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經濟形勢分析小組
為增創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持續加力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經濟形勢分析小組
下階段,要著力優化供給結構,加強新動能培育,
在以新促舊、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健康持續發展上花大力氣,
力爭率先實現新舊發展動能的平穩續接
進入二季度,浙江經濟延續了去年以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總量提升和結構優化跡象明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展順利。但是,從投資、消費和出口看,一些不平衡、不可持續的趨勢實際上在擴大。下階段,浙江要著力優化供給結構,加強新動能培育,在以新促舊,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健康持續發展上花大力氣,力爭率先實現新舊發展動能的平穩續接。
總體而言,開年以來浙江經濟的供給側表現出明顯的提速增效態勢,但是需求側走勢則不盡如人意。從內需看,上半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加9.3%,較去年同期下降3.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9%,較去年同期下降1.0個百分點。從外需看,受國際市場回暖牽引,浙江出口較去年同期提高11.1個百分點,但是全球經濟復蘇和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仍然可能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內需偏低與外需不確定性走高并存,意味著浙江經濟回暖的基礎并不十分牢固,動力還不強勁,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民間投資回升并未不意味著民間活力得到充分激發。上半年浙江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2.8%,較去年同期提高8.3個百分點,高于全國5.6個百分點。但是,詳細考察民間投資的組成結構后發現,開年以來浙江民間投資回升主要由房地產開發投資拉動,今后一段時期可能再次受到國家調控政策影響;同時,民間投資占到絕大比例的工業投資和技術改造投資增速分別為5.9%和1.6%,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4.5個百分點和15.1個百分點。可以說,開年以來浙江民間投資“興也房地產、弱也房地產”的歷史單曲循環還在繼續,下半年回落的可能性比較大。
全社會供需錯配現象還沒有得到緩解。上半年浙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9%,雖然較一季度有所回升,但是與去年同期相比回落1.0個百分點,低于全國0.5個百分點。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劃分,城鎮和鄉村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分別同比回落1.2個百分點和同比回升0.1個百分點。在浙江這樣一個人均GDP達到12577美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的比值位居全國第二的省份,消費的潛力應該毋庸置疑,開年以來消費數據的走低,實際上表明浙江還存在不小的供需錯配,尤其是在消費領域和最終產品領域,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消費需求的產業升級還在路上,商品買賣這“驚險一躍”難有新的高度。從服務業消費看,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出口回升并不意味著國際經濟環境趨穩。開年以來,浙江出口增速再次回到兩位數,但是出口占全國份額同比出現下降苗頭,應引起重視。此外,作為外向型經濟大省,出口回升是工業回暖的重要驅動力,在未來一段時期,對國際市場可能出現的變化也應引起高度關注。一是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加,貿易保護主義可能繼續抬頭,美國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舉措,以及歐洲的民粹主義、恐怖主義和難民危機等,都可能成為影響外需市場的“黑天鵝”。此外,美國加息已經明確,部分新興市場國家資金流出壓力較大,可能產生金融風險。二是在全球金融體系不穩定性強化的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可能再次出現調整,進而干擾出口。
上半年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繼續提速,面對來之不易的發展形勢,下半年要進一步“優政策、搭平臺”,謀劃全局性重大改革、開放、創新舉措,為增創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持續加力。
依托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探索建設中澳戰略合作平臺。積極爭取將舟山、寧波梅山和杭州作為已經簽署的中澳自貿協定的主要落地區域。其一,依托中澳現代產業園(舟山)設立中澳產業基金,主要致力于推動中澳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其二,深化阿里巴巴集團與澳大利亞貿易投資委員會戰略合作,進一步擴大雙邊貿易規模。其三,加強浙江與澳大利亞金融合作,推動澳大利亞國家證券交易所(NSX)與浙江股權交易中心和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合作,幫助中國企業在澳上市、融資;允許澳大利亞的金融服務商在舟山建立合資期貨公司,依托寧波舟山港大宗商品貿易發展大宗商品套期保值、風險對沖等業務;允許澳大利亞銀行在舟山和寧波梅山設立分支機構,允許澳大利亞銀行機構向浙江省內注冊成立的企業發放人民幣貸款。
深入推進“四港”聯動,服務好“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全面提升“海、陸、空、信”“四港”實物運輸能力,進一步擴大輻射影響范圍。謀劃推進沿海港口和有關涉海港口“抱團”,打造以寧波舟山港為國際樞紐港,溫州港、臺州港、乍浦港等為重要支撐港,嘉興內河港、長興港、安吉港、紹興港、東洲港、蘭溪港等為專業重點港的港口集群。統籌陸海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義烏國際陸港與寧波舟山港的業務合作、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功能延伸,提升義烏國際陸港的國際樞紐功能,協力建好義甬舟對外開放大通道,推動自貿試驗區、江海聯運服務中心、跨境電商綜試區等開放大平臺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力創建寧波“一帶一路”建設綜合試驗區。做強杭州和寧波的空港龍頭,穩妥推進省內機場資源合理配套與整合優化。
積極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復制推廣。爭取在省內杭州、寧波等地拓展《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政策的覆蓋,減少和取消對外商投資準入限制。積極探索建立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的外資管理模式。爭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權,將外商投資企業設立、變更及合同章程審批改為備案管理,備案后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相關手續。著力推進服務貿易領域改革。積極指導推進杭州的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工作,爭取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試點經驗。加大對海外人才服務力度,提高人才服務便利化程度。建立統一的國際化人才公共服務平臺,有針對性地主動解決海外人才來浙江創業遇到的出入境簽證辦理、居留證辦理、工商注冊、項目申報和外國駕照轉換等方面的困難。
創新政策進一步聚焦“兩個一公里”。以科創融資為抓手解決創新“最先一公里”問題:以謀劃全國創投改革試驗區、創投基金(財富)小鎮為載體打造千億規模的創投產業,打造全國創投總部基地。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抓手解決創新“最后一公里”問題:建立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全面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推進科技大市場“131”工程,優化收益分配政策,將“專利轉化率”列入創新考績體系。
提高創新政策效率。要充分發揮市場對新興產業的選擇作用,將政府干預性強的“選擇性產業政策”向強化創新環境營造型的“功能性產業政策”轉換。推動各級創新政策性資金投放更多“面向邊際”,即專利補貼和研發稅收優惠應更多針對企業往年標準以上的新增研發行為,及針對市場失靈的基礎性研發項目等。
以“開放式創新平臺”補齊創新資源不足的短板。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吸引國際知名科研機構來浙江聯合組建國際科技中心,鼓勵知名跨國公司在省內設立高水平研發機構和技術轉移中心。鼓勵省內科技龍頭企業并購、合資、參股國外創新型企業,設立海外研發中心、雙向互動的國際科技園或孵化器;鼓勵企業海外知識產權布局,參與國際標準研究和制定。搭建高水平“雙創”國際合作交流平臺,推動眾創空間的國際技術轉移。支持省內機構與國內外一流高校共建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平臺、重點實驗室和國際科技研究中心。
以浙江杭州灣經濟區為重點謀劃建設大灣區,拓展浙江“大灣區”發展空間。以共建共享產城融合平臺、合作開發洋山區域為突破口,深化浙滬協同發展,打造對標舊金山灣區的“滬杭科創大走廊”。推動G60上海松江科創走廊西向嘉興、杭州延伸,加快嘉興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和中國(上海)自貿區嘉興服務中心等平臺建設。提升嘉善臨滬新區、海寧漕河涇合作區等平臺能級,打造浙滬產業協同發展共享區。深化大小洋山區域浙滬合作開發,將小洋山北側區域作為浙滬合作開發首選地,探索包括設立洋山開發建設管委會、共建項目公司等為內容的合作開發機制,積極約定合理的開發與利益分成方案,爭取共享上海自貿區和國際航運中心政策,推動形成現代港航服務業群。協同推進大洋山深水岸線資源合作開發與長江航運資源共享,進一步支撐浙江海洋強省建設需求。
謀劃創建浙江“大灣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一是支持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成熟和成功經驗、政策優先向杭州都市圈的推廣復制。積極推動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建設,加快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向青山湖科技城及未來科技城覆蓋,并進一步爭取在“十三五”期間將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覆蓋至嘉興、湖州、紹興。二是加快整合寧波都市區創新平臺,重點以寧波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核心,聯合溫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共同創建浙東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積極發揮示范區輻射作用,帶動臺州、舟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升級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待條件成熟后納入浙東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范圍。三是依托整合后的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和浙東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建浙江“大灣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從而形成一個國家級的、覆蓋整個大灣區的、高效聯動的創新大平臺。
以信息經濟和智能制造引領環杭州灣經濟區產業升級。建設浙江省國家信息經濟示范區,深度推進浙江省“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示范區、烏鎮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以杭寧國家信息經濟帶聯動江蘇信息經濟創新資源,以寧波、湖州“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浙江縣級試點示范為突破口,打造一批傳統產業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的集群升級典型,使信息經濟與智能制造成為環杭州灣主導產業和創新主陣地。
重視產業升級類項目投資,培植“傳統中的高新”。上半年工業投資,特別是工業技改投資增速同比下滑,要重視這一動向,在傳統產業升級項目投資上給予更大支持。全面實施《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行動計劃(2017-2020年)》,推動10大傳統產業的綠色化、智能化、安全化、功能化、時尚化、高端化、集聚化升級。發揮政府采購政策導向作用,推薦符合條件的升級改造產品納入政府采購目錄。各級科技項目、產業項目立項中,向傳統產業技術改造項目、高新技術嫁接傳統優勢產業項目傾斜。充分利用城市“三改一拆”的存量空間,培育“綠色化、高附加、高集聚”的都市型產業。鼓勵傳統產業集群中的龍頭企業成為“創新領導者”、組建產業創新聯盟。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大力推進浙江政務服務網建設,加大力度打通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力爭年底前實現非涉密事項“網上申請”全覆蓋、辦理量大的事項“快遞送達”全覆蓋。加快全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建設和應用,加強發展改革、國土、住建、環保等部門的協同,打通信息系統的堵點,實現投資項目在線受理、唯一賦碼、全程服務,力爭一般性企業投資項目全流程“最多跑一次”。
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企業年度報告、企業失信黑名單、經營異常名錄披露以及市場禁入和退出等機制,營造良好的市場秩序。鼓勵政府部門通過合法途徑購買和使用第三方信用服務,引導保險、融資等非銀金融機構信用產品,拓寬信用產品銷售渠道。持續推進信用社會應用。在醫療衛生、公共交通、數字校園、公園年卡和教育培訓等領域拓展信用便民服務應用。推進公共信用信息平臺與電商平臺合作,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失信懲戒機制。
引導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上半年,浙江商品房銷售面積4653萬平方米,增長20.9%,增速高于全國4.8個百分點,商品房待售面積下降13.0%,降幅比1-5月擴大1.1個百分點,預示著商品房價格仍有較大上漲壓力。下一步要在需求端加強預期引導,避免產生購房恐慌情緒。嚴格控制投資性購房,對于二套以上購房,要嚴格審查資金來源。在供給端要促進房地產投資健康發展,避免在未來一個時期產生新一輪過剩。同時,加大力度新建一批人才房、保障房,加快培育住房租賃市場、落實特殊人群購房實物保障和貨幣補貼等方面辦法,為吸引高端人才留在杭州創建良好居住條件。對房地產供應明顯偏多的區縣,主動控制土地供應,引導企業將未開發土地轉型用于新興產業,允許企業調整房地產開發節奏和戶型結構,對已經形成的庫存,打通存量房向保障房、安置房、公租房、人才房轉化的通道,探索政府回購部分商業地產改造為“眾創空間”,將提供場地和財政補貼以股權投資的形式支持孵化器的發展。
抓好金融風險排查整治和處置化解。多措并舉推動企業去杠桿,爭取從擔保鏈癥結上“化圈解鏈”。加強集資融資、交易場所、跨市場交叉性金融業務、惡意逃廢債等領域的風險排查和防控,前移風險防控關口。推動企業破產制度在全省加快實施,促進僵尸企業市場出清,對于兼并重組、破產重整企業需要申請信用修復的,探索債務關系和信用記錄變更的便捷合理通道。繼續做好不良貸款的“控新化舊”工作,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過程中釋放的區域性、行業性風險提前預判,有序地從淘汰落后和嚴重過剩產能行業退出信貸存量。推動金融機構運用清收、核銷、市場化轉讓、貸款重組等方式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并積極爭取不良貸款證券化試點。
課題主持人:傅金龍;本報告執筆:朱李鳴郎金煥陶永亮王一峰徐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