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新農業力量
本刊評論員
作為傳統農業的升級版,新農業被賦予更豐富的產業內涵,也承載了更重要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功能,浙江有能力也更有理由率先成就新農業的發展爆點,領航中國新農業
農業,正成為經濟轉型提質的新風口。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誠然,農業發展好了,農村、農民的問題才能逐一解決,而“新農業”正是開啟“三農”新時代的一把密鑰。換言之,加速發展新農業,既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之舉。
浙江作為資源小省,顯然不具備發展傳統農業的先天優勢,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的新農業時代,或可搶抓機遇成為先行者。承載著新的歷史使命,浙江欲培育新農業力量,須緊扣創新、融合、生態三要素。
要素一:創新。新農業的落腳點在于一個“新”字,發展新農業,必須著力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等多領域的創新。對比國內其他省市,浙江具有相對領先的創業創新生態。如何將浙江獨有的創業創新生態嫁接于農業發展?其一,要充分發揮浙江各類眾創空間尤其是特色小鎮的平臺作用,將更多的創業創新資源引向農業,實現新農業項目與資本、人才、技術的深度對接,打造浙江農業創新生態。其二,要充分發揮浙江民營經濟的作用,引導一批優秀企業和企業家進入新農業領域,在推動傳統企業“老樹發新芽”的同時,為浙江新農業發展注入更多的民間創新活力。其三,要激發農民的創業創新動力。農民作為農村和農業發展的主體,最了解農村,也最了解農業,唯有調動其創新積極性,才能打造出因地制宜的新農業。當然,僅有積極性還不夠,還要提升農民運用新技術、打造新模式和培育新業態的能力。其四,要充分發揮試點的創新力量。謂之“新農業”,除了“新”之外,也必然潛伏著創新失敗的風險。在新農業發展的進程中,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模式創新,都須在試錯中不斷汲取新的發展思路。浙江應加大力度培育一批新農業發展試點,以試點為抓手,催生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新農業發展典型,打造一股具有推廣價值的新農業發展力量,適時擴面推廣。
要素二:融合。隨著農業與二三產的融合趨勢漸強,“第六產業”這一上世紀90年代由日本學者提出的概念再次走熱。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布局之下,發展“第六產業”恰逢其時,其實質就是強調基于產業鏈延伸和產業范圍拓展的產業融合。農業,正逐步演進成為一個綜合產業。浙江本就不乏融合的基因,在農業與二三產的融合進程中,浙江更具先行先試的優勢。在浙江加速打造八大萬億產業的新進程中,新農業的發展應著力實現與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從融合中發掘新的增長點,打造農業發展新范式。同時,要把握浙江作為互聯網經濟大省的契機,將互聯網思維植入浙江新農業,做好“互聯網+”農業的文章,形成獨具浙江特色的新型農業。
要素三:生態。生態化不僅是當前浙江產業結構調整的訴求,也是農業領域創新突破的一大核心要義。實現生態化的新農業,首先,要致力于傳統農業的改造提升。確立綠色化、生態化的發展理念,引進先進農業技術,積極構建生態循環農業技術體系,推廣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構建標準化農業產業園區,打造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其次,要致力于農村環境的優化和增值。結合農村宜居環境建設,融合休閑農業觀光,開展鄉村民宿、文化體驗等第三產業,催生農村新業態,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致富。
作為傳統農業的升級版,新農業被賦予更豐富的產業內涵,也承載了更重要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功能。借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東風,浙江有能力也更有理由率先成就新農業的發展爆點,領航中國新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