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君
最憶云片糕
文/陳 君
我的孩提時代鮮有零食,曾經偶爾吃過的云片糕,是最美好最永久最回味無窮的記憶。
云片糕不是我家鄉的特色美食,是一個外鄉師傅不知什么時候起在我家小鎮的鬧處,找了個門店邊制作邊售賣。因為是新鮮事物,又是香噴噴的好吃食物,我們這些孩子,就成天流著口水蹲在門口看師傅一絲不茍、不慌不忙地忙乎。
彼時,師傅制作云片糕的工具都是簡單原始的,一方長長的木板案臺,幾根長方體的小木棍,一座屋后的灶臺,一個蒸屜,幾個大大小小的搪瓷盆,一把細篩子、一把大方刀……
制作的原料也沒有特別繁多,糯米、豬油、桂花、白糖,另可根據口味添加芝麻、核桃。但這些原料都是師傅精挑細選,精心加工,看他花在原料上的時間倒常常都要多于制糕的時間。比如,糯米是到了收獲季節,師傅挨家挨戶上門到農戶家里去挑選購買的;豬油是師傅買好板油,自己煎的;桂花是買了新鮮花,或糖腌或曬干的;芝麻、核桃也都是自己炒自己剝的。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師傅對糯米的精細和嚴苛。為了保證云片糕的純白、松軟、爽口,師傅都要將買來的糯米,一點點碾去米皮,留下米心,炒熟,磨研成綿細米粉。磨好的粉也不是馬上就用,而是要貯藏陳化半年左右,使其吸潮、去除燥性后再拿出來用。
制作過程說復雜也沒多復雜,將各種分別加工停妥的原料,潤糖摻合拌勻,蒸熟,用長方體木棍壓縮成形,冷卻。最后師傅執鋒利的大方刀,如行云流水般將它們切成薄如書頁般的片片,師傅刀下的那片片云片糕在我們看來就如精靈,雪白如云、猶如凝脂,清香撲鼻、滋潤細軟。我們最最期待的是師傅偶有失手,撿些切碎的片片塞到我們這些小饞貓嘴里,那入嘴后即如雪花溶化,輕輕一嚼,清甜細膩感頓起的感覺,真是無言以形容,那一刻真是最幸福最幸運的時刻。我們也總是翹首期待中秋等節日到來,這樣大人就有可能會在我們的懇求下,買一包師傅用印有吉祥圖案油紙包好的完整云片糕,每每那個時候,那包云片糕也會給全家帶來不少歡樂和甜美。
稍稍長大后,發現家鄉小鎮集市上的商品食品開始越來越多,各種包裝琳瑯滿目。后來又發現,外鄉師傅制作云片糕的門店也已改頭換面,由別人開起了零售食品日用品的小賣部。
現如今,云片糕制作雖談不上工業化生產,但很多工藝如潤糖、攪拌、切片、包裝等都已由機器按標準程序代勞。米粉是別的工廠里機器磨好后買現成的,提增香味用的是各種食用香精,豬油多數替換成了調和油,有些品種仍會放芝麻核桃,有些品種則會添加鐵鈣等市場所需的營養元素。生產云片糕的企業都會被要求執行嚴格的食品安全標準,要求保證質量、食用安全。
由于難忘的記憶,每到一個地方,只要看到云片糕,我都還會買來嘗味。我知道現在云片糕的生產方式,適應著現在的市場規律、市場需求,有很多傳統工藝所不及的優勢。但不經意間總還是在懷念過去的味道,在回味曾經那令人陶醉的入口即化、清甜細膩和桂花幽香,也常會想起那位不厭其煩、氣定神閑的云片糕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