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啟示錄
互聯網的下半場,還有哪些機會等著你?
互聯網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在逐步智能化的進程中,各個平臺的爭奪,無論是門戶、搜索引擎還是社交A P P,歸根結底是對“入口”的搶占。所謂“入口”就是用戶需求。
回顧互聯網的上半場:最先迎來的是“門戶時代”。P C端所有的信息主要來源于各大門戶網站。隨后,搜索引擎一馬當先,互聯網進入“搜索框時代”。而A P P的出現,滿足了用戶定制化的需求,給移動互聯網的手持終端帶來了更加個性化的體驗。門戶網站遇到了強勁的對手。以前看新聞要登陸門戶網站或者百度搜索,而現在只需要下載新聞客戶端A P P在手機桌面,一鍵打開就可以實時關注新聞動態。然而,A P P雖然便捷,但下載需要耗費流量、占據內存,給移動設備帶來很大負擔,導致有些應用在運行時會出現b u g,閃退、死機等現象頻出,客戶體驗不盡如人意。
隨著人工智能和I T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迎來了下半場的新風口。“入口隨時隨地”是未來互聯網的發展趨勢。誰掌握了入口,誰就掌握了未來。大數據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是一個“寶藏”。“什么是大數據?怎樣獲得大數據?怎樣應用大數據?”是近幾年一直在探討的話題。雖然人人都在說大數據,但是在應用層面,大數據還沒有完全普及。網絡擁有海量的信息等待發掘,對于用戶來說,他們希望擁有的信息更多、速度更快、體驗更好。而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如何把海量資源快速篩選并傳送給用戶,同時牢牢吸引住用戶是成敗的關鍵。
小程序在經過8個月的研發和3個半月的內測后,一經上線便引發關注。小程序的出臺不是偶然,移動互聯網更需要一次新的革命,更新換代,解放移動終端,連接日益衰落的實體經濟。它不需要下載安裝就可以使用,通過掃碼或搜索打開應用。所有功能都圍繞“觸手可及,用完即走”這一理念。“觸手可及”代表了它的便捷性,縮短了服務的過渡時間,節省流量,提高用戶體驗。而“用完即走”,不占內存,對于移動終端是一種“解脫”,對于開發者亦或是一種不小的挑戰。好的產品自然會讓用戶產生黏性,即使是“用完即走”,在下次遇到同樣需求時,用戶也依然會回來。比如導航地圖應用,在精準的引導一次線路之后,下次需要導航的用戶還會使用。而被下載在移動端的A P P,如果用戶體驗不夠好,也依然逃不過被卸載的命運,或者被“打入冷宮”,形同虛設,不再復用。
隨著A P P的不斷壯大,各種應用一應俱全。開發者都在為怎樣吸引用戶而絞盡腦汁,A P P市場也趨于飽和。小程序巧妙地緩解了線上的激烈競爭,轉而把目標對準相對蕭條的線下實體場景。在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在公交車站,你掃一下站牌的二維碼就可以了解下一輛公交車的到站時間;在汽車站,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馬上購票,不需要排隊。如果在線上,用戶可以有去哪兒網、攜程網、途牛網等多種選擇預定車票,但在線下想要縮短購票時間就必然會選擇掃碼“插隊”。如果說小程序是一個傳播載體,那么二維碼“掃一掃”就是入口,成為網絡世界和線下實體之間連接的紐帶。
入口隨時隨地,雖然聽起來簡單,但卻需要一個逐步改變的過程。越是簡單的東西越要經得起推敲。蘋果和諾基亞手機有一個共同點:簡捷。前者外觀線條明快、使用方法便捷,但極簡主義的外表下是強大的技術支持。而諾基亞,把簡捷用在了技術上,單薄的應用和操作難以支撐日益增長的用戶需求。二維碼更是如此,看似簡單,掃一掃就可以進入應用。但真正考驗研發者的是用戶進入應用后是否會繼續關注?是否會在下一次有需求時主動使用?
用戶隨時隨地,將產生新的“杯水主義”:用過即棄,見異思遷。如何變“情人關系”為“夫妻關系”成為新的營銷難題。
用戶選擇入口的前提是能帶來紅利。微信給用戶帶來了社交紅利,用戶在應用中拓寬人脈、結識新圈子,所以人們離不開微信。“誘之以利”才能吸引更多用戶。傳統經濟主要看企業賺了多少錢,而互聯網經濟即所謂的“負翁經濟”,即使尚未盈利,也能夠獲得高額估值和巨額投資。在獲得回報前,先給予紅利。I n s t a g r a m作為一款圖片抓拍和分享應用,在沒有任何營收模式和盈利的情況下,卻被F a c e b o o k以10億美元買下,而I n s t a g r a m在被收購后的三年后,估值漲了35倍之多。F a c e b o o k所關注的,是I n s t ag r a m社交平臺價值,因為它擁有強大的社交入口。
網絡的發展是飛速的,它正在改變著社會。企業要想保持年輕化就要緊隨互聯網的發展,就得把長期持有巨大的流量入口作為初衷。在未來,互聯網結合人工智能的推進、數據傳輸速度的增加,會讓入口更加便捷、更具有場景化。軟硬結合的智能化入口將顛覆性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本文作者李光斗,摘自李光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