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忠
打造綠色環境的“五五”路徑
□魏偉忠
筆者之前一篇文章《生態文明建設的“12345”》(載于本刊2017年第3期)中指出,按照2016年12月2日在浙江湖州召開的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推進會議上張高麗副總理的講話精神,下階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致有五個方面的工作重點,其中之三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筆者理解為要著力打造綠色環境。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兩次重要講話中,更不斷提及打造綠色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5·26講話中,習總書記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六項重點任務,其中之二為加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要以解決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問題為重點,全面加強環境污染防治;其中之三為加快推進生態保護修復,要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最近的7·26講話中,習總書記又指出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浙江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全方位推進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實施“碧水藍天”工程,以治水、治氣為重點,統籌抓好治土、治固廢等環境治理工作。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健全完善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按照上述新要求,筆者認為打造綠色環境的關鍵在于“五五”路徑,第一個“五”是要圍繞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大力推進“五廢共治”;第二個“五”是要圍繞生態保護修復,著力實現“五域共管”。
所謂“五廢共治”,主要從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出發,全面推動水、氣、土、渣以及生活垃圾這五個方面污染物的綜合協同治理。在治水方面,幾年來浙江通過實施“五水共治”行動,已經取得極大的成效;2016年12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浙江省劣Ⅴ類水剿滅行動方案》(浙政辦發〔2016〕165號),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在于有效建立水污染治理成效的長效機制。在治氣方面,2013年12月省政府印發《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浙政發〔2013〕59號),2016年7月1日起施行《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2017年3月省發改委、省環保廳印發《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十三五”規劃》。在治土方面,2016年12月省政府印發《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浙政發〔2016〕47號),2017年4月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重點工作省級有關單位分工方案》(浙政辦發〔2016〕37號),2017年8月4日省政府辦公廳發文成立浙江省大氣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對土壤污染治理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分工作了一系列部署。應該說,浙江在水、氣、土治理方面,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基礎和成效,但也應看到,在治水過程中產生的污泥、河道底泥等固廢還缺乏有效的處理能力和設施,固廢處理設施能力還不足,生活垃圾處理還未出臺全省性的工作方案,下一步在固廢治理和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需進一步加強工作推進力度。
所謂“五域共管”,主要是從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出發,全面推動山、水、林、田、湖這五大自然生態領域的共同保護和修復,以實現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早在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就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謀劃實施“大花園”建設行動綱要,實際上也隱含了把全省的山水林田湖作為一個大花園中的生態系統來共同保護和修復的要求,以便使山水與城鄉融為一體、自然與文化相得益彰。目前全省在生態保護和修復方面,單一領域的方案和措施有,但還缺乏像習總書記提出的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方案,希望正在編制的“大灣區”“大花園”建設行動綱要中能得以部分落實。
作者為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生態文明建設推進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