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環
(523000 廣東凱略律師事務所 廣東 東莞)
淺談現行法律框架內對于網絡不實言論的維權方式
成文環
(523000 廣東凱略律師事務所 廣東 東莞)
隨著電腦、手機等終端的普及,網絡成為普羅大眾日常生活當中的一部分。而由于網絡用戶的匿名性、言論刪除的便捷性等等網絡虛擬世界言論的特殊性,網絡中各種不實言論一躍成為全新的最為嚴重的一種侵害名譽權的方式。網絡的便捷也給侵權行為的取證帶來極大的挑戰,與傳統渠道的侵權行為不同,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信息刪除的便捷性等使得對網絡不實言論的取證更為復雜,其中侵權人面對最主要的挑戰是如何確定實際侵權人以及如何確定網絡不實言論已經發生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本文主要就如何在現有的法律框架內對網絡不實言論進行維權的方式進行探討。
網絡;名譽權侵權;誹謗;證據
隨著電腦、手機等終端的普及,博客、微博、微信、貼吧、論壇等網絡社區、社交媒體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不知不覺間已經滲透到我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為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信息傳播渠道,自媒體亦如雨后春筍般瘋狂生長著,極大地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粉絲”眾多、關注度高的自媒體傳播的信息也變成了一種全新的、非傳統意義上的“產品”。筆者注意到,在社交媒體、網絡社區中捏造事實并散布個中不實言論,致使不明真相的受眾陷入憤怒甚至恐慌情況也越來越普遍,并已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和影響。筆者主要根據現有的法律規定,將對于網絡不實言論的維權的一些步驟和途徑進行可行性的探討。
(一)進行證據保全
法律事實以證據為依托,要對網絡不實言論采取法律措施就要有證據。而針對于侵權行為需要保全的證據,不僅包括侵權事實,還應該包括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影響及損失,以便為將來維權提供充分的證據。
一般證據保全除了自行收集證據,還可以申請公證處進行公證保全、申請法院保全、向公安機關報案,此外,還可以通過居委會、村委會、婦聯等第三方機構和部門見證來保全證據。
(二)確定侵權行為人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如通過訴訟要求侵權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則侵權人應當是民事法律關系的獨立主體。然而為了傳播的便利,絕大多數自媒體的名稱與實際經營者的名稱并不一致,或者并不完整。因此,筆者認為,在對網絡不實言論進行舉證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確定侵權責任人。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規定,被侵權人有權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能夠確定涉嫌侵權的網絡用戶的姓名(名稱)、聯系方式、網絡地址等信息。
同時,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在被侵權人認為網絡不實言論已經構成侵權的情況下,經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提供侵權人的具體信息,如不能提供,將被認定為共同侵權人。
考慮到被侵權人在遭受網絡不實言論的侵權時,往往處于劣勢,因此現行的法律規定為保障被侵權人的利益,通過明確規定使得被侵權人在無法確定具體侵權行為人的情況下,可以將網絡服務提供者作為被告提起訴訟,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一)通過網絡社交媒體平臺對不實言論進行處理
在證據保全后,為了制止侵權行為,避免不良影響的進一步擴大,我們應當及時向自媒體所在的網絡社區、社交媒體、搜索引擎等網絡平臺進行投訴并要求刪帖。
以微信平臺為例,對于微信公眾號或者朋友圈中侵權行為比較正式并且便捷的做法是向微信平臺提交侵權投訴通知書以及初步的證據(例如侵權照片,公眾號的截圖等)進行申訴。而在侵權人已提交侵權投訴通知書后,微信官方會在7個工作日內對于投訴處理完畢。如果投訴屬實,根據《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協議》,微信將會刪除或屏蔽侵權文章,并視行為情節對違規帳號處以包括但不限于警告、刪除部分或全部關注用戶、限制或禁止使用部分或全部功能、帳號封禁直至注銷的處罰,并公告處理結果。
(二)通過法律專業服務者的介入,對網絡不實言論進行處理
如果通過向自媒體所在網絡平臺投訴等方式,還不足以消除不良影響或彌補損失,那么,我們就要考慮采取進一步的法律措施,包括:
1.委托律師簽發律師函
根據我們處理案件的情況,通過簽發律師函的方式,要求自媒體所在網絡平臺進行刪帖,并對關鍵內容進行屏蔽以防止謠言進一步擴散,一般能夠達到及時制止侵權行為,并消除不良影響的結果。由于律師函簽發比訴訟或者鄉公安機關報案等通過公權力的介入消除影響的速度更快,同時律師函的簽發也可以達到對于證據進行初步固定的效果,因此,一般而言,在發現存在網絡不實言論侵權的情況下,會優先簽發律師函要求停止侵權并同時采取訴訟、報案等方式同時對侵權行為進行處理。
2.向法院提起訴訟
對于拒不停止以及造成較大經濟損失的侵權行為,我們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侵權責任人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對于涉嫌侮辱罪、誹謗罪的行為,如犯罪情節輕微,公安機關不立案的,還可以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訴。
3.向公安機關報案
對于嚴重損害我們合法權益、社會危害性大的行為,我們要向公安機關報案,追究侵權人的刑事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涉及網絡不實言論的主要罪名及法律規定如下:
(1)誹謗罪。根據2013年9月兩高公布司法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被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節嚴重”,可構成誹謗罪。
(2)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如侵權行為人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就可能構成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
(3)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規定,如侵權行為人捏造并散布虛偽事實,損害他人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構成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有可能被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4)其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不同的犯罪行為表現,還可能構成尋釁滋事罪、敲詐勒索罪、非法經營罪定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等。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尋釁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犯罪,同時又構成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條規定的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第二百七十八條規定的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規定的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等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我們生活、工作的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改變,并將持續變化,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將會日漸消逝。產生于網絡平臺的自媒體,通過其傳播的言論以謀取利益的方式也越來越常見,但隨著網絡實名制的推展,不實不法行為更加難以使用網絡作為庇護傘,網絡自媒體的言論也必將受到更加規范的調整,網絡也將不再是無法之地。隨著網絡服務制度的越來越完善,與網絡侵權的相關法律規定也將會日漸完善。
在現行的法律框架內,雖然對于網絡不實言論的處理仍然比較困難,但網絡不實言論的散播絕對不是不可控且不可溯的,通過現行法律中的公法、私法的相互配合,各管理機構對于網絡實名制的推廣,被侵權人遭受網絡不實言論的侵害后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取證,尤其是隨著現今法律服務行業的不斷發展,被侵權人在遭受網絡不實言論的侵權后,也往往會立即尋求專業的法律服務者的幫助,在專業的法律服務者以及各相關管理機構、法律法規的互相配合之下,被侵權人得以救濟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1]梅夏英,劉明.網絡侵權規則的現實制約及價值考量——以《侵權責任法》第36條為切入點.法律科學,2013(3).
[2]楊立新,李佳倫.論網絡侵權責任重的反通知及效果.法律科學,2012(3).
[3]楊立新.《侵權責任法》規定的網絡侵權責任的理解與解釋.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0(4) .
成文環(1979~),男,廣西隆安縣人,現居住地:廣東省東莞市,民族:壯,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民商事法律、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