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杜娟
(100029 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 北京)
淺議安保義務人“相應的補充責任”
陳杜娟
(100029 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 北京)
相應的補充責任意味著安保義務人的賠償范圍既不超過自己應當承擔責任的那一部分,又在第三人沒有全部賠償的范圍內。“相應的補充責任”這種表述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
補充責任;順位性
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57條明確規定了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責任:“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其中第2款明確,第三人侵權導致被侵權人損害的,安保義務人對此有過錯,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
侵權法上的補充責任是指,“兩個以上的行為人違反法定義務,對一個被侵權人實施加害行為,或者不同的行為人基于不同行為致使被侵權人的權利受到同一損害,各行為人因此產生同一內容的侵權責任,被侵權人享有的數個請求權有順序的區別,行使順序在先的請求權不能實現或是不能完全實現時,再行使后順序的請求權的侵權責任的形態。[1]
因此,安保義務人“相應的補充責任”有三重含義。首先,補充責任的順序是第二位的,是為了補充第一順序的直接責任人的賠償責任。其次,補充責任人的賠償范圍,應當與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人的過錯程度和行為的原因力“相應”,并不承擔超出相應部分之外的賠償責任。第三,這種責任只是補充性的,如果直接侵權人有能力全部賠償,則違反安保義務的人就不需承擔補充責任,因為已經不存在補充的必要了。所以,當直接責任人賠償不足時,補充責任人在這不足的部分中,依照相應責任確定賠償數額,不能超出補充的范圍,也不能超出相應責任的范圍。
1.“補充的”與“相應的”并存之問題
“相應的補充責任”是我國法律提出的特有概念,那么“補充的”與“相應的”是否可以并存?“補充的”是說明第三人在無力為全部賠償時,出于對受害人的保護和對安保義務人的嚴格要求,讓安保義務人對剩余的部分進行補充賠償。“相應的”說明安保義務人的不作為是侵權損害事實發生的部分原因,有一定的過錯。相應的補充責任意味著安保義務人的賠償范圍既不超過自己應當承擔責任的那一部分,又在第三人沒有全部賠償的范圍內。這就產生兩個問題。一方面,按安保義務人不作為對事故發生的原因力或過錯程度承擔侵權責任與按份責任有什么區別?補充責任本來是比按份責任和連帶責任對侵權人的苛責都要低的一種責任,但是在第三人的剩余賠償范圍大于安保義務人的過錯范圍時,后者承擔的“相應的補充責任”就會與按份責任沒有差別。另一方面,當第三人有能力進行全部賠償時,就沒有補充的必要了,安保義務人就無需進行賠償。這意味著,安保人違反安全保障義務,本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由于他人對受害人進行了足夠賠償,其對自己的過錯就不需負責,這很明顯違反過錯責任的原則。所以,“相應的補充責任”這種表述在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
2.補充責任之順位性的有無
另外一點需要明確的是補充責任在此有無順位性。補充責任在學理上是有順位性的,這是其“補充”的應有之義,而且補充責任人的賠償范圍也取決于第一責任人的實際賠償額,所以沒有順位補充無從談起。但是從《侵權責任法》第37條第2款來看,法條并沒有明確規定,安保義務人需要在第三人無法確定或是無能力承擔全部責任時才承擔補充責任。“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公共場所管理人和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承擔補充責任不以第三人無法確定或第三人無能力賠償為前提。”[2]《侵權責任法(一次審議稿)》規定安全保障義務人在第三人無法確定或是第三人沒有能力承擔全部賠償時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但是該限制條件在二次審議稿時被刪除。這說明,《侵權責任法》第 37 條第二款否定了補充責任的順位性,將其與直接侵權人的責任提至同一地位。如此既沒有按份責任明確的責任劃分,又沒有補充責任的順位特性,這在邏輯上似乎是混亂的。
經過上述分析可發現,在第三人介入時安全保障義務人不作為,現有法條對安保義務人課以“相應的補充責任”是不盡合理的。針對以上兩個問題的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對安保義務人的侵權責任作出以下兩方面的優化。
1.肯定補充責任,承認其順位性
筆者認為,補充責任的基本特征是不應被拋棄的。因為畢竟第三人是直接侵權人,安保義務人違反義務只是為侵權事實的發生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如果沒有第三人的侵權行為,侵權結果是一定不會發生的,而如果沒有安保義務人的不作為,僅有第三人的行為,侵權結果是可能發生的。所以在法律上不應該對這二者的責任進行同一地位的評價,將其歸結為補充責任是合理的,而且應當賦予其順位優勢。
2.“相應的補充責任”改為“一定的補充責任”
“相應的”的描述與補充責任并列會產生多方面的問題,那么“相應的”是否應該完全去掉,筆者認為不可取。完全去掉對于安保義務人的責任來說不確定性會過大,對于其過錯在法條上也沒有體現。不妨表述為“一定的補充責任”。這一方面不會與補充責任相矛盾,沒有“相應的”表述,就不會產生與過錯責任相違背的情況。另一方面能夠對賠償范圍進行一定的限制,并非所有第三人沒有賠償的部分都要由補充責任人承擔。當然,如果第三人對受害人進行了完全賠償,那么受害人的損失已經填平,自然沒有必要要求安保義務人再進行賠償,只需在行政責任上對其進行一定的處罰即可。這樣的責任承擔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受害人得到與其損失接近的賠償,又不會給安保義務人增添過大的責任,能夠更好地平衡三方當事人的利益。最終,安保義務人具體的賠償數額就要求法官結合過錯程度、原因力以及第三人和安保義務人的經濟狀況進行綜合確定。
[1]楊立新.侵權責任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83.
[2] 陳世杰.《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精義與案例解析[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19.
陳杜娟(1994~),女,山西晉城人,北京化工大學文法學院2015級民商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