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夏恒 劉夢恒 馬述忠
跨境電商:戰略驅動·成長困境和政策牽引
□張夏恒 劉夢恒 馬述忠
跨境電商可以助推“一帶一路”戰略與供給側改革戰略的實施,政府應主動承擔主體責任,積極創造政策條件,推動跨境電商持續、健康、良性發展
“一帶一路”戰略與供給側改革戰略出臺,為經濟強國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外部驅動與內部拉力,而跨境電商則可以助推這兩大戰略的實施。總體上看,政府應主動承擔主體責任,積極創造政策條件,推動跨境電商持續、健康、良性發展。
兩大戰略,中國夢的外部驅動與內部拉力。“一帶一路”沿線是世界上地理跨度最大、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合作區域,沿線各國將實現優勢互補、資源整合、經貿合作。伴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我國與沿線各國經貿往來更加緊密。新市場的不斷開發,原有市場的繼續深挖,都將成為經濟強國中國夢實現的外部驅動。而供給側改革戰略的適時推出,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創新舉措。供給側改革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去化庫存與淘汰落后產能,驅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開辟我國經濟發展新空間,持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與效益,成為經濟強國中國夢實現的內部拉力。
跨境電商,助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在傳統貿易增長乏力時,跨境電商一馬當先,拉動交易額與交易量的雙增長。跨境電商吸引大規模傳統貿易企業加入,刺激傳統貿易產業的轉型升級。跨境電商自身規模在成長、體量在擴充,成為拉動傳統貿易在內的其他行業一并發展的新引擎。跨境電商發展充實了“一帶一路”戰略的落地,成為沿線各國合作的新領域。借助于跨境電商,我國能夠更好地落實“走出去”戰略,國外商品或企業更易走進我國市場。借助于跨境電商,國際合作領域不僅涉及商品市場,還可以輻射支付、物流、基礎設施等關聯領域,擴充了國際貿易的產品種類,進一步加深了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跨境電商,助力供給側改革戰略落地。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通過保增長與調結構融合發展,與消費關聯的產業有望成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跨境電商能夠滿足新形勢下產業升級需求,更成為潛在的經濟增長爆發點。跨境電商除了培育大量商品供應鏈條上的相關產業外,還創新了金融產業、物流產業等。借助跨境電商,以制造業為代表的我國優勢產業可以走出國門,借助國際大市場,推動去產能、去庫存措施的落地,推動產業創新升級。
企業經營風險困境。跨境電商超越單一國家的概念,商品交易活動更加復雜。各類安全風險此起彼伏,對于跨境電商企業都形成巨大威脅與沖擊。眾多企業紛紛涌入跨境電商市場,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價格戰成為常態。價格惡性競爭降低了企業利潤,導致許多傳統商品市場由藍海快速變成紅海,加劇了企業經營風險。復雜多變的世界局勢,相對滯后的物流、支付等關聯服務水平,嚴重匱乏的人力資源,諸多因素讓跨境電商企業經營困境愈發嚴重。
消費群體信任困境。跨境電商充斥著諸多風險與隱患,交易風險、支付風險、網絡風險、信用風險、物流風險等成為消費群體對跨境電商信任危機的來源。隨著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規制與應對措施無法及時跟進,這些問題更加凸顯。伴隨跨境電商發展,消費者實現消費需求升級,不再單純追逐低價,越發關注品質、安全、真偽等,也不再局限商品本身,逐漸擴散到體驗、物流、支付、售后、渠道等全方位。新消費需求加劇消費群體對跨境電商的信任危機。
關聯環節短板困境。基礎設施、跨境物流、跨境支付、通關商檢等關聯環節發展速度弱于跨境電商,且各國表現差異顯著。關聯環節成為跨境電商發展的短板,尤其表現為跨境物流、跨境支付與通關商檢環節。跨境電商因其跨境屬性與電商屬性,導致物流與支付流程與運作更復雜,受到的影響因素更多。相對滯后的跨境物流與跨境支付水平成為跨境電商交易實現的短板。海關是跨境電商無法回避的環節,通關與商檢相對滯后,且各國差異較大,是嚴重制約跨境電商發展的重要因素。
政府監管缺失困境。政府監管、行業監管、企業自我監管層面都存在很多短板,對市場、行業、企業與商業活動的規范仍存在較大空白。監管缺失尤其表現在缺乏系統的法律保障、政策的推出具有時滯性、市場監管混亂等,如在通關商檢方面,跨境新增過渡期雖然一再延期,但相關監管要求無法回避正面清單的新品擴充問題與通關單驗核的不確定因素。
外部環境風險困境。跨境電商會受到不同國家間的相關環境因素的影響,尤以政治、法律、稅賦、匯率等方面影響較大,且負面影響存在嚴重的破壞性。語言與文化、民族與宗教對許多國家的消費者影響,將直接影響他們的消費習慣、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全球貿易規則體系轉向傳統貿易與跨境電商規則體系共存局面,構建新的跨境電商規則在推動自身良性健康發展的同時,還要解決諸如消費者權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安全等問題。
(一)完善法律體系,規范引導商業行為
啟動《跨境電子商務法》立法。跨境電商具有與國內電商顯著不同的特征,雖然《電子商務法》草案涉及跨境電商部分,將其作為一章列入法律文本,但在具體操作時仍缺乏一定的適用性。跨境電商發展迅速,以《電子商務法》草案指導跨境電商業務會存在較高風險,也會遇到許多法律無法包容的地方。這需要加快啟動《跨境電子商務法》的立法工作,促使跨境電商業務有專用法的指導與約束。
加快跨境電商配套法律修訂。要加快其他配套及相關法律的更新與修訂工作,如《電子簽名法》《網絡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版權法》等,以及涉及到跨境物流、跨境支付、海關、商品檢驗、食品安全等方面其他的法規、制度、條例等。通過更新與修訂配套法律,使之更適應我國跨境電商需求,能夠系統的服務于我國跨境電商業務,規范相關行為,確保跨境電商健康有序發展。
(二)強化監管體制,塑造行業健康秩序
優化政府機構監管職能。府機構憑借其法律手段與制度手段,引導、規范與約束跨境電商行業。在行業監管方面,政府機構處于主導地位,需要從完善法律、強化技術、加強合作、落實責任、推進誠信等方面入手,探索構建與跨境電商發展相適應的監管體制。運用大數據,實現平臺、海關、商檢、稅務、外匯等組織的數據共享,挖掘各類風險源,探索跨區域檢測、監管協作機制。應用新技術提高跨境電商監管效能,定向跟蹤與檢測結果綜合利用。
推行第三機構行業監管。適時引入第三方機構,通過與國家相關行政機構聯合,加強對跨境電商平臺、網絡信息安全、社會信用體系、交易主體行為等進行監管,尤其加強行業協會與組織的監管作用。第三方機構能夠確保相關監管工作的公開性、公平性與公正性。以第三方機構為依托,建立行業監管與動態跟蹤制度,加強對跨境電商活動各參與主體的規范管理,打造一個健康有序的跨境電商環境。
推動電商企業行為自律。跨境電商活動中,電商企業是非常活躍的要素,也是造成跨境電商經營風險的重要源頭。從政府角度,應該積極鼓勵與引導跨境電商企業的行為自律,建立起完善的企業管理制度,規范企業經營行為。電商企業在政府監管、行業他律基礎上,積極配合各項監管工作,加強自我約束與行為自律,建立長期健康存續發展的企業經營理念。
(三)重構貿易規則,主導構建全新體系
積極參與全球貿易活動。境電商交易規模不斷增長,市場潛力備受重視。以阿里速賣通為首的我國跨境電商企業在全球一些跨境電商市場表現優異,它們在全球市場的定位愈發凸顯。應以這一趨勢為契機,從政府機構到參與企業都應積極主動參與到全球跨境電商交易活動中,順應全球市場增長趨勢,不斷夯實在全球貿易規則的話語權與主動權。
主動構建貿易規則體系。作為eWTP的發起者與倡導者,我國需搶占全球跨境電商規則體系建設的先機。立足eWTP,我國應積極同全球其他國家溝通與磋商,參與全球跨境電商規則體系建設,發揮新規則構建中的國與國之間的政府溝通作用。
(四)發揮主體責任,夯實成長基礎環境
深化政府機構主體責任。在一些跨境電商業務領域,政府機構需承擔必要的主體建設責任與監管責任。政府機構積極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信息網絡、物流與金融基礎設施、教育領域等需深化政府機構的主體責任。在工商、稅務、海關、商檢等政府管轄的業務領域,政府機構責無旁貸,需主動扮演積極的正向主體功能。同時,政府機構要強化監管,規避甚至杜絕工作中的不作為、少作為、腐敗等行為,政府從立法、政策、機制與技術等層面加強監管與引導,構建便捷、安全、高效、實用的跨境電商環境,助力跨境電商強勁發展。
強化政府機構牽引作用。政府機構憑借其獨特資源優勢與公信力,在跨境電商領域能夠起到牽引作用。由政府機構牽頭,協調各方機構,優化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發揮消費、投資、貿易對增長的基礎作用,積極引導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拓寬網絡經濟空間,促進互聯網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政府機構積極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條創新,大力扶植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承擔起經濟發展新驅動力的角色。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跨境電子商務企業經營風險預警與防范機制研究”(16JZD02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張夏恒,西北政法大學商學院;劉夢恒馬述忠,浙江大學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