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娜
提升“最多跑一次”含金量
□文娜
“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政府部門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深化,改革的目標不僅僅停留在各部門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提升服務水平,已升華為打破信息壁壘、轉變政府角色、提升整體服務效能的系統化工程,旨在通過“全流程”“多層級”“跨部門”“跑一次”,打通政府服務的最后一環,為企業和百姓提供集成、優質、高效服務。
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普遍是小政府大社會,也正是由于經濟發展過程審批較少、限制較少、管理較少,國民能夠自由創業、自由經營和自由發展。浙江民營經濟發達、市場活力突出、產業化能力較強,“最多跑一次”改革將為市場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成為激發企業投資信心、提升百姓獲得感的強心劑。目前,全省各地各部門已迅速行動,在對前期相關改革進行梳理和研究的基礎上,從打通信息通道、減材料、減證明等一系列舉措入手,最大限度方便群眾辦事,改革成效明顯。筆者結合近期調研,梳理了一系列政府部門、企業、群眾反映的痛點、難點,以作參考。
法律法規條塊分割。行政審批服務中的“流程再造”旨在解決審批服務過程中存在的申報條件較繁瑣、前置條件過多、窗口授權未到位等問題。調研發現,部分前置要件過于苛刻,企業難以準備;有的需反復提交原件或相同的申請材料,影響審批進程;有的需與其他部門互為前置,讓企業無所適從。原因在于,部門法律法規(上位法)為了責任鑒定清晰,多頭立法各自為政,僅有分工而少有配合,在涉及部門間流程優化時不易協調。
容缺受理存在責任真空。“容缺受理”打破了原來申請材料齊全才受理的傳統模式,為各類審批開辟了綠色通道,也為項目早落地提供了條件。然而,上級部門指導性文件、或各行業法律法規對各類審批所需的必備材料、容缺材料等缺乏清晰條款,對“容缺受理”可能存在的風險缺乏說明和預警措施,往往是行政審批中心根據實際情況酌情處理,存在潛在的政策性風險。
多網兼容推進困難。“最多跑一次”改革是一場基于“互聯網+政務”的革命,大部分辦理事項需要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實現。目前,各地各部門建設的多套審批系統并存,浙江政務服務網與各地、各部門的行政審批系統融合度有待提升,仍存在多網并存、多系統辦理及“二次錄入”等現象,“信息孤島”的存在影響了審批服務數據共享。另外,政務服務網在滿足個性化需求方面存在不足,各類服務事項的數量和質量難以滿足企業、居民必需的基本服務需求。
窗口人員素質待提升。窗口工作人員是企業、群眾辦事的橋梁和紐帶,不僅肩負著溝通和交流的重任,還被賦予了展示部門形象、改革成效的光榮職責。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對行政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水平有較高要求,而基層人員匱乏,不僅A、B崗補位制難以落實,而且也無足夠精力研究探索事項改革和服務創新。另外,編制數量少、薪資福利低等難以吸引和留住專、精、尖工作人員,造成服務過程中“不懂”(工作人員)對“不懂”(企業、群眾),影響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
中介服務影響改革成效。行政審批中介環節多、耗時長、壟斷性強、信息不透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成效。但省級層面關于規范中介管理機構的制度尚未出臺,未來應進一步清理規范行政審批前置中介服務事項,設立中介服務標準,通過推進“線上公開競價”和“線下公開選取”的服務機制,進一步規范中介機構管理,倒逼中介服務提質提效。
“最多跑一次”改革關鍵在基層。浙江省級有關部門在頂層設計方面已出臺了不少指導性文件,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難免會遇到阻力和困難。改革的動力和阻力并存于政府內部,浙江要勇于改革、率先垂范,同時加強對市、縣、鄉鎮(街道)的指導,確保基層對此項改革接得住、接得好,確保“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含金量不短斤缺兩、改革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暢通無阻。
作者單位: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