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仕松 陳雪峰
謀篇布局產業平臺開發建設
——以長興為例
□傅仕松 陳雪峰
經濟發展需要依靠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來推動,而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需要靠平臺來承載。一直以來,長興縣高度重視平臺的開發建設,各類平臺也為長興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隨著發展水平的提高、資源要素供給的趨緊,粗放型的平臺開發建設思路已經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不利于推進經濟轉型發展和提高發展質量,需要重新謀篇布局未來長興平臺開發建設思路。
1992年長興經濟開發區成立,1994年經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開發區,2010年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15年撤銷太湖新城,原太湖新城所轄區域由開發區負責產業開發。2011年省政府批準設立14個省級產業集聚區,長興縣原李家巷鎮石泉村等區域作為組團之一列入湖州南太湖產業集聚區。2013年省政府批復了湖州省際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發展規劃,長興縣原城西工業功能區和林城鎮泗安塘以南部分區域列入示范區工業開發功能區塊。為支撐和平、煤山兩個省級中心鎮建設,加快推進畫溪街道建設省級新能源小鎮,城南工業功能區、煤山工業園區和畫溪工業功能區列入長興縣“十三五”規劃《綱要》重點建設工業平臺。至此,長興縣由1個國家級開發區、2個省級產業平臺和3個重點建設特色園區構成的“1+2+3”工業大平臺格局基本形成。除了上述六大平臺以外,李家巷、洪橋、夾浦、水口、小浦、虹星橋、呂山7個鄉鎮目前還都有各自的工業集中區。
根據各鄉鎮(街道、園區)摸底匯總,全縣工業平臺總規劃面積18.6萬畝(124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區面積8.91萬畝;集聚工業企業210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59家,占全縣規上工業企業家數的83.8%;2015年各平臺實現規上工業產值1051.5億元,占全縣規上工業產值的88.1%;實現工業稅收33.6億元,占全縣工業稅收的87.5%。無論是六大平臺,還是7個鄉鎮的工業集中區,都為工業化初期的長興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創新平臺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發揮著戰略支點的作用。長興縣高度重視創新平臺建設,特別是從去年開始,長興縣整合各類創新資源,構建了以太湖資本廣場為核心、長興國家大學科技園、畫溪創業谷、煤山青創園、泗安西湖科創園、和平科創園為支撐,一批創業苗圃、創新工場、創業咖啡屋為補充的“1+5+N”科技創業孵化平臺體系,為科技、資本、產業互動融合搭建了橋梁紐帶,取得了顯著成效。
歷史貢獻值得總結肯定,但平臺建設暴露出現實問題和未來發展所面臨的局限也不容回避,如平臺規劃不夠完善、平臺配套設施不夠平衡、發展要素制約比較突出、平臺產出效益不夠高、產業布局仍很分散等。
(一)做大做強三大主平臺
要把國家級開發區、省級產業集聚區和省際示范區作為未來長興縣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舉全縣之力建設三大平臺,總的來說,三大平臺要按照內部挖潛盤活和外部加強保障相結合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產業承接能力;要在統籌推進新型城市化的同時更加注重產業發展任務,集中精力招引大項目、培育大企業、發展大產業,提升平臺支撐縣域經濟發展能力。
打造國家級開發區。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要在三大主平臺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加快打造以產業為基礎、資本為紐帶、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產業強區和城市新區,加快形成以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為首位產業,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為主導產業的現代產業體系。力爭到2021年,進入全省工業強區前10強、國家級開發區(園區)前5強。
打造省級產業集聚區。湖州南太湖產業集聚區長興分區要在湖州南太湖產業集聚區5大分區中走在前列。突出現代物流首位產業,加快推進“三區五園”建設,加大鐵、公、水物流資源整合力度,提高現代物流發展水平,擴大輻射范圍,打造成浙蘇皖省際區域物流中心和國家級現代物流產業基地。加大裝備制造業培育力度,積極引進高端裝備制造項目,重點引進物流依賴型的大型裝備制造項目,加快推進紡織產業、新型建材產業轉型提升,打造新型工業化示范區。發揮廢棄礦山資源優勢,有序推進綜合利用,推進南太湖—呂山工業平臺(東)—李家巷工業平臺(南)一體化開發,拓展發展空間。
打造省際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湖州省際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長興分區要進一步鞏固好承接省內杭、紹地區產業轉移的基礎,突出裝備制造首位產業和新材料、健康產業等主導產業,加大接軌滬杭力度,積極探索與滬杭地區產業園區開展合作共建,加強與杭州市西湖區戰略合作,打造長三角產業轉移首選區、長三角優質轉移產業集聚區。
(二)做優做特三大特色園區
在畫溪工業功能區、城南工業功能區和煤山工業園區的基礎上加快建設三大特色園區,是支撐省級特色小鎮和省級中心鎮建設的重要載體,是發揮和平、煤山節點作用,加快推進長興縣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平臺,要進一步鞏固基礎,完善功能,彰顯特色,加快建設特色園區。
打造新技術產業園。畫溪工業功能區要發揮省級特色小鎮的平臺優勢,突出新能源首位產業,加大新能源領域大企業大項目招引培育力度,加大新能源產業發展配套功能建設,全力爭創和加快建設省級新能源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園,確保特色小鎮建設走在省市前列,如期完成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工作,打造中國新能源研發創新先導區、新能源產業集群集聚示范區。
打造循環經濟產業園。城南工業功能區要在新型電池產業集聚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規模,積極發展新興電池配件,促進新能源電池產品多樣化、高端化發展,提高產業競爭力;要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積極發展電池再制造產業,建設省級電池回收利用示范基地;要利用城南化工產業園,積極謀劃石墨烯產業化項目,延伸發展與新能源產業相關聯的機械制造、五金加工產業,打造全省綠色動力新能源產業基地。
打造信息及綠色新材產業園。煤山工業園區要搶抓交通環境大改善的發展機遇,發揮發展空間足的獨有優勢,加快培大育強以電子信息為主的裝備制造業,提高以新型耐火材料為主的新材料產業競爭力,把好項目準入關,加強過程管理和末端治理,確保產業安全、生態安全,加快建設國家級開發區綠色制造產業園、中國南太湖電子信息產業園。
(三)做精做細其他平臺
除上述平臺以外,其他工業平臺全部納入改造提升類平臺,要嚴控空間規模,一律不再擴大開發范圍,不再新增建設用地;要突出轉型提升,推進現有企業集聚發展,促進現有產業做精做細。所有改造提升類工業平臺以外的企業原則上維持現狀,不斷提高轉型升級標準和要素使用成本,倒逼企業逐步向平臺集聚。

(四)做專做活“1+5+N”創新平臺
貫徹落實國家和浙江創新驅動“首位戰略”要求,積極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環境、政策環境和平臺載體,以“1+5+N”創新主平臺為龍頭,加快完善運營機制、集聚創新要素、培育創新主體、放大創新效應,助推全面創新。
打造太湖資本廣場。圍繞私募金融服務業,招引基金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各類金融新業態,打造區域金融高地,為全縣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股改上市提供全方位的特色金融服務和大力度的資金支持,力爭5年時間招引集聚資本投行、創投機構1000家以上,建成環太湖金融港、長三角金融創新高地。
打造五大科創平臺。堅持產業定位差異化、項目引進高端化、平臺管理現代化思路,打造長興國家大學科技園、畫溪創業谷、泗安西湖科創園、和平科技孵化園、煤山青年創業園等五個平臺;長興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和節能環保、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的高精尖領域四大產業;畫溪智慧創業谷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裝備三大產業;泗安西湖科創園發展裝備制造(含電子信息)、新材料、節能環保三大產業;和平科技孵化園發展新型電池與配件、機械制造、精細化工三大產業;煤山青年創業園發展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三大產業。
打造眾創空間。發揮行業領軍企業、創業投資機構、社會組織等力量,結合孵化與投資,發展眾創、眾包、眾籌等模式,打造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類創新工場、創業咖啡的新型眾創空間。探索孵化器“飛地”模式,在杭州、上海、北京等知名高校、創業園等周邊,設立科技孵化器,吸引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入駐孵化,待項目成熟后到長興產業化。
作者單位:長興縣發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