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讀往來
編讀往來
編者之語
物流業降本增效一直是政府和企業都在推動的事情,去年國務院轉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物流業降本增效專項行動方案(2016—2018年)》,旨在推動物流業降本增效,推進物流業轉型升級,提升行業整體發展水平,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近日,國家發改委發文就《關于進一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見》征求意見,意見稿中提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降稅清費力度,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看來政府部門要先從自身做起,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進一步降稅清費,優化營商環境,物流企業有望再減負了。
編輯部:
今日商戰若說最激烈的莫過于電商,而電商里面又以生鮮電商肉搏最為慘烈。雖說他們被各路資本視為有利可圖的一塊大蛋糕,但由于成本居高不下、配套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至今4000多家生鮮電商僅1%盈利,多數企業難以通過持續“燒錢”走到終點。然而,生鮮市場確實日漸紅火,可大部分生鮮電商日子并不好過。看著生鮮市場這片藍海,生鮮電商都在捫心問自己,我們的前景真的美好嗎?所以,懇請貴刊刊登有關生鮮電商文章,以使我們解惑。
編輯部:
媒體一份調查顯示,我國現有物流企業700多萬家,擁有車輛1600多萬臺,平均每家2臺車;貨車空駛率達50%,每票貨需輾轉五六次才到司機手上。即便如此,司機還只能裝上“半車貨”。
現在,放眼望去貨運平臺比比皆是,但是平臺與平臺互不相同,導致信息不互通,難以做到資源共享。因此,建議有關部門采取強力手段,把信息平臺串聯起來,打通信息互聯渠道,發揮信息共享效用。
編輯你好:
最近,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貫通,一橋飛架粵港澳三地,“粵港澳大灣區”由此實現“閉合”,從此將改變珠江三角洲經濟版圖。請問編輯,粵港澳大灣區何時能形成,形成后的交通是怎樣一種狀況,經濟前景如何?
讀者朋友秦茨你好:
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重點共建“一中心三網”。“一中心”是指世界級國際航運物流中心,“三網”是指多向通道網、海空航線網、快速公交網,形成輻射國內外的綜合交通體系。廣東“十三五”規劃指出,將實現“12312””交通圈,即廣州與珠三角各市1小時通達,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各市陸路2小時左右通達、與周邊省會城市陸路3小時左右通達,廣東與全球主要城市12小時通達。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國際一流灣區基本形成,世界級城市群的框架基本確立,2030年位居全球灣區榜首,成為全球先進制造業中心、全球重要創新中心、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的能力大幅躍升,躋身世界知名城市群前列。
根據測算,結合對2020年、2030年和全球其他三大灣區的預測比較,到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將基本追平東京灣區,到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G D P總量將達4.62萬億美元,超過東京灣區(3.24萬億美元)和紐約灣區(2.18萬億美元),成為世界G D P總量第一的灣區。
本刊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