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 段鵬琳
海洋經濟:杭州經濟的新增長極
□王志文 段鵬琳
進入21世紀,海洋經濟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在全力提升杭州經濟發展的同時,發展海洋經濟成為杭州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增長極。杭州海洋經濟發展具有三大優勢:
一是海洋科技人才優勢相對突出。與省內沿海的6個城市相比,杭州集科技、人才于一身,產學研所需的科技人才相較完善。浙江大學等高等院校,培養了一大批海洋科技人才;國家海洋二所、浙江省海洋規劃設計研究院以及省部共建的浙江省海洋科學研究院,擁有一大批國家及省級優秀的科研帶頭人;杭州綠盛集團有限公司、浙江大洋世家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瑞聲海洋儀器公司等海洋方面的優秀企業也集聚了部分優秀海洋人才。高等科研院所及優秀企業科技人才,共同筑起了杭州海洋經濟發展的新高地,形成了將海洋科學基礎理論研究、海洋產品試驗到產業化應用的海洋人才生態鏈。杭州現在實施的“千人計劃”更是將海內外頂尖級優秀人才匯聚杭州,凸顯了杭州科技人才的的優勢地位。
二是海洋金融服務較為完善。杭州沒有寧波、舟山等沿海城市豐厚的海洋資源,但是杭州擁有較為完善的海洋金融服務。經過“十二五”時期的快速發展,杭州金融業態不斷豐富,大金融產業格局初步顯現。金融市場快速擴展,資本市場體系漸趨完善;金融創新深入推進,新興金融領先全國發展;本土金融實力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2015年杭州金融業實現增加值941.47億元,比2010年增長61.4%,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9.2%,占比遠高于同期全國及全省水平。而隨著海洋經濟的不斷發展,杭州金融服務業中海洋的元素日益凸顯。國家開發銀行浙江分行為海洋企業提供開發性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服務,同時其他金融服務行業也為海洋漁業、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船舶制造等海洋主要產業提供金融支持服務。不同業態、不同領域的金融支持服務,較好地支撐了杭州海洋經濟發展。
三是海洋產業集聚及協調配合優勢明顯。杭州大江東產業集聚區和城西科技創新產業集聚區是杭州海洋產業集聚地,根據各自定位,聚集了海洋工程、海水利用、海洋生物醫藥業、深海勘探裝備制造等領域的高技術產業,杭州科技、人才、教育、金融、信息等支撐能力為海洋產業的集聚營造了良好氛圍。不論海洋產業內部協同度,還是海洋產業與其他產業關聯度,兩大產業集聚區都進行了精準定位,從而有效提高了海洋產業的集聚與協同。
關于杭州海洋經濟的發展,筆者有以下建議:
將發展海洋經濟擺在重要位置。海洋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杭州市應該利用自身的科技人才優勢,制定杭州市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規劃,將海洋經濟發展作為杭州市“十三五”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確立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在新一輪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出臺《杭州市海洋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提出未來幾年杭州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的具體目標、任務、原則和步驟,確定杭州海洋經濟發展的主要思路、重點行業等內容。
加強與沿海城市協同配合。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打造增長極、提高首位度,是杭州市依據中央關于“東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東北振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杭州要自覺地把自身發展置于國家戰略和整個長三角發展的大局中進行思考、定位和謀劃。一方面杭州要加強與省外江蘇、上海的協調配合,以自身的科技人才優勢參與到上述地區的海洋產業發展合作中去;另一方面加強與省內寧波、舟山等沿海城市的協調配合,集中優勢發展海洋產業,提高海洋經濟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
打造國家級海洋成果孵化轉化平臺。“十三五”期間財政部和國家海洋局支持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工作,重點支持海洋產業鏈協同創新和產業孵化集聚創新。杭州可利用國家的支持政策,集中優勢資源,在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建立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海水淡化等領域的成果孵化轉化平臺,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協同創新和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孵化,推進海洋產業技術創新、知識產權交易、成果轉移與產業信息監測、金融與資本等平臺或中介機構的專業化服務,提升服務能力,創建創新政策環境和生態,形成集群創新、集群孵化、集群發展的新模式。
作者單位:浙江省海洋技術中心/杭州市經濟信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