5]湯維建.我國民事證據制度的過去與現在[J].判解研究,2002(1)35.
[6]王曦.美國環境法概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9).
[7]趙許明.公益訴訟模式比較與選擇[J].比較法研究,2003(2).
[8]高輝.論濫用訴權的認定[J].中國—東盟博覽,2012(5):117-118.
李紅偉(1992.12~),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山西省臨汾市,學歷: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