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興市國土資源局 韓向宇
嘉興市富硒土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與對策建議
□ 嘉興市國土資源局 韓向宇
為全面掌握嘉興市土地資源質量狀況,推進土地數量、質量、生態并重管護,近年來,由國土資源部門牽頭,嘉興市先后開展了不同調查精度的公益性地球化學調查項目,覆蓋嘉興全域3915平方公里,基本摸清了土地質量家底。期間,嘉興發現了共有10.5萬畝富硒土資源,主要分布在嘉善干窯、海鹽澉浦和秀洲油車港—王江涇一帶,這也是繼嘉興市運熱1號地熱井成功出水實現全省地質找礦重大突破后的又一重大發現。
嘉興是平原地區,礦產資源極度貧乏。富硒土作為一種特色土地資源,對嘉興來說是非常寶貴和稀缺的。積極爭取黨委政府加強資源保護、加快開發利用進程,國土資源部門義不容辭。為此,嘉興市國土資源局開展了全市富硒土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的調研,通過專業技術調查,赴政府部門、企業、農戶走訪、座談等形式,深入基層了解現狀,查找推進中的問題與瓶頸,提出破題的對策與建議,積極呼吁和推動地質調查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1.地富硒、人長壽,開發天然富硒產品有利于提升全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指數
中國營養學會調查研究表明,硒是人體生命活動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人體內的抗氧化劑,具有提高人體免疫機能、防癌抗癌、防治心腦血管疾病、保護肝臟、抗氧化和延緩衰老、參與糖尿病治療、保護和修復細胞、保護眼睛、提高紅細胞攜氧能力以及解毒、防毒、抗污染等十大功效,被譽為“生命的火種”“長壽元素”“抗癌之王”“心臟的守護神”“天然解毒劑”“微量元素中的胰島素”“呼吸系統疾病的克星”“明亮的使者”“男性體內的黃金”“腸胃道的白衣天使”等。世界衛生組織將硒定為21世紀繼碘、鋅之后必補的第三大營養元素。因此,保護富硒資源、加快開發利用對提升全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指數有積極意義。
2.轉型強農、惠民增收,開發富硒土資源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高水平建設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
嘉興位于浙北平原、長三角黃金腹地,素有“魚米之鄉”“浙北糧倉”的美譽,是杭嘉湖地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近年來,隨著嘉興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促進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推動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以及“與滬杭同城”等戰略的實施,為富硒土的開發利用與產品的市場定位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礎。2015年“6·25”期間全國土地質量地質調查服務土地管理工作現場會在嘉興召開,部、省領導對嘉興農業地質調查及富硒土資源利用等工作給予高度肯定,為嘉興市進一步開發利用富硒土資源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礎。富硒土作為大自然給予嘉興的恩賜,富硒產業作為一種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有利于大幅提高農產品和農業附加值,是落實市委市政府轉型強農、惠民增收政策的有效舉措,必將成為嘉興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1.開展富硒土專項調查
從2009年起,嘉興市嘉善縣干窯鎮、秀洲區油車港鎮及海鹽縣澉浦鎮先后分別部署開展了富硒土壤專項地質調查,三次調查精度均為1∶1萬,涉及的項目經費合計700萬元。調查實施單位為浙江省地質調查院,主要運用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技術與方法開展,共采集土壤、農產品等各類樣品2939件,調查指標主要涉及PH值、硒、鋅、有效硒、有效鋅、有機碳等,重點查明富硒土資源量與分布情況。
2.推動調查成果轉化應用
通過詳查,在上述地區均發現了一定數量的富硒土資源,總計10.5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3.4%。其中Ⅰ級富硒土4.76萬畝、Ⅱ級3.54萬畝、Ⅲ級2.2萬畝。縣(區)國土資源局及時編制了富硒土資源調查報告、富硒土壤標準研究報告、富硒土地資源分布圖,建立了富硒土資源登記卡及檔案,并及時移交給當地政府,為當地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生產提供基礎資料和參考依據,切實推動地質調查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同時,國土資源部門將富硒土資源保護作為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和縣級土地利用規劃局調的前置條件,納入土地管理考量。
3.學習先進地區經驗做法
嘉興市、縣兩級國土資源局與相關鎮、部門、企業先后赴福建漳州、湖北恩施等地學習考察,調研和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和做法,為嘉興市的富硒土資源開發利用啟迪思路。如:被譽為“世界硒都”的恩施,富硒產業已成為撬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張金字名片。當地政府專門成立硒資源保護與開發局,實現富硒全產業鏈發展和一二三產融合,并通過建設國家富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富硒產業聯盟總部、產品技術開發研究機構,扶持龍頭企業等,從產業規劃、產品研發、行業聯盟、示范基地、標準制定等方面進行制度設計和行業助推,占領了全國富硒行業的制高點,成為真正的行業引領者和規則制定者。詔安縣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互惠互利”的思路,成立“富硒資源產業開發利用小組”,下設富硒辦,將硒資源開發納入該縣《關于加快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和產業開發總體布局,與縣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同時,成立富硒產業協會,組建富硒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標識、統一品牌、統一檢測、統一包裝”的管理模式,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4.借勢借力源頭推進
嘉興市國土資源局借助向嘉興市人大專題匯報和國土資源報采訪的契機,源頭推動富硒土資源的開發利用。2015年11月,嘉興市七屆人大常委會召開第69次主任會議,嘉興市國土資源局代表市政府就全市基本農田保護與耕地質量建設工作作了專題匯報,將加快富硒土資源開發利用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向市人大建議,得到市人大的高度重視與肯定。嘉興市人大主任劉冬生在會上指出:加強土地污染治理要與富硒土資源開發利用相結合,建議列入市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2016年國土資源報來嘉興市采訪期間,嘉興市國土資源局又通過召開專門的座談會,向上級國土資源部門和基層積極宣傳“地質+”模式融入嘉興經濟發展新格局的做法,聽取基層對富硒土資源利用的意見建議,呼吁各級政府在加強資源保護的同時加快開發進度。
1.開發利用現狀
在當地政府、國土、農經等部門的推動下,嘉興部分地區已進入富硒土資源市場化開發階段。
一是各地結合產業布局和地區特色,因地制宜推動富硒產業開發。如:秀洲區將富硒土資源開發作為重要章節納入本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油車港鎮根據國土資源部門提供的富硒土地資源分布圖,規劃合心-楊溪、千寺、澄溪,上睦,勝豐—棲真、馬厙三大種植區域,打造規模化、產業化、高效益的富硒農產品生產基地,重點開發富硒大米,并依托轄區內真真老老等龍頭企業制定長遠發展計劃。下一步還將引入順風優選等電商合作項目,拓寬銷售渠道。嘉善縣干窯鎮于2010年成立富硒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建設示范區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按照“規模種植、技術配套、合理開發、質量控制”的原則,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并實施價格貼補政策,確保種植大戶的積極性。2012年,干窯鎮召開富硒農業發展之路干窯論壇,邀請全國硒研究專家為富硒土壤和富硒農產品開發出謀劃策;2012、2013年,干窯鎮連續兩年在上海、杭州召開嘉善縣精品農業暨干窯精品農產品推介會,進一步擴大富硒農產品知名度。海鹽縣規劃以南北湖核心景區為依托、以富硒土地資源和火山地質景觀為亮點,打造“杭州灣南北湖生態園”,并已著手建設富硒土地資源開發實驗基地。
二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市場前景向好。目前開發的富硒農產品主要為大米。另經檢測,其它富硒或含硒農產品還有雪菜、土豆、毛豆、葡萄、玉米、番薯、大豆、火麻仁等。通過引導農民種植高附加值的富硒農產品,為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物產增值提供了新機遇,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渠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富硒米市價為普通米價的5倍左右,僅干窯一地當年可為農民增收6000余萬元,另從云南巴馬引種成功的火麻仁價值可觀,市場前景看好。
2.存在的問題與瓶頸
雖然各地在推動富硒產業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總的來說,嘉興市的富硒土資源開發利用尚處于起步階段,利用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工作的推進速度還不盡如人意,主要存在三大問題。
一是公眾認可度不高,市場需求不旺。目前,社會公眾對硒元素尤其是天然富硒對人體健康的好處認識普遍不足,對國土資源部門開展的土地質量調查、富硒土調查等不甚了解,市場上也確實存在著富硒產品良莠不齊、以次充好等現象,再加之富硒產品標識不明、天然富硒與人工富硒產品無法區分等,導致人們難以判斷優劣,市場需求不旺。此外,人們還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比如針對海鹽澉浦的富硒產品,認為附近的秦山核電廠會對農產品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有害怕核泄漏的顧慮,等等,導致本地生產的富硒產品市場受限。
二是行業監管處于真空,農戶積極性受損。目前,對富硒缺少認定標準,除了大米有國家統一標準外,其他富硒農產品僅有地區標準或根本沒標準,導致行業管理缺乏依據。此外,一些企業為了節省成本,縮短生產周期,在質檢部門檢測前采用人工大量噴灑硒肥的方法,使硒含量短期內速增,達到甚至超過富硒標準,而工商部門許可又不需要相關的認證,從而嚴重打擊了依靠誠實勞動和專業技術、遵循客觀規律生產天然富硒農產品的企業和農戶的生產積極性。
三是缺少區域統籌,行政推動力度有待加強。目前各地富硒產品的開發利用推進程度不一,存在零打碎敲、各自為政的情況,缺少政府主導和政策引導,缺少科學規劃,缺少統一的產業布局和政策配套,缺少檢測標準和認定機構,亟需各級政府的重視,從政策層面加以引導和規范,同時成立相應的機構,從資金、技術、人員各方面,加強區域統籌和部門協同。
1.加強技術研究
一是要進一步摸清家底、研究資源賦存規律。除目前已調查完成的地區外,嘉興市應進一步開展富硒土壤擴面詳查,建議相關縣(市、區)在開展的全市范圍內1∶5萬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基礎上進行加密,調查精度應不低于1∶1萬,所需經費由地方財政予以保障。通過調查評價,全面查明全市的富硒土地資源情況,繪制資源分布圖,劃分富硒等級,提供利用建議,以便在全市范圍內更科學的統籌、規劃富硒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二是開展土壤改造、科學使用以及產品研發等問題的研究,實現富硒土資源的合理有序和可持續開發。如土壤元素遷移轉化規律研究、不同農產品對硒元素吸附能力研究等。
2.重視資源保護
要依托土地質量建檔及成果運用項目,不斷完善以“圖、文、卡、碼、庫”五大要素為核心的土地管理體系,為經調查發現的富硒土地建立“身份證”,真實記錄每塊富硒土地的面積、土壤類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硒含量及農產品硒含量、土壤環境質量等信息,使其可量化、可追溯、可考核、可問責,并嚴格執行永農劃定對富硒土資源的前置保護政策,在耕地紅線中再設置一道富硒土紅線,確保土地利用規劃局調不碰紅線。同時,結合“土十條”的發布實施,推動地方立法,加大土壤質量監測與保護力度。爭取環保部門將富硒土資源納入生態環境功能區,有效保護特色土地資源。
3.強化組織領導
市級層面建立“富硒土資源開發利用”聯席會議制度,負責統籌、指導、協調、管理和服務全市富硒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下設富硒辦,定期聽取相關縣、區工作匯報,了解推進情況、存在問題,研究制定對策措施。一方面通過統分模式統籌調配市域內資源,包括資金、政策、制度、專家、技術支撐等,使全市工作統一部署、整體推進。另一方面整合國土、農經、發改、市場監管、質監、環保等部門資源、調查成果,打破因條塊分割導致的信息不對稱和資源浪費。縣級層面則相應建立領導小組,結合當地產業規劃和區域發展,因地制宜研究制定資金、技術等相關優惠扶持政策,形成各成員部門分工負責、分類指導、協調監管的長效管理機制。同時,市縣兩級還應制定富硒土資源開發利用的實施意見和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規劃引領、科學開發”的工作定位,細化部門職責與分工;優化產業布局,建立以富硒食品生產為主的產業園區,推動效益農業、現代農業的發展。
4.優化市場環境
一是培育市場主體。發展龍頭企業,實施富硒品牌戰略,鼓勵公司+基地+農戶等產業模式,促進標準化、規模化經營,支持做大做強。二是制定行業標準,嚴格市場準入,加強天然富硒產品質量、品質及安全控制,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加緊出臺不同富硒產品硒含量的地方性標準及檢驗檢測管理辦法。建議爭取省級相關部門支持,以嘉興為范本起草制定省級地方標準,搶占行業制高點。三是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行為,統一標識、標牌等,嚴把生產、包裝、運儲、銷售、宣傳等各環節,對企業不正當競爭和違法違規行為要予以嚴厲打擊,引導企業樹立誠信意識。
5.建立中介組織
有計劃、有組織地按照市場經濟要求,發展富硒產品生產經營的行業協會、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營銷組織、專業合作社等各種形式的中介實體組織。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提高富硒產品產業組織化程度。通過中介組織把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經濟利益共同體,推進富硒食品產業集約化發展。
6.完善政策配套
要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加大對富硒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從交通、水利、電力及機械化耕作等方面改善田間作業條件,建設一批富硒產品的種養示范基地。加大科技投入,探索與高校的科研合作機制,鼓勵企業走“專、精、特、新”的發展路子,開發科技含量高、經濟附加值高的富硒產品。探索建立市級富硒產品科技研發指導中心。加快培養一批具有戰略開拓能力和現代經營管理水平的企業家隊伍。要加強宣傳,通過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以及電視、報刊、電臺等多種傳媒形式,大力宣傳富硒產品,普及硒與健康的養生知識,提高富硒產品的公眾影響力和知名度。發展硒生態旅游項目,豐富旅游的養生內涵,形成地理景觀,促進嘉興生態文明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