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勝梅
推動人力社保事業更進一步、更快一步
——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十三五”規劃解讀
□孫勝梅
《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是未來五年浙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指導性文件,主要有五大亮點: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構建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深化人事、工資制度改革,健全公共服務體系
近日,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組織編制的《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并正式印發。《規劃》圍繞2020年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研究提出了“十三五”時期浙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是未來五年浙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指導性文件。筆者從研究者的視角對《規劃》的主要內容和亮點作一個解讀。
浙江經濟要實現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沒有強大的人才隊伍,轉型和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經過“十二五”的努力,雖然浙江人才總量有所增加,人才結構也有所優化,但現有人才數量、結構和素質與創新驅動的發展要求還不相適應,人才的國際化和市場化程度有待提升。與江蘇、廣東、山東等兄弟省份相比,新興產業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依然偏少,與浙江作為全國經濟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面對人才資源的短板,《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浙江將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和人才強省戰略,以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突出“高精尖缺”導向,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推進人才集聚、作用發揮、平臺提升、政策創新、創業服務“五位一體”人才生態優化工程,著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省份。全面加強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建設,大力引進國內外人才與智力,積極創新集聚人才和服務發展的體制機制。到2020年,建成一支能夠有力支撐浙江經濟轉型發展需要,更富創新精神和創造活力的人才隊伍。全省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400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650萬人,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比例為8:26:66,同時,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320萬人,重點產業(行業)人才比例有顯著提高。
為了確保各項人才政策目標的落地,《規劃》提出通過實施省“151”人才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工程、“百校千企”工程、“千企千師”培養行動等7個項目,全面加強和優化人才隊伍建設。
就業是民生之本,只有實現了社會充分就業,老百姓才能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才能實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從“十三五”時期浙江就業形勢看,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依然是基本矛盾,尤其是以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為重點的青年就業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與此同時,隨著浙江一系列經濟轉型升級組合拳的深入推進和實施,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并成為主要矛盾。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和新興產業技術人才長期供不應求;另一方面,高齡和低素質勞動者實現穩定就業困難,尤其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化解過剩產能及“僵尸企業”出清所帶來的職工轉崗再就業壓力較大。
面對新形勢,《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浙江將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責任,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群等群體的就業工作,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同時,結合浙江實際,把促進創業就業作為重中之中,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催生新職業、新崗位,通過加強創業教育和培訓、完善創業服務、健全創業環境等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積極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對于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的職工轉崗問題,通過落實穩定崗位補貼、提供就業創業服務、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等手段做好再就業工作。并積極加強失業預防、監測和調控,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有效預防和調控失業風險,實現社會充分就業。
“十三五”期間,全省新增城鎮就業目標為400萬人,開展就業創業培訓400萬人,認定省級創業示范基地30家,幫助40萬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對于城鎮零就業家庭,將發現一戶、解決一戶。具體將通過實施“創業促進就業項目、就業援助項目、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項目、就業失業監測項目”等4個重點工程,來促進各項就業政策目標的實現。
社會保障作為民生之安全網,關乎每個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在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上,浙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基本建成統籌城鄉、覆蓋全民、托底有力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較好地滿足了老百姓的基本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等社會保障需求。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待遇差距依然較大,不利于社會公平與正義。尤其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社保基金的支付壓力在不斷增大,制度可持續性面臨較大挑戰。
為此,《規劃》把“構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作為“十三五”時期浙江社保工作的重要目標。通過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改進職工醫療保險個人賬戶制度、完善罕見病醫療保障機制、健全失業保險政策法規體系、探索建立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制度等,進一步健全各項社會保險制度。通過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加強對全民參保的動態管理,實現對法定人員社會保障的基本全覆蓋。到2020年末,使全省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000萬和5200萬,參保率達到95%以上;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的參保人數到達1400萬和2000萬,生育保險與醫療保險合并實施。在待遇調整上,建立兼顧各類群體的正常調整機制,讓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構建方面,將通過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形成多層次的保障體系,滿足城鄉居民多樣化的社會保障需求。與此同時,通過完善籌資機制,夯實繳費基數,加強基金監管,以及積極穩妥推進社保基金投資運營等方式,建立社保基金可持續運行的長效機制。
人事和工資制度改革是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和重要環節。“十二五”以來,浙江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積極推進各項人事和工資改革政策的落實,創新和完善公務員選拔任用機制,穩步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健全考核評價制度。但現有機關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依然存在著諸多薄弱環節,與社會經濟發展新要求不相適應性。
對此,《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浙江將進一步完善公務員制度,加強公務員隊伍和能力建設。推進綜合管理類、行政執法類、專業技術類公務員分類改革,擴大聘任制公務員試點。同時繼續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形成符合事業單位特點、規范有序、充滿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分類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完善職業資格管理制度。對于事業單位,堅持職稱制度改革與崗位管理、人員聘用、績效考核等人事制度相銜接,進一步下放評審權,實現職稱評審與崗位聘用有機統一。對企業單位,探索建立以行業為主的分類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的作用,按照“先行業標準、后職業標準、再崗位標準”路徑,形成以企業實際用人需求為出發點,更加注重實踐性和創造性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模式。
在工資制度改革方面,將進一步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決定和增長機制,以增加低收入職工收入、規范分配秩序為重點,努力實現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資收入分配格局。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涉及眾多民生問題,各項規劃和措施的落地最后都要體現在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上。經過“十二五”的努力,盡管浙江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成果豐碩,但與人民群眾快速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相比,依然存在不少差距和短板,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公平性不高,還需在擴大服務供給,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上加足馬力,使老百姓能夠享受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務。
針對這些矛盾,《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浙江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基本要求,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群眾滿意度。把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作為提升公共服務能力的重要載體,構建由實體大廳、網上平臺、移動客戶端、自助終端、12333咨詢服務平臺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公共服務平臺,為群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多元化服務。在公共服務供給方式上,將有序推進政府購買就業創業、職業培訓、社保經辦等服務,使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同時依托“互聯網+”,全面推行社會保險個人權益記錄網絡查詢和自助打印服務,促進各項公共服務業務協同,提升公共服務整體效能。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異地領取養老金資格認證。推進人事檔案電子化建設,逐步實現檔案基礎信息異地查詢。加強社會保障卡的功能開發和深度應用,到“十三五”期末,實現社會保障持卡人數達到5000萬以上,覆蓋90%以上人口。
作者為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