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礦產開發管理處
切實提高政治站位 嚴格遵守生態紅線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全面完成各類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工作
□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礦產開發管理處
近日,浙江省國土資源廳按照國土資源部統一部署,抓住中央環保督察這一有利契機,全面開展全省各類保護區內礦業權核查清理工作。截至目前,原保護區內的18宗礦業權已全部完成退出工作,其中已辦理注銷手續的6宗,已辦理縮減礦區面積退出保護區范圍的9宗,已明確限期退出的3宗。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黨組高度重視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工作,按照“管行業必須管生態、管業務必須管環?!钡囊?,把清理工作作為國土資源部門踐行“四個意識”的具體體現,確保把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的要求落到實處。6月14日,廳主要領導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傳達學習中央關于祁連山生態環境問題通報精神,要求系統各級干部深刻汲取教訓,舉一反三,查找短板,依法履職,切實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隨后,廳黨組又兩次專題聽取和研究保護區內礦業權清理工作情況報告,給清理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8月4日,浙江省國土資源廳下發通知,緊急叫停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主要飲用水水源地、森林公園等各類保護區內的礦產勘查開發活動,及時控制風險。
7月10日,浙江省國土資源廳會同浙江省環保廳聯合下發《關于開展自然保護區和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礦業權摸底調查的通知》,對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省級以上風景名勝區、省級以上森林公園、主要飲用水源地等保護區內的礦業權進行全面摸底調查。8月10日,下發《關于進一步核查各類保護區內礦業權分布狀況的通知》,將全省1000多個礦業權信息發送給市縣國土資源局,要求逐一核實與保護區重疊情況。隨后,又通過省中央環保督察協調聯絡組,專門發函給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和省旅游局,要求提供各類保護區功能分區、位置坐標等信息。在前期工作基礎上,浙江省國土資源廳通過國土資源“一張圖”進行最后核對,確保數據信息真實準確。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按照中央環保督察“邊督邊改”工作要求,9月5日,下發《關于要求依法有序退出保護區內礦業權的緊急通知》,明確礦業權所在地縣(市、區)人民政府為礦業權依法有序退出的責任主體,具體負責與礦業權人溝通協商,編制礦業權退出工作方案,督促礦業權人盡快辦理相關手續,并及時組織開展生態修復。對礦業權的退出,明確了四種處理的具體意見:一是對范圍部分重疊的礦業權,采取縮減面積的方式退出;二是對勘查成果未達到開采準入條件,以及在保護區成立之后設立的探礦權,采取直接注銷的方式退出;三是對在保護區成立之后設立的采礦權,采取直接注銷的方式退出;四是對在保護區成立之前設立的探礦權和采礦權,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協商退出。同時,組成四個工作小組到市縣開展督促指導,確保清理退出工作有序開展。
8月19日,浙江省國土資源廳下發通知,明確要求礦業權人在申請辦理礦業權延續申請時,必須提供是否在保護區內的情況說明,并將各類保護區坐標與礦業權審批底圖進行套合,切實堵住礦業權延續申請辦理的制度漏洞。同時,專門制訂了《關于進一步優化普通建筑用砂石粘土礦產開發布局的指導意見》和《浙江省普通建筑石料綠色礦山建設規范》,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明確嚴禁在各類保護區和“兩路兩側”“四邊區域”內新設采礦權,實行新設采礦權最低開采規模和最小儲量規模準入“雙控制度”,限制小礦開發。所有新建礦山必須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相關開發利用、生態保護要求在采礦權出讓合同方中予以明確,切實把礦山生態環境納入到“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