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軒
(212013 江蘇大學法學院 江蘇 鎮江)
海綿城市建設的法律保障問題研究
李明軒
(212013 江蘇大學法學院 江蘇 鎮江)
海綿城市建設為解決城市水問題提供了新思路,成為城市治水新方向。通過對國內外海綿城市建設法律實踐的分析,借鑒其先進經驗,發現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法制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包括現行的法律法規大多未體現生態文明的法律理念,海綿城市建設的法律制度保障體系不完善和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幾個方面,最后提出完善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法律制度體系的具體辦法。
海綿城市;法律制度;法律保障
1.研究背景
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同時也存在開發強度高、硬質鋪裝多等問題,改變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徑流,城市“大雨必澇、雨后即旱”,帶來水生態惡化、水資源緊缺、水環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群眾生產生活和城市有序運行。為了解決我國大范圍城市區域出現的各種生態問題,有關機關陸續提出了生志城市、山水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彈性城市等概念,其目的都是為了緩解日益惡化的城市環境,創造舒適宜人的生存空間,“海綿城市”一詞從2014年10月《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的發布之后才頻繁的進入公眾的視野。
2.研究意義
提出“海綿城市”是在城市面臨著嚴重的內獵災害的情況下,考慮到城市面臨著雨季內潰,旱季缺水的尷尬局面制定的相應的解決辦法,旨在讓城市恢復自我調節。海綿城市的新理念無疑是解決城市發展與水生態之間平衡問題的有益嘗試。然而,海綿城市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國家已出臺鼓勵部分城市試點政策,但缺乏對破壞海綿城市建設依法進行處罰和追究責任的法律法規。海綿城市建設的法律保障制度研究在我國還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在總結和概括海綿城市概念和法律理念的基礎上,結合生態學理論、城市規劃學理論和環境法學理論,發揮多學科優勢的方式嘗試構建海綿城市建設法律保障機制。
1.國外研究現狀
德國、美國、日本這些發達國家海綿城市體系建設較早,并逐步建立完備的立法保障。德國的聯邦水法、建設法規和地區法規以法律條文或規定的形式,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水的可持續利用提出明晰的要求。聯邦水法以優化生態環境,保持生態平衡為政策導向,成為各州制定相關法規的基本依據。美國立法嚴控雨水下泄量。美國國會積極立法保障雨水的調蓄及利用。同時,美國聯邦和各州還通過總稅收控制、發行義務債券、聯邦和州給予補貼與貸款等一系列的經濟手段來鼓勵雨水的合理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日本發揮規劃和社會組織作用。日本建設省在1980年通過推廣雨水貯留滲透計劃來推進雨水資源的綜合利用,1992年頒布的“第二代城市下水總體規劃”,1988年還成立了民間組織“日本雨水貯留滲透技術協會”。這些計劃、規劃和非政府性的組織為日本城市雨水資源的控制及利用奠定了基礎,保障了雨水資源化的實施。
2.我國研究現狀
我國海綿城市建設起步較晚,我國目前對海綿城市的建設多停留在技術與政策層面。在技術層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有學者提出海綿城市的三條建設路徑:源頭控制、中途控制、末端控制。還有學者提倡構建大排水系統:區域雨洪規劃模式;努力完善小排水系統:城市傳統雨洪管理模式;鼓勵建設微排水系統等。在政策層面,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在我國,建設海綿城市不僅需要技術的保證,還要有法律機制的保障。隨著依法治國理念的深入人心,黨和政府在水污染治理與海綿城市的建設方面推出一系列實施計劃與指導意見,如引入PPP模式可以引導開發主體踐行雨洪調蓄理念,而問責機制則可以對開發建設主體和城市管理部門起到監督作用。為更好地實現海綿城市建設,推進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有效實施,提供了法律保障機制。
1.制定完善的相關立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原有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城市內濕地、湖泊、水系逐步消失,導致部分大中城市“逢雨必澇”,“雨后即旱”,給民眾生活帶來極大影響。推進建設自然寄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實現雨水資源化管理和利用,實現城市更加宜居和可持續發展,已是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亟需解決的問題。當前提出海綿城市的新理念無疑是解決城市發展與水生態之間平衡問題的有益嘗試。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正處于試點階段,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指導,群眾對海綿城市建設的認知不夠,以海綿城市建設命名的相關立法均為空白,導致海綿城市建設的法律規制缺乏相應的制度性支撐,從而很難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發展,海綿城市因此難以成為一種受法律保護的發展策略。人大應當加強與海綿城市建設有關的立法工作,使得在建設過程中有法可依,嚴格執法才能保證海綿城市建設的有效實行。
2.建立完善問責機制
海綿城市建設的法律制度研究在我國還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在總結和概括海綿城市概念和法律理念的基礎上,結合生態學理論、城市規劃學理論和環境法學理論,發揮多學科優勢的方式嘗試構建海綿城市建設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海綿城市”建設搭便車現象,建設主體與運營主體權利與義務不明等問題,所以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完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相關部門的主要職責,如建立完備問責機制。因為良好的政策可以引導開發主體踐行雨洪調蓄理念,而嚴格的法律手段和問責機制則可以對開發建設主體和城市管理部門起到監督作用,保障法律的實施,促進雨水資源利用化的可持續發展。
海綿城市的法律保障機制能夠確保海綿城市建設的有效施行,在環境效益方面,雨水收集利用技術與住宅建設的結合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水資源日益枯竭,緩解水資源危機;在社會效益方面,解決城市內澇排水難題,保障低碳、節能、環保、生態和可持續發展,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為生態理論創新、節能環保技術使用和展示先進的生態文明提供國際平臺;為中國今后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提供示范與借鑒。
李明軒(1996.4~),女,江蘇阜寧人,本科,江蘇大學法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環境法學。
本文系江蘇大學第16批學生科研課題立項資助項目“海綿城市建設的法律保障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6C17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