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 語
防堵人生“管涌”
□ 吳 語
參加過抗洪救災的人都知道,洪水施虐,不少是由堤壩管涌引起的。所謂管涌,是指在滲透水流作用下,土中細顆粒在粗顆粒所形成的孔隙通道中移動、流失,土的孔隙不斷擴大,滲流量也不斷加大,導致土體內(nèi)形成貫通的滲流通道。管涌如不及時堵住,就會出現(xiàn)大量涌水翻沙,使堤壩、水閘地基土壤骨架破壞,孔道擴大,基土被淘空,最終造成決堤、垮壩、倒閘等事故。由此聯(lián)想到人生的堤壩,也需要防堵前行道路上的一個個“管涌”。
防堵人生“管涌”,首先要防好初次。靡不有初,鮮克有終,人生貴善始。從某種意義上講,初次既是缺口,也是關口,初次的防線被突破了,“管涌”堵起來就比較難了。有個轎夫穿了雙新鞋,開始時,這個轎夫小心翼翼地循著干凈的地方走,可后來一不小心踩進了泥水坑。再往前走時,這個轎夫就不顧及自己穿的新鞋子了,泥水坑里也隨便踩了。所以說,初次,是人的一種心理防線,一旦打開,“管涌”問題就會越來越嚴峻。仔細回顧起來,有多少曾經(jīng)的黨員干部,就是從第一杯酒、第一次玩、第一份禮開始,逐漸走向人生的深淵。
防堵人生“管涌”,重要的是堅決堵住“第二次”。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生在世,不犯任何錯誤的人是沒有的,區(qū)別在于,有的人知錯就改,而有的人卻一錯再錯,結果當然是天地之別了。春秋時,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臣下士季對他進諫。靈公雖表示認錯改正,但遺憾的是,晉靈公言而無信,殘暴依舊,最后落得個被臣下刺殺的結果。而同樣一個歷史人物楚莊王,在其剛登基時,日夜在宮中飲酒取樂,不理朝政。后來臣下用“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神鳥故事來啟發(fā)他,并以死勸諫,終于使他決心改正錯誤,楚國隨之強大,楚莊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防好初次既是對處事的要求,更是思想上的要求,它警示我們要時刻拉緊預防“管涌”之弦,嚴守底線,禁碰紅線,不越雷池一步。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人又免不了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上出過犯錯,“犯了錯誤不要緊,改了還是好同志”。怕就怕,犯了錯誤不總結不思過,不去堅決堵住“第二次”,任之由之,甚至破罐破摔,這樣,人生的“決堤、垮壩、倒閘”就免不了啦!
從某種意義上講,堵住第二次比防堵初次對防堵人生“管涌”更關鍵。因為有了“二”就會“再而三”了,就與危險或惡果越容易靠近了;因為堵住第二次需要有堅強的內(nèi)心、清醒的思想、辨證的思維;因為堵住第二次還要有正視問題的態(tài)度、敢于承認的勇氣、堅決改正的決心。
防堵人生“管涌”,特別需要把握好以下幾關。一是理想信念關。理想是一盞明燈,能刺破重重迷霧,照亮前行的方向;信念是一泓清泉,能滋潤艱難困苦,永葆內(nèi)在的力量。這是一道總關,也是一道根本關口。把握了這關,人生大的錯誤就不會犯,小的錯誤就能立即改。二是遵紀守法關。違法違紀是人生最大的“管涌”問題之一。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違法違紀,觸犯的是國家的利益、組織的利益、集體的利益,必將受到嚴肅的懲處。底線不過、紅線不碰,是防堵人生“管涌”最“笨”也是最實在最管用的辦法。三是社會公德關。社會公德是公共生活中的道德準則,雖然是一種軟性規(guī)則,但違反了它,就會遭社會棄、被群眾罵,立身做人的根基就會被淘去。四是社會交往關。社會交往具有兩面性,一面是增長見識、增進友誼、開闊視野、鍛煉和展示才干,另一面也可能沾染不健康的思想意識和不良生活習氣,甚至形成“同流合污”。把好社會交往關,應著重注意“四度”,即向度、廣度、深度、適度。向度,就是要注意交往的方向性,哪些人可交,哪些人不能交。廣度,就是要注意交際的范圍,既不能太多太雜,也不能“孤陋寡聞”。深度,就是要注意交往的層度,區(qū)別好是點頭之交還是莫逆之交,還或是刎頸之交。適度,就是要處理好社交與工作、生活的關系,不能以影響工作、弄亂生活為代價來搞社會交往。
人生的“管涌”,既是一個個關口,更是一樁樁險情。有意識地防堵住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人生“管涌”,才能行穩(wěn)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