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智
以大數據思路建設社會信用體系
□李利智
大數據的演進經歷了web 1.0時代(這個時代人們通過數據了解知識,主要形式表現為線上網頁的瀏覽,是一種對數據被動的接受)和web 2.0時代(這個時代開始注重交互式體驗,并基于此產生了許許多多的數據衍生應用),如今利用傳感器收集數據的web 3.0時代已經來臨,數據混聚、衍生富集,數據量級和復雜性都遠超前兩個時代,正如前亞馬遜首席科學家、斯坦福大學講師維根教授所言“數據是新的石油”。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正日益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產生重要影響,具體表現為:
大數據熱強化了社會的數據意識,推進信用量化。長期來中國社會文化一直缺乏精確的數據意識,中國人的傳統習慣是定性思維而不是定量思維,這種文化阻礙了信用在中國的發展。數據是定量化的、表征精確的事實,數據使得信用可評價、可計算,將誠信危機重塑為可量化的風險,能夠幫助人們從社會海量數據中發現信用風險、創造信用價值、提升信用意識,這對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至關重要的。
信用數據采集渠道得以大幅拓寬。信用數據來源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延伸、細分度日益精確且不斷變化、采集渠道和方式越加多樣化。
信用數據存儲和處理方式遇到了巨大挑戰。一是需警惕“數據沼澤”,海量數據如果未能得到妥善處理,昂貴的數據倉庫將淪為數據儲藏室;二是信用數據分析方法迫切需要升級,過去單一維度的數據分析已經無法應付多維度的數據結構,需要搭建統一數據架構,將更加復雜、看似無關聯的信用數據整合分析。
信用產品和服務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基于大數據,可以提供各種基礎信用產品和增值信用產品、定制化的數據處理服務,并且通過社交媒體獲取對信用產品和服務的反饋,進一步優化信用產品和服務。
基于以上影響,對大數據時代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幾點建議。
以大數據思路重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框架。首要是提升信用數據匯集的豐富度,構建多層次、多維度、多樣化的信用數據體系。譬如,評判一家企業的信用,既要歸集企業守信能力的相關數據,包括企業資產和現金流、影響企業經營的內外部環境、政策因素等,也要歸集企業守信意愿的相關數據,特別是企業及企業決策者、管理者過往行為習慣的各類行為數據。其次要拓展信用信息平臺功能。大數據價值的完整體現需要多種技術的協同,搜索引擎、云計算、云儲存、數據挖掘、算法分析等新技術使用必不可少,而信用信息平臺將是實現多種技術運行的載體和展示窗口。三是要擴大信用產品及服務的社會覆蓋,推動滿足社會各界不同層面的需求。成熟的信用應用體系,既要優化傳統的信用評分評級,區分出不同信用主體的信用等級,還要可以面對不同等級的信用主體,開放不同的權限,更細致、更有針對性地界定信用服務邊界。
以信用大數據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當務之急是建立符合大數據背景的信用制度。“法無授權不可為”,必須加快推進信用立法進程,解決信用體系、服務標準問題,確保大數據時代信用數據的采集、整理、加工、分析和使用等有法可依。二是推進信用資源開放共享。引導各類機構在保護隱私、責任明確、數據及時準確的前提下,整合和開放數據,構建政府和社會互動的信用信息采集、共享和應用機制,促進公共信用信息與非公共信用信息交互融合。三是加快信用標準統一進程。以公民身份號碼為基礎,實施公民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以組織機構代碼為基礎,實施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
培育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信用服務大企業。解放思想,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著力培育市場化的信用服務機構和互聯網企業,更好地發揮社會機構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作用。支持信用服務機構和互聯網企業以需求為導向,創新提供信用調查、信用評估、信用擔保、信用保險等產品和服務。鼓勵信用服務機構加強與企業法人和各類市場機構的合作,豐富信用產品應用場景。
作者單位:浙江省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