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宣梅
加快建設高質量創新型特色小鎮
□程宣梅
高質量建設特色小鎮,關鍵是堅持質量優先、創新驅動、人才為本,建設一批高質量創新型特色小鎮,吸引創業人才、風險資本、產業技術集聚融合,使創新型“特色小鎮”真正成為浙江經濟的創新極
當前,浙江掀起了特色小鎮建設熱潮,夢想小鎮、云棲小鎮等一大批特色小鎮蓬勃興起,引發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但也有部分特色小鎮建設質量不高,特別是創新元素不多、吸引人才不多、科技含量不高、發展質量不高。高質量建設特色小鎮,關鍵是堅持質量優先、創新驅動、人才為本,建設一批高質量創新型特色小鎮,吸引創業人才、風險資本、產業技術集聚融合,使創新型“特色小鎮”真正成為浙江經濟的創新極。
高質量創新型特色小鎮,是浙江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加速全球創新資源配置、高端產業集聚、經濟快速轉型的重要載體。在未來3-5年內,在全省100個特色小鎮中,遴選出20-30個特色小鎮,建成高質量創新型特色小鎮,成為引領全省特色小鎮發展的標桿。高質量創新型特色小鎮的目標是,建成具備全球創新資源配置能力的重要創新樞紐,使特色小鎮以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包容的創新文化氛圍,動態集聚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最頂尖的智慧、最具創意的“點子”,不斷提升創新集聚能力,并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及優勢國際產業相聯結,培育“頂級掠食者”創新型企業和一批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隱形冠軍”。
導向一:打造產業高地,每個小鎮重點瞄準2-3個產業,實現全產業鏈融合和產業生態化。創新型特色小鎮的主導產業要突出“特”“專”“高”,力求特色化、專業化、高端化。與傳統的開發區、集聚區、工業區、旅游度假區等有所不同,小鎮增長的能力取決于能否形成一種繁榮的主導產業,以及這一產業是否將會派生出的新的產業。創新型特色小鎮要瞄準國際產業變革重點領域,緊扣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文化八大萬億級產業,找準、凸顯、放大產業特色,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業,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結構,科學設計產業特色和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加快建設集聚新產業、新業態的產業高地。
導向二:打造創新高地,每個小鎮吸引1000家創新型企業,產生一批“頂級掠食者”創新企業和一批“行業隱形冠軍”。創新型特色小鎮應集聚國際、國內高端創新資源,構建有利于創新成果高效孵化的體制機制,依托虛實結合的眾創孵化平臺,鼓勵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探索和應用,加快制造數字化、設備網絡化、生產智能化發展,重點培養產生極具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行業龍頭,孵化一批成長性高、創新能力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隱形冠軍”。特別是每個特色小鎮要堅持創新驅動,求專求精,錯位發展,差異競爭,能夠走在細分行業的尖端,在全國乃至全球細分領域競爭力超前。
導向三:打造人才高地,每個小鎮吸引3000名高端創新人才,柔性引進全球創新人才。創新型特色小鎮要建立市場化的引才機制、開展社會化的多元人才評價方式、強化市場為主導的人才激勵機制、運用市場機制共建平臺、優化便利化的人才管理服務,構建一批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載體,對應設定海外高層次人才、主導產業相關頂尖人才、高技能人才評價指標,將創新型特色小鎮建設為高層次人才發展平臺。
導向四:打造資本高地,每個小鎮集聚100億元創投資本,提供“保姆式+接力式”金融服務。依托特色小鎮優良的生態環境和鮮明的產業特色,將其打造成為具有強大的資本吸納能力、人才集聚能力、創新轉化能力、服務輻射能力的股權投資、私募金融、科技金融集聚區,并通過構建車庫咖啡、創新工場、創客空間等新型孵化器、加速器,重點培育各類互聯網金融、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數量化和程序化金融等新興金融業態,促進特色小鎮的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表1 創新型特色小鎮建設評價指標
(一)打造新興產業高地的路徑
聚特做強八大萬億級產業。一是打造“一鎮一特”、全產業鏈集聚、全要素整合的產業高地。緊扣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文化產業等八大萬億級產業和茶葉、絲綢、黃酒、中藥、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寶劍等歷史經典產業,每個創新型特色小鎮找準、凸顯、放大產業特色,建設以特色產業聚合的“眾創工場”。二是打造產業引擎,產業鏈協同發展做強特色產業。鼓勵領軍企業和行業龍頭在特色小鎮發展服務化眾創平臺,引導和支持有條件的行業領軍企業將內部資源平臺化。建立基于產業鏈的協同發展計劃,實現大中小微企業的共生發展。
構筑開放協作的產業生態。將產業融合、項目組合、資源整合作為特色小鎮的重中之重,注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群培育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推進“互聯網+高端制造”“旅游+生態經濟”“文化+創新經濟”等融合發展。一是構筑“開放、共享、協作”的產業生態系統,提供行業社交網絡、專業技術服務平臺及產業鏈資源支持,形成自組織、自滋養、自成長、自壯大的產業生態圈。二是借鑒以色列以信息產業和能源產業為基礎的融合性新產業的經驗,催生一批“互聯網+健康”“智能裝備制造+外貿服務”“智能觀光旅游”“產城融合的都市時尚”等融合性的新業態、新模式。
催生精益服務的產業支撐。一是在特色小鎮內部建立精益服務網絡。大力發展并構造“互聯網+服務資源平臺”,逐步構建特色小鎮與創業資金、工業設計、技術開發、供應鏈條等在內的創業資源對接平臺。二是在特色小鎮之間建立精益服務網絡。支持“互聯網+粘合點”為具有互聯網基因的中小微企業提供MVP(最小化可行產品)測試、企業主要產品當月DAU(日活躍用戶數量)等精益服務項目。三是為特色小鎮向區域產業輻射提供精益服務,將浙江網上技術市場延伸到特色小鎮,鼓勵各類創業主體在技術市場“淘寶”。
(二)打造創新孵化高地的路徑
培育“創新頂級掠食者”企業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隱形冠軍”。一是不僅要培育出浙江生、浙江長的“參天大樹”,更要能夠吸引全球創新企業入駐特色小鎮發展,要培育和催生更多阿里巴巴式的“創新頂級掠食者”企業。二是構建大中小企業之間分工協作關系,核心企業通過整合創新資源,建立利益分配鏈,實現與其他相關企業和機構在知識、信息、技術、渠道等方面上的共享和相互依存,帶動中小微企業在系統中獲得更好的生長空間和競爭優勢。
打造虛實結合的眾創孵化平臺。一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建設虛擬眾創空間,打破地理空間條件限制,促進眾籌、眾包等服務發展,提高人均創業產出效率。鼓勵創客充分利用“云制造”吸取敏捷制造、網絡化制造和服務化制造等先進制造模式的優勢,快速對接創新鏈前端。二是借鑒美國“租金財務平衡式”孵化機制、以色列“管理公司參股式”孵化機制、法國為孵化項目配備顧問,針對創新創業團隊在融資、輔導、宣傳、技術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引入專業團隊建立“專業新型孵化器”。
構建眾創成果高效孵化的機制。一是加快建設以“互聯網+”、智能制造技術為引領的新型的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建立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科研院所、重點企業研究院和等各類創新載體向創客開放共享的體制。二是借鑒美國“貝爾實驗室”,建立“市場導向+創新支撐+成果轉化”的公共實驗室。借助“互聯網+”和“政務服務網”將政府實驗室研究成果與企業相聯,以創業需求為導向推進研發。
(三)打造雙創人才高地的路徑
開通校院人才直通車。一是實施“百校百鎮對接工程”。支持全省百余所高校對接百個特色小鎮,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在職創業,鼓勵擁有知識產權的在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員進入特色小鎮“在崗創業”。對于轉化職務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資比例等股權形式產生收益的個人,暫不征收個人所得稅,待其轉讓該股權時按照有關規定計征。二是實施“百院百園對接工程”。每個創業學院對接一個以上創業園區。在特色小鎮開辟“眾創學園”,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引領計劃。鼓勵高校創業學院設立“實踐型”創業課程,支持大學生“帶著學分創業”。
建立O2O眾創人才庫。一是建立眾創人才的“引育留用”的線下匯合機制。實施“上天”和“入地”兩類人才的建庫招引工程,建立“國千式”產業領軍人才和“工匠型”技能引領人才的“眾創人才庫”,建立高端人才研究機構和企業共享共聘機制,吸引“海歸系”高層次人才創業;實施“國際創客培育和留用”計劃,集聚重點行業發展、龍頭企業急需、重大項目實施、關鍵技術轉化、創新產品所需要的創業人才。二是構建跨空間的線上創客人才集聚的機制。借助互聯網創客社區打造“眾創客廳”,形成“全球創業者圈”的資源平臺,吸引“新四軍”和“三有三無”創客匯集特色小鎮。
聚集阿里系浙商系創客。一是發揮阿里系、浙商系人才在產業集群內的創業衍生能力。在特色小鎮為阿里系、浙商系企業高管、科技人員等提供資金、技術和平臺,開展二次創業和內部創業,形成開放的產業生態圈。對自主創業的“創客”,按規定落實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創業補助和帶動就業補助等扶持政策。二是借鑒日本中小企業診斷師制度經驗,成立“中小微企業診斷師”隊伍。組建一支創客顧問團、創業導師隊伍,建立一批中小企業微創業創新輔導站,為特色小鎮中的中小微企業進行診斷和輔導。
(四)打造風險資本集聚高地的路徑
設立市場化的混合制產業引導基金。一是建立“公司+有限合伙”模式的混合型產業引導基金,建立“產業發展和投資引導母基金”,吸引“一帶一路”海外資本和國內民間資本成立混合基金。通過負面清單管理、合伙協議約定、違約回購、第三方審計監管的方式,確保母子基金在設定軌道上運行。二是市場化運作產業基金,達到“以小博大”目標。堅持“一融合一對接”即技術與市場融合、創新與產業對接,通過融資擔保、股權投資、委托貸款、跟進投資、投保貸一體化、助貸基金等市場化運作機制,孵化和加速重點產業發展。
打造“全程接力式”一攬子金融方案。一是推行“金融定制”。以互聯網股權眾籌等融資方式助力種子期創客企業;開辟私募基金機構集聚區,通過小微券商、小微證券服務機構輻射初創期小微型企業;培育發展創業投資機構和大力吸引天使投資人,引導PE/VC、天使投資等各種資本投向成長期的創業企業。二是知本換資本,拓展“知識產權”融資等多種創新融資方式。以知識產權交易為核心形態,通過知識產權證券、知識產權信托和知識產權融資擔保等方式進行融資;開發科技保險、創新動產、創單等新型金融產品。
科學設計創新創業風險分擔機制。一是建立完善政府投資基金、銀行、保險、擔保公司等多方參與的風險分擔機制,將創業企業納入貸款風險補償政策范圍。二是鼓勵設立“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推行差別化信貸準入和風險控制制度。推行“首貸補償機制”,探索建立創客企業庫、天使投資風險補償機制和風險資金池。
本文為浙江省軟科學研究項目(2016C25010、2016C35004)、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15JDJS02Z、15NDJC005Z)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協同創新中心、技術創新與企業國際化研究中心、中國中小企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