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偉歌
(450006 黃河科技學院 河南 鄭州)
環境犯罪原因與預防措施研究
司偉歌
(450006 黃河科技學院 河南 鄭州)
分析環境犯罪現象,探討其成因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環境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經濟誘因;環境立法不完善;環境執法機制不健全;環境犯罪的地方司法保護主義嚴重;法律監督體制不健全;公民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等。環境犯罪的預防措施主要包括:完善環境犯罪立法,調整刑罰方式;加強環境執法,形成聯動機制;司法機關合理適用刑罰,打擊環境犯罪等。
環境犯罪;原因;預防
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規定,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但我國刑法并未給予環境犯罪以明確概念,環境犯罪一般是指單位或者個人違反國家規定,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依法應受刑事處罰的行為的通稱。
(一)環境犯罪的主體
犯罪的主體一般包括自然人和單位。在實踐中,對環境污染和破壞嚴重的行為人大多發生在生產和開發過程中,而大量開發和利用環境的是單位,其造成的環境危害遠遠超過個人。特別是在那些污染環境的犯罪中,情況更是如此。有的企業,只顧生產,不顧環境,在生產和經營活動中嚴重危害環境要素,致使周圍群眾的生活環境和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威脅。《刑法》第346條規定:“單位犯本節第338條至第345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它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本節各該條的規定處罰。”這表明,在單位犯罪的具體處罰上,我國刑法基本上實行的是“兩罰制”。
(二)環境犯罪的主觀方面
環境犯罪的主觀方面,多數國家都采用故意和過失為要件,我國即是如此。過失犯罪一般存在于污染環境而構成的犯罪中,故意犯罪主要存在于破壞環境資源而構成的犯罪。
(三)環境犯罪的客觀方面
犯罪的客觀方面包括犯罪行為及其方式、犯罪對象、犯罪的危害結果以及犯罪的時間、地點和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等。危害環境的犯罪有舉動犯和結果犯。舉動犯是指具體法律主體實施了危害環境的某種具體行為。如《刑法》第339條所規定的“違反國家規定,將境外的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的”行為,針對舉動犯的危害環境犯罪的防控,應該是對于具體危害環境行為的防止。結果犯指具體法律主體不僅實施了危害環境的行為,而且造成了危害環境的結果,如《刑法》第338條所規定的“違反國家規定,向土地、水體、大氣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人身傷亡的嚴重后果的”行為。
(四)環境犯罪的客體
是由環境刑事法律所保護的,并為環境犯罪行為所侵犯或威脅的人們在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與資源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關于環境犯罪所侵犯的客體,法學理論界一直爭論不休,存在多種學說。環境犯罪所侵犯的客體,應采用環境權的說法較為妥當。將環境犯罪的客體界定為環境權,其內涵為環境法律關系主體享有良好生活環境,以及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
1979年刑法中沒有設專章或節來規定危害環境的犯罪及其刑事責任問題。1997年新刑法把所有的環境犯罪基本都歸入到刑法第6章第6節中,共計9個條文。這改變了過去追究環境犯罪行為人的刑事責任需要比照適用刑法關于其它犯罪規定的狀況,與1979年刑法相比,該章的內容擴大了刑事立法的保護范圍,增添了非法人單位的犯罪,加大了刑罰的力度,在實踐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后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中,分別對其中的“污染環境罪”(刑法第338條)以及“非法采礦罪”(第343條第1款)進行了修訂。
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立法指導思想滯后
主要表現在過于注重對環境犯罪侵害人身、財產法益的保護,忽視了對環境利益、生態利益的保護。目前我國環境刑法主要以懲治結果犯為主,應在刑法中規定危險犯,以預防為主將環境犯罪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環境犯罪的立法保護范圍過窄
我國現階段環境犯罪立法的保護共設立15個罪名,加上其他章節的環境犯罪條款及規定,總體來說,罪名過少,遺漏情形較為明顯,如對于不合理甚至掠奪性利用土地,造成土地鹽堿化、沙化等行為,根據現有刑法規定難以進行追究。
(三)刑罰懲戒力度不夠
一些重大的環境污染犯罪存在一定程度上量刑偏輕,對單位判處的罰金數額也較低,使得一些單位和個人覺得違法成本低,滋長了對環境法律的漠視心理,加大了環境執法的困難。
(一)經濟誘因是環境犯罪發生的主導因素
波士納在《法律的經濟分析》一書中指出:“一個人之所以犯罪,因為對他而言,犯罪的預期利潤超過他的預期成本。”環境犯罪是一種經濟類型的犯罪,追求經濟利益是很多犯罪分子走上環境資源犯罪道路的重要誘因。環境資源犯罪分子的動機大多是為了從危害環境資源的犯罪活動中牟取暴利才公然置國家法律、法令于不顧,置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不顧,大肆從事破壞環境和污染環境的犯罪活動。實踐表明,在我國,由于種種原因,環境犯罪實際處罰概率是比較低的,這就導致了行為人的預期刑罰成本相對較低。
(二)環境立法不完善
1.我國現行刑法中環境資源犯罪個罪之間的某些規定不協調
從現行刑法規定的15種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分析,僅涉及一部分環境犯罪,規制范圍明顯過窄,許多應該納入保護范圍的沒有進行規制,會使一些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行為逃脫刑事法律的制裁,最終使刑法在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方面的特殊功能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2.刑罰體系設置不合理
我國目前對環境犯罪的處罰未能設置資格刑。而剝奪環境犯罪主體的政治權利,設立相應的資格刑卻又是很有必要的。此外,缺乏非刑罰措施的設立,僅僅對犯罪分子進行刑罰處罰,并不能改善其對生態環境已經造成的損害。
3.嚴格責任制度的缺失
雖然我國學術界對于應否將嚴格責任引入環境刑法領域存在爭議,但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的形勢越來越嚴峻,各種新類型的環境犯罪不斷出現,有時很難去判定其主觀心態,同時基于嚴格責任在西方國家環境犯罪中的成功運用,我國刑法可以有條件的實行嚴格責任原則,更好的預防環境犯罪,達到保護環境的效果。
4.有些罪名的規定用詞較為模糊
如“珍貴、瀕危野生動物”并沒有具體明確的目錄。
(三)環境執法運行機制不健全
1.地方政府只注重發展經濟,環保意識較低
目前許多地方政府還延續著“先發展經濟再環保”的落后觀念,為了實現GDP的快速增長、制造政績,早已將環保意識丟到了九霄云外。違背科學規律盲目施政,以犧牲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盲目招商引資、盲目開發,使環境損害型污染企業落地生根,甚至充當保護傘。
2.依法監管觀念淡薄,工作隨意性較大
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固然有直接的責任人員,但往往也與環境監管人員玩忽職守、監管薄弱、執法不嚴、管理不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3.環境執法部門的工作體制存在缺陷,機構設置、職責分工模糊不清
根據《環境保護法》第七條的規定,我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實行多重監管的體制,即統一監督管理和分工負責相結合。但由于體制上的不完善,機構設置的混亂和職責分工的交叉重復,導致不同級別、不同部門的環境監管人員在開展工作過程中協作配合不夠、工作銜接不到位,相互扯皮推諉,很多破壞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無法在第一時間得到查處和追究。
4.粗放式執法方式普遍,形式主義嚴重
目前在環境監管領域,運動式執法、被動式執法和粗放式執法還較為普遍,主動的、科學的、精細的環境執法機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四)環境犯罪的司法認定標準不確定,地方司法保護主義嚴重
辦案人員對于環境犯罪案件的因果關系的復雜性、隱蔽性往往缺乏認識,缺乏統一的認定標準可以遵循,以致于在司法實踐中出現適用上的混亂,有一部分犯罪分子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還有很大一部分則得以逍遙法外。在查處危害環境犯罪中,司法機關存在地方保護主義。有的區域內司法機關對本地、外地當事人不能平等對待,做不到一視同仁、公正司法、中立裁判,從而削弱了司法的公信力。各區域間在司法文書送達與執行方面的協作急需加強,要形成“異地執行公務、當地司法機關支援”的局面,就要加強各區域間在案件調查取證、案件管轄方面的協作,健全區際委托調查取證制度,對區際案件的管轄權問題達成協議。
此外,環境保護監督體制不健全和公民環境保護意識不強也是環境犯罪多發的重要原因。
所謂環境犯罪的預防就是根據對環境犯罪原因的分析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有效控制和減少環境犯罪發生的社會活動。
(一)完善環境犯罪立法,調整刑罰方式
加強立法實踐,進一步完善環境法律體系,修訂現行《環境保護法》,使之真正成為污染防治、自然保護和自然資源保護的綜合性基本法律;彌補法律空白,盡快制定亟需的專門法,如《野生植物保護法》、《濕地保護法》等。同時要增設相應的刑法罪名,調整刑罰種類,完善立法程序等。
根據環境犯罪刑罰配置模式的實際狀況,完善環境犯罪刑罰結構:①加大自由刑的刑罰幅度,普遍提高有期徒刑的刑期上限,可以考慮個別增設無期徒刑的刑罰配置等。②對于財產刑,一方面擴大財產刑種類,另一方面細化罰金刑的數量,使財產刑在打擊環境犯罪過程中充當主要的刑罰方式。③增設新型的資格刑和附加刑。④加重對環境犯罪累犯的處罰, 例如,我國環境刑法中可以規定,如果行為人實施了環境刑法中規定的內容,實施了相關的環境犯罪,在刑罰執行完畢之后或者被赦免以后,在任何時候再實施環境刑法所禁止的行為的,應當構成累犯。這樣的規定可以使得已經觸犯過環境刑法的行為人在重新實施環境犯罪行為之前有所顧慮,從而避免同一行為人再次實施環境犯罪的可能性,以便發揮環境刑法的威懾力。
(二)加強環境執法,形成聯動機制
“徒法不足以自行”,控制和減少環境犯罪,必須加強環境執法,以保障法律的正確實施。具體而言,要加強環境執法隊伍的組織建設、業務建設和廉政建設,全面提高執法者的素質,嚴格遵守以法律為依據,以事實為準繩的原則,且執法者要嚴肅執法、文明執法,建立和完善執法機關的內部監督機制。對于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的行為應給于相應的處罰,消除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執法不嚴、執法不公、地方保護以及以罰代刑等現象。
(三)司法機關合理適用刑罰,打擊環境犯罪
第一,充分發揮自由刑的適用。對環境犯罪, 可以將更多的危害環境的行為設定為犯罪行為,同時在這些罪名中也設定管制刑和拘役刑,對犯罪情節較輕或者主觀惡性不大或者危害結果較輕的犯罪分子適用這兩種刑罰,意義重大。第二,設立非刑罰措施,主要有賠償經濟損失、公開悔過、責令補救、限制活動、限期治理和勒令停產或解散等。如果這些非刑罰措施適用得當,其效果會等同甚至優于刑罰措施的適用。
(四)完善環境保護監督體制,提高監督實效
現階段,我們應加大各政黨、社會團體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立體監督體系,增強公眾的環境意識和監督力度,使環境破壞或者污染現象一出現,能及時得到舉報和處理,從而保證環境執法工作及時有效的進行。成立專門的環境監理機構,以加強環境執法力度。各級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應當依法對污染、破壞環境與資源的犯罪及時立案、偵查和起訴。
(五)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增強公民環境保護意識
第一,必須堅定不移地組織好各級領導干部學法用法,提高領導干部的環境保護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第二,必須堅持抓好包括環境保護行政執法人員、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以及青少年在內的各類普法教育重點對象的環境保護法制教育工作。第三,利用各種媒介和工具開展形式多樣的環境保護的宣傳工作,構建環境保護的宣傳體系,以提高廣大公民自覺守法,依法維護環境的觀念和能力,增強運用法律武器同環境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自覺性。
[1]董邦俊.危害國際環境犯罪及應對之困境[J].法治研究,2014(1).
[2]王明文.關于環境犯罪立法的幾點思考[J].新學術論壇,2009(9).
[3]魏文彩.完善我國懲治與預防環境犯罪立法的思考[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2(1).
[4]]馮軍、宋偉衛.全球性環境危機與中國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立法完善[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注:該論文為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經團聯2015年度調研課題,課題編號:SKL-2015-348。
司偉歌(1980~),女,河南原陽人,法學碩士,黃河科技學院法律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