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鷹
加速培育浙江綜合交通關聯產業
□郭鷹
浙江提出要構建支撐都市經濟、海洋經濟、開放經濟和美麗經濟發展的四大交通走廊,實施萬億綜合交通工程,打造省會到設區市高速鐵路和全省空中1小時交通圈,率先基本建成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交通強省。
事實上,浙江綜合交通的發展為其關聯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綜合交通關聯產業是指與綜合交通的工程設計、建設安裝、技術研發、設備制造、運行維護、教育培訓和交通技術應用等領域相關的產業。以軌道交通產業為例,該產業高技術密集、資源利用效率高、產能巨大,其上游不僅涉及制造工藝及核心技術研發、軌道交通線路規劃設計,更牽連帶動減震抗噪原件、高端鋁型材等新材料產業和儀器儀表、傳動器、輪軸、轉向架和供電設備等零部件制造業;中游涉及大型工程裝備、整車制造及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電子信息產品發展的運行控制裝備制造;下游涉及施工建設、運營管理、檢測維修和設備開發調測等生產性服務業。2016年,軌道交通產業僅在裝備制造環節即實現銷售產值4000億元,預計到2020年有望突破6500億元,其依托高端裝備、新材料、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高成長性產業,向上向下串連起工程建筑、規劃設計和維護維修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將迅速放大2-3倍。
目前浙江綜合交通關聯產業以設備制造和建筑安裝兩大領域為主,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于綜合交通建設,未形成在綜合交通市場上的整體競爭優勢,也未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市場份額偏小。全省擁有與綜合交通相關的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尚未覆蓋產業各個層面,未涉及到整個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也未形成完善的產業體系,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還相對偏弱。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產業推進機制缺乏。浙江尚未將綜合交通關聯產業納入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范疇,政府引導角色不強,缺乏產業規劃和配套政策,協調機制不完善,尚未在產業規劃、資金籌集、體制構建和扶持政策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企業眾多但規模較小。在包括整車裝備、新型材料、配套零部件在內的生產制造環節,缺乏大型龍頭骨干企業和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重裝成套設備,輻射帶動力不強,中小企業有機配套協作力也不強。在生產服務環節,因綜合交通裝備的特殊性,生產制造企業控制著技術標準規范,對下游產業具有高度壟斷性,浙江在生產制造環節的劣勢直接影響到生產服務環節的發展。
發展技術線路圖不明確。浙江在發展綜合交通關聯產業的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載體建設等方面,由于缺乏有機組織和系統規劃,發展重點和次序不清晰,導致區域內資源分散,難以形成推動綜合交通關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領軍人才缺乏,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足。浙江綜合交通關聯產業領域高層次人才特別是一流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相對匱乏,能躋身國際前沿、參與國際競爭的世界級大師更為稀缺,在研發設計環節優勢不突出,核心關鍵技術掌握不多,無法達到國內外領先水平,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浙江在該領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江蘇、四川等省份在培育綜合交通關聯產業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如“以市場換技術”“就近生產”“甲控乙供”“筑巢引鳳”“強強聯合”等經驗,值得浙江借鑒學習。
無錫地鐵1、2號線建設,僅在設備方面,無錫本地企業就有15家參與無錫地鐵建設,產品設備涉及車內照明、空調、風道和機電安裝等,總計合同金額達8億元,占設備采購金額的11.5%。通過大力扶持本地關聯產業,無錫不僅有效降低了地鐵建設成本,同時借助振興地鐵產業反哺財政收入、增加就業,實現了地鐵建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土建工程產業鏈為例,無錫市軌道辦和地鐵集團將盾構機械、盾構管片就近生產,不僅帶動了當地相關地鐵產業的發展,也節約了長途運輸的費用。此外,通過以市場換技術,引進了國內外一批一流的生產制造商落戶無錫,使得盾構制造產業初具規模;考慮本地企業與外地企業相比,在產品售后服務、解決農民工工資和處置施工突發事件等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在2號線工程中陸續引入本地建設單位,以聯合體形式參與地鐵站點建設,并且在一些車輛段與綜合基地等建筑工程中采用本地單位;另外,對原材料采用“甲控乙供”的模式,優選生產能力強、產品品質高的本地企業,在提振本地地鐵產業的基礎上,也便于牢牢把握建筑原材料的質量關。
軌道交通產業涉及門類眾多,很多設備產品、運營管理系統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少數企業手中,特別是掌握在大型國企和外企手中,無錫拋出的橄欖枝是龐大的“市場誘惑”。無錫通過招標,先后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一流企業與本地廠商合作,目前已經順利落實盾構機、盾構管片和屏蔽門等重點項目的本地化,并在造價咨詢、聯合審計、乘客信息系統等中小項目上實現了本地與國內外優秀企業的強強聯合,不僅有效地控制了投資成本,便于未來檢修維護,也為未來地鐵品質化運營提供了基礎保障。無錫“市場換技術”的方式,不僅吸引了實力派的外資企業在無錫全資落戶,同時也為本地實力企業尋求了更為廣闊的合作空間及合作伙伴,實現了強強聯合。
在地鐵裝備領域,成都地鐵公司充分發揮市場優勢,大力支持外地軌道交通企業在成都設立生產基地和測試平臺,實現本地化制造和軟件開發。已吸引中車青島四方、中車長客、卡斯柯信號、北京交控、阿爾斯通和今創集團等一大批車輛、信號、大部件、牽引系統廠商在成都設立生產基地、研發基地或測試平臺,特別是3號線、4號線的B型列車已在中車新津基地實現本地化生產,該基地已具備年產800-1000輛城際車、地鐵車的能力,同時還具備500組現代有軌電車、輕軌車的整車生產能力,可實現年產值50-100億元。7號線A型鋁合金列車已經在中車成都產業園下線,該產業園全面建成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營業收入150億元。與此同時,成都地鐵公司與金牛區、中鐵二院、西南交大和中國中車共同發起成立“成都軌道交通產業技術研究院”,與中鐵二院、西南交大、中電十所和中電二十九所等12家單位共同發起“成都軌道交通產業發展聯盟”,大力促進軌道交通“成都研”“成都造”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在地鐵建設領域,一方面,為推動軌道交通建設,中國中鐵、中國鐵建和中國電建等企業都已在成都設立子公司;另一方面,地鐵工程建設所需的鋼材、水泥、管件、電器開關、電線電纜、墻材、防水材料、瀝青路面材料和干混沙漿混凝土等均100%使用本地產品,挖掘機、起重機、鋼支撐、腳手架和模板等施工機具均在當地建材市場租賃。海瑞克、中鐵裝備和鐵建重工等企業生產盾構的主要結構件都在成都生產、組裝;管片均在成都生產。成都在地鐵建設工程領域大力使用本地配套產品,極大帶動了當地建材、機械裝備制造、租賃等上下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堅持綜合交通建設與關聯產業發展聯動。充分發揮綜合交通產業對全省經濟轉型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明確產業發展重點及先導,理清產業發展路徑,制訂綜合交通產業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加快交通建設、交通裝備制造、交通物流和交通服務業發展,盡快將綜合交通關聯產業培育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統籌發展,有目的、有重點地集聚關聯企業和科技、人才等要素資源,推進關鍵技術、設備和服務自主化進程,提升綜合交通關聯產業規模和水平。
堅持開放引進與本土培育相結合。首先,抓住國內綜合交通關聯企業和科技、人才要素布局調整的機遇,重點引進核心骨干科研機構和企業,大力引進國外企業和科研機構,積極推動省內外企業合作,培育大型骨干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其次,積極引進國內大型交通建設企業落戶浙江,鼓勵省內交通建設企業與國內知名交通建設企業加強合作,提高浙江交通建筑安裝水平和能力。再次,立足浙江現有產業基礎和優勢,積極培育高端交通裝備制造業,注重優質資源整合,重點引進和培育交通重裝設備企業,改造提升交通輔助設備企業向“專、精、特”方向發展。同時培育省內地方鐵路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力量,組建省級軌道交通運營公司,提升運營效能,降低運營成本。最后,以浙江研究設計機構為主體,吸引更多工程設計單位或部門進駐浙江,提升交通勘測、設計、試驗、評估和咨詢等能力,打造浙江交通工程設計品牌。
積極幫扶企業提高拓展綜合交通市場能力。在綜合交通建設中,以對浙江企業設備和服務采購實行“同等優先”作為戰略合作的基本條件之一,與國內央企等大型集團建立緊密合作機制。堅持政府主導與企業主體相聯合,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能動作用,加強政府的組織引導和培育扶持,推動浙江綜合交通關聯企業有效進入綜合交通市場,擴大市場份額。
堅持集聚發展與功能提升聯動。引導綜合交通設備研發、生產和相關服務企業向核心區域和重要平臺集聚,適度提高產業準入門檻,提升設備制造水平;加快發展技術研發、工程設計、運行維護、教育培訓等服務業,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增強研發設計能力、集成供貨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