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星銘
(321200 浙江中義律師事務所 浙江 金華)
企業破產重整中稅收債權清償的相關研究
賴星銘
(321200 浙江中義律師事務所 浙江 金華)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法律制度的不斷更新改進,在其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有關于債權的爭議和矛盾,本文就將主要針對在企業破產重整過程中頻繁出現的一大問題,稅收債權清償問題進行相關探討與研究。
企業;破產重整;債權;清償
在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之中,破產重整作為新興制度,被不斷地調節、應用在我國現行的經濟框架中。與此同時,怎樣保障國家在稅收債權方面的利益不會因此受到侵害與損失,也是一個需要關注的重點。因此,為了規避降低在稅收執行過程中的風險,在人民法院與稅務機關之間,盡快探索一套相關的共同規范和準繩是不容有失的。此外,一個國家是否具備調節整理企業的破產清算的破產法律制度,是判斷它是否是市場經濟國家的關鍵。
滯納金具有一個特點,就是無法在先期得到補償,同時在現行稅法中,對其起止時間定義不夠明確,容易在實際應用中出現錯漏與偏差,造成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煩,因此這個問題也是急需進行探討糾正的。
(一)明確定義滯納金的接受補償的權利
首先,由于滯納金的特性,使得它在受償時不具備先導性,在我國幾大版本的稅法中,對于滯納金的定義普遍都是補充償還國家所被損害的既得利益,究其根本是與利息相近的,故不應將滯納金區別看待。其次,如果在企業破產重整的過程中,出現為數不少的普通債權人,同時在破產中的財產不多,此時若再對其行使滯納金的先期獲償,會使普通債權人所得補償降低,容易產生沖突,不利于穩定發展和諧社會。此外,對滯納金行使優先權,或許會降低稅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對其不夠注重,影響正常的稅務稅收工作。
(二)確定滯納金的截止計算日期
其一,在現行稅法規定中,對于稅收債權的申報數額定義不明確,影響了相應工作的正常進行,產生了不小的認知障礙。其二,在企業申請破產重整被受理之后,再行整理追繳滯納金,此時企業已無力償繳,故所追繳的滯納金最后又計算在了其他債權人那里,有失公平的宗旨。其三,在企業破產重整之后再追繳滯納金,由于不被計算入破產債權中,會對清償工作帶來不利影響。因此,滯納金的計算工作,應在法院受理之時就暫停截止。
(三)對滯納金的計算何時恢復
如果前述的對于滯納金暫停計算日期得以應用,那么在明確滯納金重新恢復計算的日期時,就可以參照企業破產重整期限截止日與重新開展生產工作的具體日期,選取一個早一點的時間,作為滯納金的恢復計算時間。不過,若滿足上述條件,但是企業實際能力不足以繳納稅款,當地處所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參照相應的法律法規,從政策方面,給企業一定的照顧和支持。
我認為在企業破產重整期間,應停止對其征收房產稅與城鎮土地使用稅。首先,在2003年,我國國家稅務總局對這兩種稅的政策規定中,曾明確指出其納稅義務可能在其權屬關系未變更的情況下就出現終止,也就是說,不能只是依照權屬關系就對企業征收上述稅款,它們并不一定是相互適應的。其次,在破產重整階段的企業,對于土地等的物權是受到一定的制約的,權利受到了相當的限制,因此雖然權屬關系沒有發生變化,但是依據權利與義務相適應的原則,其納稅義務也應得到減免,這一舉措有助于社會公平的構建,避免出現付出義務卻不能享受權利的問題,有利于減少社會矛盾,促進和諧發展。因此,應在企業破產重整時暫停對其征收上述稅款,同時參照前文中所述的滯納金恢復計算的原則,對上述稅種進行相應的恢復收繳。
所謂的破產撤銷權,一般來講是指在臨界期內,破產債務人與他人進行的對債權人的權益產生侵害的行為,對此行為,破產管理人可以予以否認,并向法院申請撤銷,同時,因該行為所產生的效益所得歸破產財團所有的權力。這一權力在我國的相應法律中也有著明確的規定。撤銷權源自于民法,是為了保障債權人的正當權益,雖然民法之債與稅之債有著本質區別,但是它們之間某些共性也可以相互借鑒與吸收,撤銷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合理有效的應用撤銷權,能夠減少許多問題的發生,能夠很好的保障債權人的私人權益,同時也有利于國家更好的行使相應的稅收債權,促使企業與國家互利共贏,得到長久有益的良性循環發展。
對于企業破產清算時,可能同時存在的國稅與地稅在征收時的優先性,在世界范圍內,不同的國家有著迥異的規定。在日本,不存在優先性原則;在美國,采取聯邦稅優先原則;在法國,是國稅優先原則;在瑞士,則是州稅優先制。而在我國的法律法規中,則傾向于國稅優先的原則。即如果出現上述矛盾情況,則優先考慮征收國稅,地稅略后。在我看來,這種原則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相當大的阻礙,如果不加以任何限制的優先考慮照顧國稅,雖然一定意義上能夠保證國稅的收入,但是很可能使地方政府工作難度增大,為了保證稅收與工作的正常開展,地方政府難免不會對稅收債權的清償工作加以干預影響,或多或少的進行干擾阻礙,從而影響國稅的正常征收。因此,如果繼續堅持國稅優先制,可能反而會得不償失,引起地方與中央的博弈角力,適得其反從而起到不利效果。
因此,我國應借鑒日本,即國稅和地稅在征收時不存在優先性,但是應該設定一個受償比例,從而在保障稅收的同時也不會打擊政府開展工作的積極性。
在實際情況里,對于企業破產重整工作的相應管理人員或許會出于多種多樣的原因,而心存懈怠或者僥幸,無法切實的達到自己應盡的義務,如及時的告知和認真的監管,致使稅收債權清償工作開展不及時不到位,更有甚者會導致稅款遺漏。因此,當管理人不切實履行職責與義務的時候,法院就該依照相應的法規對其進行追責,嚴肅處理以保證稅收的正常有序進行。作為具備專業素養的社會中介,破產重整管理人即使不具備處分一些問題、資源的能力,但是其有相當的義務向相應的關系人、法院告知匯報,讓有能力處置的機構對上述問題進行處置,而不是玩忽職守,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通過上述探究,不難看出,在企業破產重整中,稅收債權清償工作的開展,還存在著不少的弊端與遺漏,有些是具體稅收的細化規定不明確造成的,比如稅收滯納金、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等;還有一部分問題源自于制度的本身缺陷,這部分問題還有待在實際工作中進行不懈的探索,通過經驗來進行糾正;此外,還要努力排除管理人員的主觀因素,用制度保障其主觀能動性。
[1]陳政.破產債權清償順序問題研究——以權利沖突及其解決為視角[J],2014(3).
[2]王令云.破產程序中的稅收債權問題[J],2014(6).
[3]李照.論破產程序中的稅收優先權[C],2014(3).
[4]于雪靖.論重整程序中擔保物權的保護[C],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