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陳祥森
深度
革新物流改變世界
欄目主持/陳祥森
馬云提出的新零售、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新金融引起人們熱議,每天10億個包裹的預測更是驚呆不少業內人士,于是也引來非議。為此,本刊編輯部邀請把酒臨風、夜雨觀瀾、金玉其中三位專家,對馬云所說與物流業內不同觀點進行評說。
專欄小編:三位專家好,歡迎做客“深度”欄目。8月下旬“2017中國儲運發展高峰論壇”將在天津濱海新區召開,這是繼大連、無錫、上海之后《中國儲運》雜志社舉辦的第四屆論壇。本屆論壇主題是,“變革時代物流的需求與創新”,主要是探求物流領域的解決方案,研判中國物流的發展走勢,圍繞變革時代物流的需求與創新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所以,今天有請三位專家也來談談物流與創新。
金玉其中:現在我們正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就是創新。十八大以后,我國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三去一降一補”,實現經濟結構的轉型,增長動力的轉換,而這里的關鍵突破點就在于創新。李克強總理多次在公開場合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國務院也出臺了關于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在這個大背景下,物流行業也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創新驅動發展的效應開始顯現,尤其以“互聯網+高效物流”為標志的“智慧物流”加速起步,催生了一批新模式、新企業、新業態。
夜雨觀瀾:從數據上看,我國物流業仍處在發展上升期。盡管現在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但中國物流業仍保持較快增長。2016年我國的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 D P的比率為14.9%,連續五年持續下降;2016年,服務業占G D P比重已上升為51.6%;由此也可以看出這是物流業狠抓降本增效的結果。近些年來,物流業創新模式、創新技術,成為業內的亮點,管理的優化,技術的進步,直接顯現在社會和企業的效益上。
把酒臨風:近些年來物流創新模式取得了很好效果,譬如,互聯網+高效運輸,使貨運市場上出現了一批像互聯網+車貨匹配、互聯網+貨運經紀、互聯網+甩掛運輸、互聯網+合同物流等模式,涌現了一批“互聯網+”企業。同時,隨著國家政策積極鼓勵和無車承運人試點正式啟動,開始了新一輪無車承運人模式轉型探索。譬如,互聯網+智能倉儲,使用智能倉儲機器人,開展無人機配送,充分利用倉儲信息,優化訂單管理,大幅提高倉儲作業效率和管理水平,帶動行業高端化轉型升級。
專欄小編:我覺得,中國搞改革開放,搞創新,只要觀念能夠轉變,接下來的路才好走。這些年來的深化改革大家總覺得磕磕絆絆,關鍵原因就是理念問題,一些人仍然堅守舊觀念,抱殘守缺,致使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改革。所以有人講,中國的難點在國內,國內的難點在理念、在政策體制。
把酒臨風:相比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理念創新對中國更重要,尤其是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轉型國家、歷經改革的國家,最重要的創新是制度創新,而制度的創新源于理念的創新。當現代物流理念引進到中國時,令我們眼前一亮;當智慧物流展現在我們眼前時,讓我們看到物流發展的方向。去年云棲大會馬云提出“五個新”,即新零售、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新金融,未來三十年,這五個新將會深刻影響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社會、政治方方面面。
專欄小編:馬云的新零售、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新金融并沒有得社會全體人的認可,尤其是做慣了傳統產業的人炮轟這五個新,認為電商是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沖擊很大。
夜雨觀瀾:每個人的觀念實際上都有著深刻的歷史印跡,傳統產業的人很多時候很難理解互聯網這種新生事物,他們的傳統觀念中,電商脫離了實體經濟是一條不正確的道路,但即將到來的變革又迫使他們必須要應對這種大勢。近年來的電商經濟對以傳統零售為首的實體產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但這種沖擊并不是完全反面的,越來越多的傳統經濟實體開始選擇擁抱互聯網接受變革。有報道說,家電制造商美的僅僅在天貓平臺,2016年就實現了超過100億元的銷售額。
金玉其中:在很多傳統企業家眼中,認為實體經濟能帶動就業,電商經濟創造就業機會則少了許多。其實,電商加快了商品流動速度,而且帶動了物流業的繁榮。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電商創業大潮其實是一種好事,電商經濟并非不是實體經濟,只是形式出現了新的變化。無論是電商經濟,還是線下零售,其實都是實體經濟的一種。沒有先進的制造業,就沒有好的商品和工業品,電商也就成了無源之水,而反過來,制造業不去擁抱電商新世界,就可能沒辦法連接年輕消費者,沒辦法建立更高效的銷售渠道。電商經濟和線下零售,其實是一種相輔相成的生態,這或許才是中國新經濟應該有的未來。
把酒臨風:電商經濟已經讓一些人很難接受,馬云提出的五個新顯然更讓他們難以接受,尤其是新零售。物流業與電商緊密相連,快遞業的迅猛發展我們看得很清楚,今天快遞每天要處理一億件包裹,五年前我們連想都不敢想,再過五年電商快遞是個什么情況還真沒法預料。因此,我想對于一些問題的爭論,實際上都是對當下事物認知深度的問題,理念不到位認知也絕不會到位的。
專欄小編:最近,我看到有人質疑馬云預測7~8年內實現每天10億件包裹不靠譜。說馬云的預測將成為很多電商企業和快遞企業布局未來運輸快運能力、倉儲能力、末端配送能力等等物流能力的參考依據,也會成為國家決策參考依據。如果馬云的預測根本不靠譜,將來給電商物流行業帶來巨大危害。對此,三位專家是怎樣看的?
把酒臨風:物流是傳統產業,老觀念、舊理念在行業內還是有一定市場的。當初把快遞歸屬物流門類時,那些持有老觀念的人還很不理解,認為快遞應歸屬郵政,而郵政和物流不搭界。現在,互聯網、大數據、智能技術在物流領域應用可謂是“來勢洶洶”,令人眼花繚亂。這就更讓持有老觀念的人不解了。站在今天看未來,他能相信未來嗎?我關注過電商快遞,阿里的決策層人士站在30年后思考今天,所以阿里這個電商平臺領先全球。眼界高世界就大,中國電商和快遞是爆發式增長,況且跨境電商又打開了買全球、賣全球的大門,市場正在逐步擴大,所以馬云有信心在7~8年后實現每天10億件包裹。
夜雨觀瀾: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預測,到2020年中國1年將產生1000億個包裹,相當于一天3億個包裹。一天10億個包裹,一年的包裹將會是3650億個包裹。現在每年業務量312.8億件,要達到馬云所說的每天10億個包裹,在未來六七年內我國快遞業務量至少要翻10倍以上。根據國家局數據顯示,2017年1~4月,我國快遞業務量完成105.7億件,同比增長29.8%,增長速度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26.7%,增速下滑明顯。如此來看,未來幾年每天10億包裹只是一席空話?答案顯然不是的。馬云表示,如果你光在中國折騰,你已經不夠了,必須到東南亞去折騰,必須到“一帶一路”上去折騰,必須到南美去折騰。這就表明,馬云已經為快遞行業未來的增長點指明了方向——走出去,并且非常聚焦的指出快遞的下一個爆發點就在“一帶一路”。
金玉其中:且不說“一帶一路”的商機,目前,我國快遞業務結構中國際件占比較低,今年1~4月國際/港澳臺業務量占比僅為2.2%,尚處于起步階段,所以說未來市場前景極其廣闊。在杭州云棲小鎮G S L S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馬云特意指出,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中國的開放,再次強調一帶一路對發展中國家所帶來的好處,其中有一個數據,就是未來五年內將會進口近8萬億美元的產品。進口8萬億美元的產品,其中可以轉化為多少個快遞包裹。那么彼時快遞作為電商的基礎型、先導型行業,也必然會迎來國際業務的爆發。這就是馬云“每天10億個包裹”的底氣由來,數字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