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偉杰
再議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杜偉杰
當前“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第四次工業革命”風起云涌,破解新時期城鄉二元結構問題,根本在人、根基在業、關鍵在路
每逢春節總有一些諸如“碩士回鄉見聞”“博士返鄉感悟”之類文章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討論,表達著群體性鄉愁和鄉怨。其背后所反映的農村地區發展緩慢甚至有所衰退,仍是當前大部分鄉村地區的一般現狀。究其根本,則是城鄉二元結構問題遠沒有解決。
城鄉二元結構是工業化進程中經濟結構普遍存在的突出矛盾,是與工業化相伴而生的經濟社會現象。長期專注“三農”問題的溫鐵軍老師在《八次危機》一文中指出,城鄉二元結構是我國工業化歷次經濟周期性波動的重要調節器和緩沖器,是促進中國高速發展而未像其他發展中國家陷入發展陷阱的根本內生機制。農村勞動力發揮資本替代效應,滿足工業化資本需求,是支撐我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當經濟繁榮時,大量農民進城務工,滿足產業工人需要;當經濟不景氣時,產業工人需求削減,農民只能回鄉務農,而因為有田地作為生活的基本保障,即便經濟再不景氣,也不會出現因大規模失業而導致社會危機的顯現。
當前,“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第四次工業革命”風起云涌,推動經濟社會加速向工業化后期乃至后工業化時期邁進。關于新時期的城鄉二元結構,有以下幾個觀點:
根本在人。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的幾組對比數據很能說明互聯網時代大背景下我國農民現狀:截至2016年12月,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33.1%、城鎮為69.1%,兩者差距2015年為34.2個百分點,2016年為36.0個百分點;2016年農村網民數增幅2.7%、城鎮為7.7%;在未上網原因上,不懂電腦和網絡的占54.5%,不懂拼音等文化程度限制的占24.2%,沒有電腦、當地無法連接互聯網等上網設施限制的占12.8%。沒有能力上網而不是沒有條件上網,成為互聯網大趨勢下農民觸網的最大制約。由于跟不上由工業化向信息化加速轉型的步伐,近年來隨著工業“機器換人”的推進,進城的很多農民工已經被換下來。未來,隨著信息化向智能化邁進,“機器換人”的廣度和深度只會加大,將有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被換下來。而在農村,受農民上網能力所限,“互聯網+”農業的推進難度也可想而知。
根基在業。央視有一個“讓故鄉成為有夢的地方”的系列公益廣告,有在家養雞的陜西農婦,有回鄉種橘的退伍軍人,也有返鄉辦學堂的大學畢業生,他們都努力地留在鄉村,而不是像農村的大多數,家鄉僅是故鄉,所謂之“夢”,就是“業”,能體面有尊嚴的留在農村就業。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前不少農村地區農業不興的現狀。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淘寶村逐漸興起,農村電商成為農業發展的新業態。根據阿里研究院最新的《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6)》,截至2016年8月,全國有交易額達1000萬元以上的淘寶村1311個,銷售額排名前十的商品依次為服裝、家具、鞋、箱包皮具、汽車用品、化妝品、戶外用品、玩具、居家日用品和床上用品,一個和農業相關的都沒有,多少有點令人意外。如果互聯網不能“+”到田間地頭,真正去改造提升農業,則農村根基不牢,也只會加劇讓農村成為城市的郊區,成為城市的附庸。
關鍵在路。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途徑。城鄉一體,首要關鍵則是建立連接城鄉之路。“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老話仍不過時,只不過原來側重的是交通流動之路,現階段更重要的是信息流通之路、資源要素流轉之路。信息流通需要的是互聯網之網路,資源要素流轉需要的則是制度設計之路徑。建互聯網之路,要解決農民上網條件,加快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更重要的則是提升農民上網能力,回家教父母使用智能手機被網友列入“新24孝”之中就是這一問題的側面反映。資源要素流轉制度路徑,不僅要促進要素在農村內部流轉,更重要的是城鄉之間流轉,建立城鄉之間有效互動、一二三產之間有機聯動的制度路徑。
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進步。但歷史經驗表明,要想讓大多數人都享受到進步成果,往往需要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以智能化為表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影響更廣泛、變革更深刻,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任更重、道更遠。
作者單位: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