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帆
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碳市場”)對浙江的影響
□陳帆
碳市場是浙江實踐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路徑,是最有效資源配置的完美體現,是發展綠色金融與低碳經濟的現實需求。浙江理應加強能力建設和碳市場專業人才培養,做好配額分配的準備工作,編制相關管理細則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推進低碳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低碳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推動我國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我國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大國,總排放量占到全球總量近30%,預計未來溫室氣體排放還將持續增長,減排形勢非常嚴峻。隨著減排工作深入推進,傳統以行政命令為主的減排方式逐漸顯示出其局限性,通過市場機制促進節能降碳,平衡發展與減排之間的關系成為時勢所趨。2015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首次表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下簡稱“碳市場”)將于2017年正式啟動。隨后,碳市場建設成為我國政府低碳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3年以來,深圳、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湖北、重慶等7個碳市場試點?。ㄊ校┫嗬^鳴鑼開市,拉開了我國碳交易從無到有的序幕。截至2016年底,七省市的試點碳市場累計成交量1.16億噸,累計成交額接近25億元。2016年,福建、江蘇也成為碳市場試點省份。試點地區市場交易日趨活躍,規模逐步擴大。2016年10月,《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6〔61〕號)明確我國將推動區域性碳排放交易體系向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順利過渡,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到2020年力爭建成制度完善、交易活躍、監管嚴格、公開透明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實現穩定、健康、持續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出臺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是目前全國體系建設的主要依據。初始階段擬納入電力、鋼鐵、建材、航空、有色、石化、化工、造紙等八大行業;考慮以年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或者年綜合能耗達到1萬噸標準煤作為納入門檻;僅納入二氧化碳一種氣體,并同時納入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全國體系允許重點排放單位使用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簡稱“CCER”)抵消其部分排放,并確定使用比例上限、可使用的CCER項目類型、信用產生時間等方面的細則。針對不及時履約的單位將采取一定額度的罰款,并且納入信用管理體系。
《暫行辦法》還明確了國家發改委負責碳市場頂層設計,各省級發改委負責本省企業的具體管理工作(具體如表1所示)。各省級發改委需要建設相應的制度體系,確保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表1全國碳市場國家和地方分工

圖/金川
碳市場是浙江實踐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路徑。當前,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提出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浙江作為東部發達省份,將面臨提前達峰及碳強度指標進一步下降、經濟低碳轉型、區域協調發展等多方面的挑戰。新常態下,穩步推進浙江重點排放單位參與國家碳排放權交易是響應國家節能減碳要求、實現碳排放峰值目標的必由之路,是實現浙江可持續發展、達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局面的必然選擇,是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是走出轉型升級新路子、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效途徑。
碳市場是最有效資源配置的完美體現。在溫室氣體減排政策工具的選擇上,我國一直是以行政色彩較為濃厚的“命令-控制”型政府管制工具為主,即通過制定排放標準、能源標準、排放許可等制度,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對排放主體進行直接管制。這樣也許短時間內能使減排效果立竿見影,但從長遠發展來看,會給經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具有稀缺性的資源,會在市場作用下,從邊際價值低的企業流向邊際價值高的企業。碳排放權交易,是基于市場的激勵型減排工具,是以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為核心,以激勵自愿減排、推進低碳技術運用為目的,通過制定交易規則、進行產權界定、制定財稅政策等行政干預的方式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制度激勵。
碳市場是發展綠色金融與低碳經濟的現實需求。在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碳交易的金融化是綠色金融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發展低碳經濟、拉動低碳融資的現實需求。碳交易市場以低碳發展為目的,通過市場價格機制作用,吸引更多的金融機構與投資者參與到低碳領域中來,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減排成本,落實節能環保項目,能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隨著碳金融市場配額與減排項目的交易機制逐漸優化,碳期貨與期權衍生品的不斷創新與發展,碳交易的相關信息將得到及時準確的反映,有利于為碳市場的各類參與主體提供決策支持,實現套期保值和分散風險的多樣化選擇,更能帶動節能低碳和循環產業的投資,促進新興服務業發展。
浙江于2014年啟動市縣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在全國率先發布《浙江省市縣清單編制指南》,組織開展清單編制。全省11個設區市和90個縣(市、區)完成了2010-2014年度清單編制,實現市縣清單編制全覆蓋。依托溫室氣體清單數據,綜合運用大數據、數據挖掘等技術探索推進清單數據研究,為支撐碳排放決策發揮了積極作用。經過三年的實踐和摸索,浙江掌握了省市縣三級、五大領域、六大類溫室氣體的排放源、歷史排放情況及未來減碳潛力。理順了重點企業核算報送、第三方機構核查復查、主管部門審定確認工作流程,建立了省級有關部門相互聯動、各級發改上下銜接的工作機制,加大了碳交易工作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力度,有效保障了碳交易基礎工作順利推進。然而,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與全國碳市場有相似的基礎性工作,但參與全國碳市場對浙江重點排放單位的碳資產管理和主管部門應對氣候變化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非試點省市,浙江碳市場建設工作起步較晚。各試點省(市)已扎實開展大量試點基礎工作,第一批試點省(市)已經運行了4年左右,無論是交易所還是參與交易企業經驗豐富,各自都已經初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碳排放交易制度體系。比如深圳市推出了國內首單碳債券、首個碳配額質押業務和首筆跨境碳資產回購業務等,在國內碳金融領域具有十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影響力。福建省建立了福建林業碳匯交易模式。相較而言,浙江碳市場建設起步較晚,對試點省市和國際碳市場的運行機制、交易范圍、交易方式還不夠了解,還沒有真正把握碳交易市場對促進轉型升級和節能減排的重大作用和大勢所趨。
第三方機構和專業人才缺乏。第三方機構在碳交易市場上的作用十分明顯,第三方機構包括碳核查機構、碳咨詢機構、碳資產管理公司、做市商、碳基金等。碳交易產品的開發、定價、運作流程等方面與一般商品交易相比有許多不同,從事碳交易不僅要具備工業背景知識,還要熟悉國家政策法規、國際交易準則,熟悉企業投資與風險管理,熟悉節能工程等,然而浙江現有從事相關交易的人才對其知識還很缺乏,試點省市都有在各自交易所從事碳交易相關技術人才儲備。而正由于浙江目前還沒擁有完整的碳交易市場體系,無法吸引大量專業人才。另外,碳交易市場發展面臨著許多經濟風險、法律風險和技術風險,浙江都缺乏專業的技術咨詢機構來進行風險的管理、規避和抵御。
省內重點碳排放單位準備不充分。電力行業作為八大行業之一,有望率先納入碳交易市場。國內大型電力央企積極參與試點省市碳交易,組織相應人員培訓,研究歐洲成熟碳市場運行機制,探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在碳交易和碳資產管理上積累了豐富經驗。省內電力企業由于在試點省市沒有發電廠,在下一步參與國內碳市場將處于被動地位。浙江雖然編制了省、市、縣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但清單是基于地區的排放,還未覆蓋到所有參與碳市場交易的企業,參與碳市場需要更精準的企業原始數據。
加強能力建設和碳市場專業人才培養。為保障各相關方能夠按相關規定參與碳市場,需要針對不同的對象展開多層次、多主體的培訓。針對地市級主管部門,需要開展碳市場政策的培訓;針對第三方機構,需要開展數據報送核查的培訓;針對企業,需要進行數據報送、配額分配、系統使用、交易平臺及規則等多方面的培訓。浙江碳交易市場的發展離不開碳交易人才的參與,在專業人才的推動作用下,使得碳交易市場發揮其對企業的倒逼作用,迫使企業改善能耗方式,從而實現浙江省產業結構轉變升級的目標,促進可持續發展。
做好配額分配的準備工作。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方法即將公布,各省(市)將要按照國家發改委規定的方法,結合本省企業的數據進行分配,同時組建注冊登記系統維護管理團隊,組織企業進行登記系統開戶,將配額發放到企業賬戶上。省級政府需要開展的工作包括:數據的校核與配額試算;省級配額分配結果的摸底、分析與評估;形成省里對國家的反饋意見;形成浙江省的配額分配工作方案;組織省里開展企業的動員培訓會,做好配額分配工作的解釋和溝通;提出預案,幫助應對省內企業可能提出的各種意見,最大限度爭取企業的支持等;協助完成企業開戶和配額預分配。
編制相關管理細則。碳排放權交易需要多部門、多層級的機構進行管理,相關的規定、流程等內容需要用政府文件的方式予以固定,使得各市場參與方能夠按照規則參與市場。省級層面需要編制的具體文件包括《浙江省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浙江省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細則》《浙江省重點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管理辦法》等。同時,為保證數據完整性和準確性,浙江需要完善本省數據報送核查體系,并組織企業及第三方核查機構完成相關工作。
全國碳市場啟動在即。有效對接全國統一碳市場建設,用市場化手段,推進節能減碳,加快實現經濟的低碳化發展是浙江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我們要堅定不移地以發展綠色經濟為核心,逐步建立浙江碳排放交易機制,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為建設“兩富”浙江、“兩美”浙江,推動浙江繼續“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提供堅實保障。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局),目前掛職國家發展改革委應對氣候變化司戰略研究和規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