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現鋒
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從“個體化”到“區域化”
——基于嘉興下轄五縣(市)的調查
□曾現鋒
2013年9月11日,浙江省政府批復《海寧市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總體方案》,率先在全國啟動了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在海寧改革試點的帶動下,2014年9月,要素市場化改革在嘉興市全面推廣。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嘉興縣域改革已取得明顯成效,并為浙江省乃至全國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在省內多地實施了擴面改革。然而,隨著改革的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需要從“縣域內”向“縣域間”或“市域內(設區市)”推進,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特別是涉及到的頂層制度設計、地方機制創新、統籌市縣放權等深層次難題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
目前,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已在浙江省全面展開,雖然各地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進度有快有慢,具體措施各有側重,但以筆者所調研的嘉興下轄五縣(市)為例,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一是建立要素配置評價體系,體現市場重要地位;二是實施要素差別化價格機制,發揮市場決定作用;三是搭建市場交易平臺,規范要素交易行為;四是推動行政審批事項改革,完善要素改革保障。與此同時,改革“個體化”也帶來困境:
不同縣(市)經濟基礎與改革標準相異妨礙擴面改革深化。要素市場化擴面改革以來,各縣市均以本縣(市)為單位開展實施。從市場開放性而言,要素打破行政區劃、實現更大范圍的優化配置將更有效率。然而,由于經濟基礎不同,產業結構相異,要素稟賦也有差別,各縣(市)工業企業綜合績效評價體系相差較大,指標設置、標準值、權重甚至評價周期都不一樣,相應的差別化配置力度強弱不均,造成倒逼關停的企業在相鄰其他縣市落地,這種各自為政的擴面改革不利于更深層次的要素優化配置。從產業角度來看,當前要素市場化改革基本上是在工業企業領域開展,對于服務業、農業等領域還未開展擴面改革,這是由于這些領域的企業情況復雜,實施困難,可操作性差。當前部分行業已初具條件(如物流業),但由于單個縣市企業數量有限,實施要素改革的效果并不明顯。
要素稀缺性和行政干預力度不同導致改革效果差異較大。由于土地、環境、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稀缺性及行政干預力度不同,導致當前市場化改革的實效存在較大差異。在土地領域,工業用地集約利用效果非常明顯,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承包地等領域改革相對遲緩,阻礙了相關要素市場化的開展。在環境領域,制革、印染、化工等工業企業的差別化用電、用水、用能、排污措施的倒逼效果明顯,但對于其他工業企業(如部分規下企業和租賃企業)而言,有些差別化措施不能有效發力。在金融領域,與土地和環境等行政介入程度較深的要素不同,金融主體的市場化程度相對較高,地方政策特別是信貸政策僅是指導性的,對金融主體的影響有限,實踐中很難全部落實到位。在科技、人才要素領域,主要問題是由經濟基本面以及供求對接機制不暢導致的要素短缺,而非行政干預造成的要素錯配,因而政策性措施以及要素產業化等改革的作用相對有限。
跨區域交易機制缺失造成要素二級市場發育遲緩。從根本上而言,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易,即要素的二級市場發育程度才真正標志著要素市場化的成熟水平,但當前這種二級市場還沒有普遍形成。例如,2014年五縣(市)土地一級、二級市場分別出讓127宗、17宗,后者僅為前者的13.39%;排污權一級、二級市場交易84筆、14筆,后者為前者的16.67%。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緣于改革伊始企業轉型發展所溢出的要素指標有限,且多數用于自身擴大再生產。另一方面更因為跨區域交易機制未能形成,要素流動受限。受上級部門按行政區劃考核的制度限制,當前各地都以縣市為單位籌建要素交易市場,交易細碎化現象突出。同時,缺少能夠跨區域自由流通的交易內容,部分要素資源如土地指標、排污權、用能權等不能進行跨行政區域交易。封閉式的運作使各地交易中心無法做大做強,阻礙了要素在更大區域范圍內流動和配置。
“零審批”改革后監管力量整合不足導致監管效率有限。“零審批”改革后政府面臨事前審批模式向事中、事后監管模式真正轉移,強有力的監管成為改革成功與否的根本保障。然而,當前整合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公眾等各方力量的立體化監管網絡還未形成,監管效率有待提升。一是政府成為事實上唯一的監管主體,使得監管力量嚴重不足。根據調查,目前各職能部門從事審批和監管服務的工作人員一般不超過5人,審批與監管沒有徹底分離,項目多人員少的矛盾突出。同時,監管隊伍也由原審批人員轉化而來,監管方式方法的優化與效能效率的提升迫在眉睫。二是社會力量還未有效參與進來,無法發揮社會監管低成本、實時性、全方位的優勢。“零審批”項目前期公布的渠道主動性不強、開放度有限,導致社會組織和公眾的知曉過程具有后覺特征,僅限于對環境保護、生產安全等部分領域,開展如電話舉報、網絡輿論等單一化、碎片式的監督,還未形成制度化、常態化的公眾參與渠道。
強化省市級層面統籌,開展跨區域、寬領域的擴面改革。針對各地以縣市為單位開展要素市場化改革帶來的局限性,應探索打破行政區劃、實施更寬領域的擴面改革。從區域角度而言,充分正視縣市基礎的不同,分步驟開展改革擴面。一方面,逐步調整各地評價體系,設置核心指標統一、其他指標略有差別的指標評價體系,縮小各縣市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在條件成熟時,將經濟基礎、地理位置等比較接近的幾個縣市作為一個整體統籌推進,比如嘉興范圍內的南湖區與秀洲區、海寧市與桐鄉市,可先行統一標準、縮小差距,最終實現全域范圍內的擴面改革。從行業角度而言,可選取部分條件相對成熟的行業和企業,先從地市范圍或省級若干片區統籌,根據行業性質不同,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科學設置指標評價體系,通過不斷的實踐與調整,將市場化改革由工業領域逐步拓展至服務業、農業領域,實現更寬領域的擴面改革。
因類施策,有重點地深化不同要素市場化程度。針對土地、能源、科技人才稟性的差異和稀缺性的程度,應采取區別性的對策舉措。一是針對土地等行政化配置干預較多的稀缺性要素,在相關領域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和住房流轉、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等關鍵性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前提下,保證企業應評盡評。二是深化環境領域的市場化改革,細化行業分類,對于四大行業之外的規下及租賃企業等,適度提升單位能耗、稅收指標權重或增設其他具有普適性的環境標準。三是針對金融等行政干預較少、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稀缺性要素,今后改革的重點是將信貸政策轉向調節要素供求的結構性矛盾,推廣PPP、購買服務、拼盤開發、整體改制等模式,以民生、市政基礎設施、保障住房等領域為突破口,加快向民間資本推出投資項目。四是針對市場發育不全、供需對接不暢的科技、人才要素領域,將改革重點由政策調整轉向市場再造,在完善要素供給市場和供需對接平臺建設的同時,更加注重鼓勵企業轉型升級,激發人才、科技要素需求市場的購買動力。
促進跨區域要素交易,增強改革的系統性和聯動性。實現要素配置市場化,需要打破要素交易區域限制,建立多個具有引領作用的區域性交易市場,這些交易市場的覆蓋范疇應是地域相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近的地區,從而避免以行政區域為單位低效重復建設的同時,實現更大范圍內資源配置優化。如在浙北地區,可以建議省市級層面在擴面改革的基礎上,支持浙江江南要素交易中心等一兩個交易中心做大做強,打破要素交易區域限制,成為浙北區域性要素交易市場。同時進一步充實交易內容,將農村土地整治項目節余指標、建設用地占補平衡指標、集體建設用地、企業股權等納入中心交易,將省里關于資源要素交易試點的品種(如省經信委五大行業落后產能用能指標、碳排放、影視產品版權)優先放在區域性要素交易中心交易,并出臺相關政策減免交易產生的相關稅費,提高交易平臺的知曉率和交易主體的積極性。
加強監管力量的整合,建立政社協同的立體化監管網絡。強有力的監管需要整合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公眾等各方力量,形成立體化監管網絡。一是加強職能部門聯動,以地級市層面牽頭整合全市監管隊伍與力量,健全跨層級、跨部門協同監管的組織領導體系和工作機制。逐步實現審批與監管徹底分離,提升監管隊伍的能力與素質。更加注重項目事中稽查,保證錯、偏、漏、越的行為得到及時糾正,盡可能避免事后整改造成的資源浪費和成本損失。從方法上加大信息化力度,實現監管全過程無死角,確保及時提醒和隨時抽檢。二是拓展公眾參與渠道,提高公眾參與積極性。加快建立民間監督組織,加強與已有公益環保組織的聯系,發揮民間組織扎根基層、了解深入、反饋及時的優勢,通過提供法律咨詢、提交書面意見、協助調查取證等方式,以資助、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符合法定條件的社會組織參與監管活動。三是針對公眾參與專業性不足的領域,通過進一步規范行業組織管理,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自律作用。強化行業內部的自我監督,推動市場主體自我約束、誠信經營。建立普通監管與專業監管并重,專業監管嵌入普通監管的長效機制,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縱橫協動的立體化監管網絡。
作者單位:中共平湖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