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偉 涂松林
(363500 詔安縣人民檢察院 福建 漳州)
中國古代的存留養親制度
林建偉 涂松林
(363500 詔安縣人民檢察院 福建 漳州)
存留養親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廣泛適用于所有級別的一個特定的法律制度。存留養親制度在我國存在了一千四百多年,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因此存留養親制度有利于支持和維護社會和家庭的穩定,有利于改革和轉換犯罪,更有利于封建君主統治。現在的過程中我國現代法治的建設,不僅要吸收西方先進的法治理論,但更需要結合我國傳統法律文化。
存留養親;犯罪;法律
自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正式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法律思想,指導和影響在整個封建社會的立法、司法活動。漢代之后,儒家思想建立了封建社會的正統法律思想,在立法,司法能否體現人類情感,逐漸成為人們評價君主是否仁愛,官員和規模的法律是否公平的標準,所以許多中國古代的法律條文直接反映了人情,如存留養親制度。
存留養親,是指中國古代被判處死刑,流亡,監禁的罪犯,他們的父母或祖父母和親戚等衰老或疾病時不能照顧自己,而成年子女可以依賴政府按照有關條件,請皇帝或司法官員,讓他們呆在家里支持年邁的父母或祖父母,統治者暫時延遲的懲罰罪犯,等到他們年邁的長輩去世后,再執行原來的懲罰,或根據情況不同的情況審查后再作出處罰決定實施新的處罰。這是我國古代解決被判處刑罰的一套法律體系。
(一)“刑期于無刑”思想的實踐體現
存留養親制度存在的思想根基是儒家思想。秦商鞅變法,其法家的重刑主義、酷刑政策曾使得人心惶惶,在急需修復統治者與人民之關系的時刻,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提出“以德去刑”,要求統治者“施仁政”,以道德教化,“德主刑輔”。任喜榮在《倫理刑法及其終結》一書指出無刑是中國古代各派學者共同理想,歷史選擇的結果是儒法合流,限制刑罰以及在刑罰之外采取變通性的執行方法,存留養親便是實現“無刑”這一理想的一個典型例子。且不說無刑是否能真正實現,存留養親的施行亦算是對這個理想實現的嘗試。
(二)存留養親使社會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和
存留養親產生于中國歷史時期特征是南北分裂,社會民族矛盾急劇惡化的時期。人民急需有開明的統治者維持社會穩定,使人民生活安定,而此時,統治者作為一個“仁父”慈愛的角色出現,是人民都愿意接受的。不斷的戰爭喪失了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致使老者孤苦伶仃,老無所依,為緩和這種局面,存留養親使老者感受到統治者的“關懷”,他們便會更加擁護其統治,因此,這種環境下催生的存留養親制度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
(三)人倫親情的最后維護
為何說存留養親為“最后維護”呢?因為存留養親針對的對象都是死、流、徒的罪犯,若非存留養親制度維護外,這部分罪犯與直系親屬的人倫親情將不復存在。而就存留養親而言,同樣因為親屬間所存在的特殊情感而存在,存留養親不僅維護家族宗法,也維護了親人間最樸實的情感。中國古代其作為一個宗族社會,維系宗族親情同樣是維護了整個社會的統治。
(一)存留養親制度的現代意義
1.存留養親制度體現了人文精神
存留養親制度源于天道的人文主義,是人道與國法整治而成的。法律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任何法律都應該順應社會人情的發展,而不能反逆人情,悖人道,而存留養親正適應了我國古代養兒防老的傳統思想。試問,若一個白發老人怎能忍受老來喪子的痛苦,又如何去應對以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呢?因此,留養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人文精神,它可以使人道精神在法制層面上傳播,從而讓人民更好得接受它,遵守它。
2.存留養親制度扎根于中國倫理道德
一般來說,一個法律制度能夠存在,因為當時的條件有一定的現實基礎。保持存留養親制度存在于約1400年左右,有一定的內部原因,通過存留養親體現和保護某些重要的價值。這個價值是封建倫理道德。從漢代開始,儒家倫理精神滲透到立法、司法領域。在這樣一個大前提,生產和建立這種法律制度的一個說法可以是一個非常自然的事情。在儒家經典《倫語》,“孝道”與國家治理之間的關系。可見,“孝”在中國古代社會穩定和國家治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歷代統治者以孝順的觀念統治了世界,將孝順作為一種重要的管理工具,促進和維護,完善存留養親制度,使其與時代相適應。存留養親制度確立是在扎根于中國的倫理道德之上,再從一定程度上去維護這個統治階級的最高利益。
3.存留養親制度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構建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而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各個方面的積極配合。雖然留養制度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它還是有其存在和利用借鑒的價值所在。
(1)雖然存留養親制度在現在社會已經不復存在,但它的產生和發展不是偶然的,但是遵守規則的社會歷史的發展逐步完善和進步。我們建設法治社會的國家,當法律、法規、制度不僅可以用自己的熱情和良好的起點,但應充分考慮社會形勢下,考慮人的需求,但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法治。
(2)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要求人們更加理解“孝”的概念。留養系統設立的初衷之一是讓人們更好的孝順父母。在當前社會,因此,要求我們“孝道”的意義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弘揚,不僅對老年人給予足夠的物質保障,而且還經常精神與父母溝通。
(二)存留養親制度在現代社會中的轉換
1.存留養親制度對我國緩刑制度的完善
懲罰從野蠻的平民過渡到這樣的課程,和執行的處罰也與人類文明的進化逐漸走向人性化的道路。執行緩刑是人性化的產品。緩刑,是指被判處刑罰的罪犯在一定時期內不執行原判刑罰的制度。因為緩刑具有重要意義,所以中國和大多數國家規定緩刑制度。同時存留養親系統和今天的緩刑制度在刑法的性質是不同的,但存留養親系統的一些內容和方法和相似性在今天的緩刑制度,因此,保持一個密切的緩刑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存留養親的制度體現了恤刑思想
在古代社會,“懲罰”被認為是“處理”的規則,但后代的統治者越來越認識到,僅僅依靠法律和沉重,不能實現富國強民的結果,相反,過度懲罰反而對對統治階級的統治起到沖擊作用,因此提出存留養親等一批體現恤刑的制度。而在現代法律框架下,刑事法律的價值,不僅要有懲罰犯罪功能,還必須兼具改造功能,存留養親制度在現代刑事法律上進行一定程度保留,有助于體現這一功能。
林建偉(1977~),男,福建漳州,法學學士,詔安縣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副局長;
涂松林(1985~),男,福建漳州,法學學士,詔安縣人民檢察院法警大隊大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