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明偉
(264000 煙臺大學法學院 山東 煙臺)
善意取得條件中“善意”的微觀透視
武明偉
(264000 煙臺大學法學院 山東 煙臺)
善意取得制度是近現代民法中一項重要的民事物權制度,在市場經濟中發揮著保障商品流通、保護交易安全和維持市場經濟秩序的作用。目前,這一法律規則已經在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的法律制度中加以確立,我國200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正式將善意取得制度寫入其中,這是我國司法實踐中的一次升華。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次數增多,種類更加多樣化,善意取得中善意的判斷成為實踐中的難題。
無權處分;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是指無權處分他人財產的財產占有人,在不法將其占有的財產轉讓給第三者以后,如果受讓人在取得該財產時是出于善意的,即依法取得該財產的所有權,原財產所有人不得要求受讓人返還財產,而只能請求轉讓人(無處分權人)賠償損失。
我國《物權法》對善意取得制度的規定過于籠統,沒有對“善意”的內涵進行解釋,也沒有出臺任何具體判斷標準的司法解釋,導致我國司法適用中善意要件判斷的缺失。
對于善意的判斷標準,我國的法律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判斷標準。”善意”反映的是一個人的主觀心態,可以從主、客觀兩方面來判斷。主觀方面:我國的法學界普遍認為,行為人不知或不應知道其行為缺乏法律上的根據或相對人沒有權利,即為善意。因此,法學界對善意在主觀上的判斷是“不知或不應知”。個人認為,除此之外,還應要求第三人無過失,至少是無重大過失,以此來賦予第三人一種合理注意的義務。客觀標準是指是以外觀標準來確定善意與否。個人認為,由于動產和不動產的公示要件不同,占有和登記的公信力也不相同,在進行客觀判斷時,應當區分動產和不動產。《民法通則》規定動產以占有來作為公示方法。但是,僅憑占有這一個條件就判斷交易第三人是否善意,這在交易過程中未免顯得有些倉促。個人認為主要可考慮以下因素:①法律是否規定了受讓人的相關義務;②財產轉讓時的價格是否合理;③受讓人的專業以及文化知識水平;④受讓人對轉讓人的熟悉和了解程度;⑤交易場所等。不動產以登記為公示方法,而登記又是一種官方行為。因此,在對不動產善意取得中的善意進行判斷時,只需關注兩點即可:一看交易第三人在具體交易時是否查閱登記簿以確保登記簿上的權利人和交易相對人一致;二看標的物此時的占有狀態,據此兩點來判斷交易第三人是否善意。
善意取得的時點是確定受讓人是否善意的具體時間。我國《物權法》對于善意的判斷時點以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為準。對于動產善意取得而言,“受讓時”指的是動產交付之時。由于動產有多種交付方式,所以不同的交付方式對應的準據時點也不同。具體而言,在現實交付中善意時點的判斷應以交付完成時為準;在簡易交付中善意準據時點的判斷應以讓與合同生效之時為準;在指示交付中善意準據時點的判斷應以取得返還請求權時為準;在占有改定中,對于占有改定是否應納入善意取得范圍目前理論界還存在爭議。如果同意將善意取得納入,個人認為善意時點的判斷應當以受讓人取得間接占有時為準。對于不動產善意取得而言,善意的準據時點“受讓時”到底指何時,目前理論界尚有爭議,有學者主張以申請登記時為準,還有學者主張以登記完畢時為準。但通說的觀點認為,不動產交易登記完成即所有權轉移,因此善意的準據時點應以登記完畢時為準。
善意取得制度作為民法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制度,對維護商品交易安全,維護社會秩序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善意取得制度的弊端也不可小覷,我們應當完善相關制度,使得善意取得制度能更好的發揮其作用。
[1]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218 .
[2][英]巴里·尼古拉斯.《羅馬法概論》[M].黃風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28.
[3]張勝利.《論不動產善意取得善意判斷實證研究》[D].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