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占恒
培育發展特色小鎮應注意“六個防止”
□郭占恒
各地積極培育發展特色小鎮已取得明顯成效,但同時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地方對中央的精神還理解得不夠深透、對省級指導意見還落實得不夠到位,存在需要注意防范的突出問題
特色小鎮是集特色產業、特色文化、特色環境、特色風情、特色設計、特色建筑等為一體的空間組織形態,具有連接城市與農村、歷史與現代、經濟與社會、發展與環境、安居與樂業等鮮明特點,在歐美發達國家十分普遍,也是創客和游客們青睞的地方。
黨中央對培育發展特色小鎮十分重視,專門組織力量進行調查研究。國家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進一步提出“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鮮明、產城融合、充滿魅力的小城鎮”,并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容。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要求,順應城鎮化發展的新形勢,借鑒發達國家經驗,依托塊狀經濟發達、中小城市星羅棋布、生態環境良好、文化特色鮮明等優勢,做出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戰略決策,并于2015年4月出臺《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這對浙江加快創業創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新型城市化建設、構建“生產、生活、生態”和“產業、文化、旅游”為一體的區域發展空間意義重大。
參照浙江的做法,如果每個省市大致培育發展1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每個特色小鎮大致投資50億元、吸納1萬人創業就業,全國將可培育發展3000個左右的特色小鎮,進而帶動十幾萬億的有效投資,吸納3000余萬人的創業就業,并使一大批從擁堵的一二線城市返鄉的農民工有落腳之地。這樣,就不僅有助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進程,也有助于中國經濟持續健康增長。
近期,筆者隨同浙商發展研究院實地調研了余杭夢想小鎮、上城玉皇山南基金小鎮、桐鄉毛衫時尚小鎮、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鎮、蕭山信息港小鎮等,參加一些專題研討,為各地積極發展特色小鎮取得的明顯成效所鼓舞,同時也深感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地方對中央的精神還理解得不夠深透、對省級指導意見還落實得不夠到位。從全國看,發展特色小鎮存在六個需要注意防范的問題:
目前,各地發展特色小鎮積極性很高。但在熱的背后也有隱憂。各地培育發展特色小鎮的規劃目標較為急切。如云南提出5年重點開發建設210個省級特色小鎮,而浙江提出力爭3年重點培育和規劃建設100個左右產業特色小鎮。這無疑是講有基礎、有條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地方,而不是簡單地把有幾家企業、有一點人氣、有一點環境就拼湊為特色小鎮。
眾所周知,歐美發達國家的特色小鎮,大都擁有上百年至上千年的歷史。例如,著名的達沃斯小鎮,坐落在瑞士東南部格里松斯地區,形成于16世紀,人口約1.3萬,到20世紀中葉逐漸成為阿爾卑斯山區最大的療養、旅游勝地和體育、會議中心,尤其是1971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達沃斯論壇”,即后來的“世界經濟論壇”,使達沃斯小鎮名揚全球。其它如英國的溫莎小鎮、法國的依云小鎮、德國的海德堡小鎮、意大利的波托菲諾小鎮等,也都是隨著歐洲文藝復興和工業化進程慢慢興盛起來的,歷經滄桑沉淀。
道理很簡單,好酒靠釀,好湯靠煲。釀造的酒比勾兌的酒醇,煲出來的湯比壓出來的湯鮮,區別就在于是否有充分的時間自然發酵。因此,建議各地在規劃建設特色小鎮過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而應立足當前,從長計議:一是精心選擇有基礎、有條件、呼之欲出的小鎮加以培育;二是明確培育發展特色小鎮只是為了提升而非人為打造;三是明確培育發展特色小鎮是起點而非終點,要有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思想準備。
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的基礎。各地把培育發展特色產業作為主要內容,無疑是正確的,但要防止扎堆式發展。如云南提出發展現代農業、工業、旅游、商貿、邊境口岸、生態園林等6類特色小鎮。浙江提出“特色小鎮要聚焦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支撐浙江未來發展的七大產業,兼顧茶葉、絲綢、黃酒、中藥、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歷史經典產業”。這些是就全省而言的,各個縣市區在實踐中,應注意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進行篩選培育,防止面面俱到,產業雷同。
例如,各地發展都離不開金融和互聯網,但如果各地都要培育類似金融小鎮和互聯網小鎮,就會導致一哄而起,其后果可能就是一哄而下。此外,浙江要求特色小鎮應具備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等功能,但由于各地產業基礎、區位優勢、環境條件、設施建設等不同,并非每個特色小鎮都要功能俱全,有些功能完全可以依托周邊的大中城市。像類似以生產制造模具為主的??托℃?、以生產制造高端海洋工程動力裝備為主的動力小鎮、以生產制造水泵為主的泵業智造小鎮等,就不一定追求其旅游功能。
特色小鎮的名稱也是一種地名文化。地名文化是人類社會重要的非物質文化,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地理與文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規范地名管理,傳承、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地名文化”。2014年1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的通知》。2016年3月22日,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北京召開加強地名文化保護暨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工作視頻會議,對地名文化保護和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工作進行動員部署。
規劃建設特色小鎮,必然涉及鎮名問題。中國文化講究“名正言順”,因而小鎮名稱至關重要。現在浙江特色小鎮的鎮名,大多是從特色產業的角度命名的,一般只標明了縣市區,而與所在地的鄉鎮地名沒有聯系。如“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鎮”,地點在大云鎮,這是一座具有文化底蘊深厚、地理位置優越、產業特色鮮明、創業環境優良的百年古鎮,如果沒有大云鎮的依托,巧克力甜蜜小鎮是難以落地建成的。因此,如何銜接好行政地域鎮名與產業特色鎮名,值得認真研究。有些特色小鎮只有分類定位,而沒有與內容相吻合的特色鎮名,也使人們不甚了了。
建議特色小鎮的鎮名均應與當地的行政鎮名掛鉤,并凸顯特色內容。如“桐鄉烏鎮互聯網小鎮”,就清晰表明了行政鎮名“桐鄉烏鎮”、與產業鎮名“互聯網小鎮”的有機聯系。同理,“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鎮”,可加上大云鎮地名,改為“嘉善大云巧克力甜蜜小鎮”。其他特色小鎮也應照此完善其鎮名。此外,特色小鎮的名稱要簡潔明了,一看就明白,像靜脈小鎮、??托℃?、動力小鎮、e游小鎮、天使小鎮等,都很令人費解,需要進一步明確。
規劃建設特色小鎮自然要有相應的標準,在產業定位、建設空間、投入資金、建設內涵、功能定位、運行方式、建設進度、綜合效益等方面,有一些明確的量化要求。但這些標準應該是綜合性、指導性和富有彈性的,否則,同樣的規劃面積、同樣的投資規模、同樣的功能定位、同樣的設計建筑、同樣的建設進度等,就違背了特色小鎮的自然機理,也違背了規劃建設特色小鎮的初衷。
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標準達標,反而失去特色小鎮建設的特點、風情和魅力。其實,規劃建設特色小鎮,應該有一些文化標準、環境標準、感覺標準等彈性標準,最終還是看當地居民、企業家、創業者、社會公眾等的感受,看他們是否愿意在此創業定居、工作生活,并吸引外面的游客來這里走一走、看一看。
特色小鎮種類繁多,新舊不一,從大類說有三大產業和地方文化風情類型;從小類說既有茶葉、絲綢、黃酒、中藥、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九大歷史經典產業類型,也有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新興產業類型。如何統籌協調傳統產業小鎮與新興產業小鎮的關系,讓傳統產業在優雅中靚麗,讓新興產業在靚麗中優雅,這是培育發展特色小鎮值得注意的問題。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涉及新興產業類型的特色小鎮幾乎一切都是新的,新規劃、新項目、新招商、新投資、新建筑、新設施等,更能體現和完成一些考核的硬指標,外觀也好看,往往成為一些地方規劃建設的重點。原因可能就在于,新興產業類型的特色小鎮能給當地產業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帶來明顯的投資拉動效應,而歷史經典類特色小鎮就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因此,各地在規劃建設特色小鎮中,要防止重新輕舊、喜新厭舊,而應統籌兼顧新舊產業小鎮的關系,推動各種類型的特色小鎮相得益彰、共同發展。
云南強調特色小鎮建設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等原則。浙江明確要求,特色小鎮建設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既凸顯企業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加強政府引導和服務保障,在規劃編制、基礎設施配套、資源要素保障、文化內涵挖掘傳承、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更好發揮作用。“兩只手”的定位和作用十分清晰。
然而,在調研中發現,特色小鎮從自愿申報、分批審核、年度考核、驗收命名等,基本都是各級政府主導,即使下去實地考察調研,也鮮見企業的陪同和主體介紹。企業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往往僅成為投資主體和項目主體,而這與一般的開發區建設程序并無多少區別。
培育發展特色小鎮應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讓企業全程參與特色小鎮的設計、規劃、建設、管理等過程。同時,省里可在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的基礎上,建立由有關經濟、社會、文化、環境、規劃等方面專家組成的咨詢委,以便在審核、考核、驗收特色小鎮中,聽取專家意見,集思廣益,好事辦好。
作者為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浙商發展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