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勁松 雷超 閆成松
文化產業發展要有“八大轉變”
□譚勁松 雷超 閆成松
浙江文化產業要聚焦專業化,瞄準產業鏈高端,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互利互惠、整體發展的專業化、精細化、定制化、規模化的大生產方式轉變,推動文化產業從“小而散”向“大而強”跨越
近十年來,浙江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很猛,走在全國前列,增加值年均增長18%。目前全省有近十萬家民營文化企業,十萬余個從事文化產業的個體工商戶。但浙江文化產業大而不強、增速快而質不優等短板明顯:一是文化企業小而散、多而亂、小而全、遍地開花,一哄而上,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程度不高,缺少大生產方式、大傳播體系、大創作平臺。二是文化產品科技含量低、同質化雷同度高;文化企業高端科技人才、藝術創作人才和科學管理人才缺乏。三是文化企業和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不強,缺少在國際文化市場上叫得響、立得住的文化品牌產品,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巨型文化企業和大企業集團。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打造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八大萬億產業”。到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8%以上,文化產業總產出達1.6萬億元。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應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
在文化產業國際化步伐加快、市場競爭加劇的今天,文化產業面對的是國際巨型文化企業,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文化企業大鱷、巨無霸,靠“小舢板”式企業是無法與之抗衡的。只有以“航母”式企業去對陣,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面對日益激烈的文化產業國際競爭,浙江文化產業要轉變小而全、多而散、大而弱,遍地開花、各自為政的發展方式。實施集團化戰略,加強企業間的重組與兼并,通過強強聯合組建大型文化集團,形成文化產業聯盟,構建大傳播體系,打造大創作平臺,發展大生產方式,以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資本運營效益,增強產業整體優勢。
文化產業要順應“十三五”時期產業升級發展要求,減少重復投資和重復建設,聚焦專業化,逐步分離低附加值、非核心業務,瞄準產業鏈高端,充分利用浙江高度繁榮的產業集群和行業細分完善的產業鏈生態,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互利互惠、整體發展的專業化、精細化、定制化、規模化的大生產方式轉變,推動文化產業從“小而散”向“大而強”跨越。
文化產業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對從業者素質和技能要求較高。文化企業要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的新理念,把打造行業人才優勢當作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系統工程來抓,廣納天下賢才,注重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建設一支既懂經營管理、又會文化創意的復合型人才隊伍,以提高企業的文化創新能力、科學管理能力、市場營銷能力,以人才優勢開拓國際國內文化市場。
文化企業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探索文化人才開發模式,完善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健全人才培養引進機制,改善人才成長環境,加大急需人才引進力度。通過激勵、培訓和引進,優化從業人員結構,提升整體素質,加快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本的轉換,打造人才優勢,以人才振興文化產業、以人才資源挖掘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資源向發展資源、資本資源轉化。
文化產業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加強頂層設計,注重機制創新,實行科學管理。文化企業要走出“小作坊”“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由粗放式管理轉向精細化管理,廣泛運用網絡化技術和數字化管理平臺,形成合理有效的企業運行機制,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文化企業要注重管理隊伍培養與建設,以提高企業科學管理水平,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業形象。文化企業既要注重外延擴展,更要注重內涵發展、內功提升,營造良好企業文化。
文化產業作為“朝陽”產業,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創新,在于現代科技手段的支撐。文化產業轉變發展方式重在堅持創新理念,走創新發展之路。首先,文化企業要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加大研發力度,增加研發投入,走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文化產業高端發展之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進入科技引領軌道,增強文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其次,文化企業要提高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科技含量,以科技為依托打造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品牌,用科技手段提高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在國內外文化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對消費者的吸引力。
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差異性大、偏好性強,文化產業轉變發展方式,要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從同質性標準化生產理念向差異性多樣化轉變。文化企業要注重市場的精準地位,文化產品的生產與營銷要考慮不同地區市場,不同群體文化消費的習慣、傳統、偏好和支付能力。要善于抓住消費者的需求,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文化產品作為精神產品,其生產制作不能標準化、模式化,而應差異化、多樣化。文化企業只有以高品質、差異化產品和服務,才能立足市場,形成競爭優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文化產業有別于工農產業,文化產品不同于工業產品和農副產品,文化產品的消費如電影、電視、游戲、圖書等,主要是用來滿足消費者的精神生活需要,它既有引導社會風尚的功能,又對人們的“三觀”具有引導和影響作用。文化產業轉變發展方式,要在提高產品質量、優化服務、多出精品佳作上下功夫。要以質量立業,對社會負責。文化產品不僅要制作精良、技術先進,而且要“三觀”正確、藝術高雅,杜絕粗制濫造、褻瀆英烈、戲說歷史、愚弄觀眾的神劇、雷劇,多生產《國家命運》《大圣歸來》《主義之花》等傳世精品佳作,打造文化企業“金名片”。
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要求企業在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上,注重資源開發的合理性和可持續性,走集約高效利用之路。一方面,開發文化資源要循序漸進,把開發文化資源同保護文化資源結合起來,摒棄“急功近利”的傳統理念,即使是有市場潛力的文化資源,同樣需要企業長期精心培育、運營維護和開發。另一方面,企業對文化資源開發要有前瞻意識,要精于開發和挖掘文化資源,不能搞掠奪式開發和過度開發。一些稀缺獨特的文化資源在開發過程中容易造成破壞,而一旦破壞其結果往往是不可逆的。文化綠色既是文化產業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要善于打好綠色可持續這張牌。
浙江文化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杭州、寧波、溫州等城區文化產業發達,而農村尤其是山區、海島等欠發地區文化產業落后。“城鄉文化二元結構”,既不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也與文化產業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地位不相符合。建設文化強省,必須打破城鄉文化二元結構的制約,推動城鄉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全省文化產業要圍繞“一核三極三板塊”的合理布局。既要抓好主體功能區文化產業建設,又要統籌新區文化產業開發;既要推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又要健全城鄉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體系,使文化產業在協調推進中拓展發展空間、在補齊短板中增強發展后勁。當前和今后浙江文化產業發展要更加注重農村、更加注重欠發達地區,尤其是國有文化企業要做好“上山”“下鄉”“入海”文章,在克服“城鄉文化二元結構”、推進文化產業協調發展上發揮國家隊主力軍作用。
文化產業與農村農業相融合,可以孕育出新的農業文化業態;與城鎮化發展融合,可以推進生態人文城鎮建設。將文化創意要素根植到“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發展”之中,有利于加強城鄉協調發展,豐富美麗鄉村和美麗城市的文化內涵,加強城鎮生態景觀保護和建設,發展有浙江記憶和地域特色的美麗城鎮,推進生態人文小城市試點,建設一批具有江南風情的小鎮。如發展“歷史文化名城旅游”“生態農業園觀光”“特色民宿”等,有利于實現浙江核心區域外周邊地區,其他相關產業的整體和附加值提升。
文化產業要注重開拓國際市場。浙江是對外貿易大省,在經濟新常態下,文化產業圍繞“一帶一路”戰略,率先走向世界市場,擴大文化商品輸出,改變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貿易逆差狀態,推動浙江對外貿易轉型升級。
浙江文化產業對外貿易的發展,要依托浙江高度發達的物流行業和互聯網貿易平臺,推進線上和線下兩個交易平臺的建設;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會展品牌,如加快推進義烏商貿城、海寧皮革城等重大文化會展平臺建設,打造以杭州世界休閑博覽會、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動漫節等為代表的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文化展會,提升國際影響力;培育一批掌握自主核心技術、善于創新、競爭力強的對外文化貿易重點企業,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展開跨國經營,推動企業布局海外市場,建立海外貿易基地。最終推動浙江文化產業要素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充分流動,建設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大流通格局。
本文系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關于開展十三次黨代會以來浙江發展經驗研究”課題成果。
作者:譚勁松,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社科基礎部主任、浙江理工大學教授;雷超,浙江理工大學輔導員;閆成松,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社科基礎部思政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