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視點
為加快礦業轉型和綠色發展,國土資源部日前發函通知,各地要按照政策引導、地方主體,一區一案、突出特色,創新驅動、示范引領的原則,擇優開展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實現到2020年在全國創建50個以上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的目標。各級人民政府要發揮主體作用,將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打造礦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先進技術和裝備應用的展示區、礦山環境保護與礦地和諧的模范區、礦產資源管理創新的先行區,引領帶動礦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體現特色,主要目標任務包括:優化礦山布局,落實規劃分區管理,構建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相協調的礦產開發保護格局;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礦企經營管理水平、開發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形成以現代化礦山企業為主體的規模化集約化總體格局;全域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大中型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標準,小型礦山管理規范;全面推進綠色勘查,建立區域綠色勘查標準,建設綠色勘查示范項目,區內實施的勘查項目全面推進綠色勘查,大幅減少勘查工作對環境帶來的擾動;全面推進閉坑礦山、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統籌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天藍、地綠、水凈,土地可持續利用;創新綠色發展管理,構建綠色礦業發展標準體系、工作體系、政策體系、監管體系和利益共享體系,形成綠色礦業發展長效機制。各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推薦資源相對富集、礦山分布相對集中、礦業秩序良好、轉型升級需求迫切、地方政府積極性高、有一定工作基礎的市或縣開展示范區創建工作。
日前,從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獲悉,第八批國家地質公園和第四批國家礦山公園申報評審工作正式啟動。本次申報審批繼續實行資格授予和批準命名分開審核的方式,同時對貧困地區申報給予適當政策傾斜。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條件要求,擬申報地質公園應是已批準建立省(區、市)級地質公園2年以上并已揭碑開園;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片區縣、片區外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三區三州”及其他深度貧困地區除外;擬申報地質公園應具有明確的園區邊界和面積,獨立園區數量原則上不能超過2個;擬申報地質公園范圍內無影響或破壞地質遺跡的開發建設活動,無采礦權和商業性探礦權,無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活動;用地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土地權屬清晰。國家礦山公園申報條件要求,申報礦山公園應是已批準建立的省(區、市)級礦山公園或者是已完成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且具有基本旅游條件的礦區;但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片區縣、片區外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三區三州”及其他深度貧困地區除外;擬申報礦山公園應具有明確的園區邊界和面積;用地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土地權屬清晰。每個省(區、市)應嚴格執行限報2個國家地質公園和2個國家礦山公園候選地參加評審的要求。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片區縣、片區外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可在每省(區、市)限定名額外增加1個;“三區三州”及其他深度貧困地區,可不受所在省(區)申報名額的限制。
近日,隨著南京市本級啟動不動產登記“一窗受理”,江蘇省13個設區市本級和69個單獨發證的縣(市、區)全部實現不動產登記“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全省共設立集成服務窗口501個。今年6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意見,要求全省9月底前實現房屋交易、征稅、不動產登記“一窗受理、集成服務”,讓群眾在辦理不動產登記相關事宜過程中排一次隊、交一套材料。7月份,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召開全省不動產登記“一窗受理、集成服務”暨存量數據整合現場推進會,部署加快推進相關工作。各地按照省政府要求,認真制定實施方案,克服人員、場地等困難,調整優化窗口設置,加快設立聯辦窗口,在一個窗口統一收取房屋交易、稅收申報和不動產登記所需全部材料,實現了不動產登記等相關業務集成辦理。下一步,江蘇省將繼續優化集成服務流程,有序增加集成窗口數量,加快推進信息共享,合理壓縮登記時間,不斷加強互聯網服務,加快在全省形成不動產登記“網上辦、就近辦”的服務格局。
日前,廣西國土資源廳、環境保護廳、林業廳、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海洋和漁業廳五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建立打擊違法違規采礦監管共同責任機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級國土資源、環保、林業、安監、海洋和漁業及有關部門,密切配合,明確職責,加強聯動,形成合力,建立礦產執法監管共管機制,共同遏制礦產違法行為,將違法行為遏制在萌芽狀態。 《通知》指出,要建立嚴格的采礦權設置和保護開發機制,科學設置采礦權,依法依規審批采礦權,堅持在保護中開發。禁止在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公路兩側保護范圍內采礦;各類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重要水源地以及海岸線等敏感區域,周邊設置采礦權時,必須征得相關管理部門同意的意見。設置砂石土礦權時,需充分考慮區域性的資源需求,提高采礦權布局的集中度,提升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嚴格規范采礦權劃定礦區范圍、新立、延續、轉讓、變更、注銷登記審批,對于不符合礦產資源規劃、產業政策要求及其他達不到審批前置條件等情況,一律不予審批,從源頭上遏制違法違規辦理采礦證行為。嚴格礦山開發利用方案、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方案、土地復墾方案、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等編制審查工作,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采礦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對沒有依法提交相關環境影響評價批復的,國土資源部門不得辦理采礦許可證;礦山環保設施未經竣工環境保護驗收的,不得投入生產。 《通知》強調, 要完善違法案件查處協調機制,實現打擊違法違規采礦全覆蓋。開展政府統籌協調,國土資源、環保、林業、安監、海洋和漁業共同參與的專項聯合執法檢查。對礦產違法行為較多和礦產資源豐富的縣(市、區),應增加聯合執法檢查的次數,對群發違法采礦行為和礦產資源開采監管難度大的區域進行集中整治。國土資源、環保、林業、安監、海洋和漁業各部門可定期實施聯合巡查,對轄區內新發生的礦產違法違規行為必須自發現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采取相應措施。對重大、突發的違法行為實行專項報告制度。加強日常巡查,實現打擊違法違規采礦全覆蓋。
近日,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建設用地計劃管理工作的意見》,并下達了《陜西省 2017 年土地利用計劃》,要求按照“先存量、再流量、后增量”的順序安排年度計劃指標,提出流量存量計劃使用面積與新增用地計劃 1∶3掛鉤機制。陜西省國土資源廳明確,各地在新增建設用地計劃使用中,城鄉增減掛鉤完成面積、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面積和存量建設用地盤活面積,均按照 1∶3 的比例掛鉤使用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即如果要用 3 份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就必須首先完成 1 份存量和流量計劃使用面積。陜西省國土資源廳明確,新增建設用地,重點保障優先安排社會民生用地,加大對教育、養老、醫療等民生社會事業項目的支持,單列下達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民建房及扶貧開發計劃用地計劃;重點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用地;向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高的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鎮傾斜,向發展潛力大、吸納人口多的縣城和重點鎮傾斜,切實保障農民轉移進城落戶人口用地;積極支持鐵路綜合開發用地,加大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加大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地區用地計劃支持等。改革試點政策統籌使用,重點保障區域城鄉發展、新型城鎮化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用地,向貧困地區傾斜。存量建設用地重在盤活。一般工業、服務業和改善性住房,關中、陜北易地扶貧搬遷等盡量使用存量建設用地。陜西省國土資源廳強調,為確保該掛鉤機制順利實施,全省各地國土部門建立協調聯系機制,同發改、住建、交通、水利、農業等部門銜接配合,嚴格把關,強化對項目用地的指導監督。強化規劃計劃審查,凡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供地政策的建設項目,不安排用地指標,沒有用地指標的,不得批準用地,確保用地計劃合理使用和批地用地控制在計劃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