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超峰
專欄
重視物流體系建設
文/姜超峰
最近,閱讀幾個城市的物流產業發展規劃,發現文中多次提到物流體系和物流體系建設問題。細細想來,物流體系的確十分重要,是物流業發展的綱領和協調運轉的保障。
物流體系,是指貨物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中,各種相關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體。包括采購、生產、運輸、倉儲、裝卸搬運、送達等運轉環節,也包括交易、中介、擔保、服務、支付、結算、融資、優化等商業行為,還包括道路、碼頭、機場、鐵路、管道、電力、建筑等基礎要素的使用,同時,還有政府、協會、企業等機構的管理、協同、處理公共事務和提供法律、規范的支持。
物流體系具有整體性、復雜性、協同性。這是因為物流活動是許多人和機構共同的活動,每個人完成自己的工作,所有人的工作形成了物流體系的整體。同時,在物流活動中,利益是所有當事人都關注的,許多當事人的利益交織在一起,決定了其復雜性;在所有活動中,大家必須按一定規則完成自己的工作,才能保證物流體系的存在和發展,即協同。
物流體系是有層級的。國際之間、國家內部、省市之間和省市內部、都存在自己的物流體系,通行著各自的規則,這是由資源、產品、需求、政策不同而決定的;物流體系還可分為綜合物流體系與專項物流體系、局部物流體系與全局物流體系;城市物流體系和城鄉物流體系等。物流體系的層級越高,復雜程度也就越高。一般情況下,層級低的物流體系要服從高一級物流體系,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物流業的發展,各級政府把物流業當作當地的支柱性產業。各業界對物流產業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對物流的投資額急劇增加,機場、水港、公路、鐵路、管道、物流園區、信息化都在大規模進行。2016年,我國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里程分別突破13萬公里和2.2萬公里,比2010年分別增長74%和163%,均居世界第一。規模以上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18417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2221個,港口吞吐能力持續增加。民用運輸機場218個,比上年年末增加8個。倉儲業投資額,2012年為3166億元,2016年為6983億元,翻了一番。
物流體系的構成要素很多,但首推的要素是物流規劃。物流業規劃涉及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交通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產業規劃等。物流規劃解決的是物流服務需求與供給的匹配、物流業的結構和規模、物流設施的空間布局、城市公共服務網絡、交通基礎設施配套、物流安全和社會穩定等問題。做好物流規劃的要點在于各規劃之間的銜接配套,統籌協調,可行性、科學性、操作性、連續性要強。國家規劃與地方規劃協調,相鄰省區規劃要協商、區域規劃要服從國家規劃。規劃的原則是堅持供給創新、堅持需求引領、堅持產業集聚、堅持開放融合、堅持集約節約使用土地。今后的方向是物流業規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
第二個要素是政策。政府在政策制定和執行方面起決定性作用。政策的目標是保證物流發展中的公平、秩序、安全。最新的支撐新興產業的政策原則是“鼓勵創新、包容審慎”。政府管理物流活動的手段大致有三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行政許可與監管。財政政策中,財政收入中稅收和交費是主要部分。稅收以稅法為依據,通過稅種設立、稅率設立、起征點和起征時間、減免政策來調節物流行為。比如營業稅改增值稅,物流企業感到稅負加重,就會影響他們的經營意愿。收費也是以法規為依據向企業收取,比如土地出讓金,通過協議轉讓與招拍掛方式的區別,來顯示政府的態度。再比如水利建設基金、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財政支出也可以調節經濟。政府直接投資基礎設施,可以為物流發展創造條件,對物流企業和項目的補貼、貼息可以起到政策引導作用,但過度補貼會延長僵尸企業的生命,整體上并不經濟。此外政府購買、應急救災專項、轉移支付、退稅、返還,會從不同的方向影響物流業。
貨幣政策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國家通過貨幣投放量、利率的高低、優先支持等推動或限制某一行業的發展。當前的問題是,物流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沒有得到解決,借款利率常常超過8%。高利息推動高成本,使物流企業的競爭力被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