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為平 汪振標
作者單位:溫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全力補好基本公共服務短板
□邵為平 汪振標
基本公共服務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是人民群眾獲得感的具體體現,由政府為主導,以兜住民生保障底線為目標,作為政府層面保障全民基本生存與發展需求的一項制度性安排。溫州市由于歷史基礎條件差、人均財政收入水平低、公共設施建設滯后,使得基本公共服務普遍存在規模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和發展不平衡等短板,特別是中心城區公共服務首位度不高,供給不足,基層服務設施不完善等矛盾依然突出。
當前,溫州市委、市政府正在全面開展“大拆大整”專項行動,圍繞加快轉型和保障民生這條主線,大力度推進危舊房、違法建筑拆除和城中村改造,為發展騰出空間,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建議以此為契機,強化頂層設計,加大政府投入,推動城市功能修補與有機更新,努力補好基本公共服務短板,通過“大拆大整”,實現城市“大建大美”。
要緊緊抓住“大拆大整”專項行動之機,把補好基本公共服務短板作為“大建大美”的核心任務之一,堅持“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共建共享”的理念,以普惠性、保基本和均衡化為基本原則,努力健全和完善以公共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養老服務等為重點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提升全市特別是中心城區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為鞏固提升溫州在全省的“鐵三角”地位奠定扎實的民生基礎。
公共教育。重點完善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基礎設施布局,提升公共教育供給能力和水平。中心城區高中及以下學校生均建筑面積要達到省建設標準,幼兒園辦學規模配置要達到30-35人/千人、小學辦學規模配置達到55-65人/千人、初中辦學規模配置達到25-30人/千人和高中辦學規模配置達到25-30人/千人。
基層醫療。重點完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在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數量配置上,要達到常住人口每3-10萬人設置1家的要求,在規劃布局和服務半徑上要滿足中心城區“15分鐘健康服務圈”的要求,在業務用房建設規模上要達到省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用房建設標準的要求。
文化體育。重點完善群眾文化和體育設施建設。以構建“15分鐘都市文化圈”為目標,建設一批城市書房、文化驛站和社區文化中心、文化禮堂。以打造城市“10分鐘健身圈”為目標,建設一批體育公園和群眾健身體育設施,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
養老服務。重點完善覆蓋所有老年人群的基本公共養老服務體系。分級設立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和社區嵌入式小型養老機構,打造“20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中心城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網點(站)覆蓋率要達到100%。
補好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關鍵在于要充分利用好大拆大整騰出的新空間,高標準、高質量地規劃利用拆后土地,通過新建、遷擴建和共建共享一批公共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和養老服務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努力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網絡健全、功能完善、服務便利和群眾滿意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要結合城市規劃、人口分布情況、主要交通干道和自然界線等要素,劃定相對合理的教育設施統籌范圍,按照教育片區和教育單元進行分級統籌。初中及以下學校應盡量結合居住區設置,提高基礎教育設施可達性,原則上按照幼兒園步行5-10分鐘、小學步行5-15分鐘、初中自行車5-15分鐘確定教育設施服務半徑;幼兒園和小學要確保在教育單元內解決,初中在教育片區內統籌解決。小學、初中的服務范圍不宜跨越城市快速路及主干路;幼兒園的服務范圍不宜跨越城市次干路,盡可能在居住區內解決。學校規模要適度,應有合理的規模效益,幼兒園建議控制在9-12班,小學建議控制在24-36班,初中建議控制在36-42班。考慮到當前政府財力和保基本的要求,近期建設的學校班額按照大班額標準來配置,遠期可考慮逐步實現小班制來配建。
加快推進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目前中心城區范圍內已設置了5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機構設置的數量上已基本滿足了配置要求。但在設置布局上存在不合理,不能滿足中心城區“15分鐘健康服務圈”的要求;在規模和建設標準上還達不到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標準,其用房面積總量還不到省標的50%。特別是中心城區1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離省標還有較大差距,需借此次“大建大美”之機進行新建或擴建,據初步統計,1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需要新增用地約180畝。同時,對中心城區基層衛生服務中心布局進行優化和調整。對新建居住區和新城區要嚴格按照常住人口每3萬-10萬人配建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要求,與居住區、新城區實現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對老年人口比重較大的老城區、老住宅區適當增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服務站,并拓展醫養結合和社區康復等功能。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要根據城市功能布局和常住人口集聚變化,合理規劃布局城市公共文化設施,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資源,努力構建“15分鐘都市文化圈”,形成市、縣(市、區)、街道及社區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每萬人擁有群眾文化設施建筑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的要求,在大建大美中充分考慮公共文化建設要求,對基層社區文化中心布局進行優化,適當增加建設規模,使社區文化中心覆蓋率達到100%、建設達標率達到100%;力爭中心城區規劃布局城市書房達到40個,落實一批文化驛站建設布點。加強社區體育設施建設,方便市民就近健身。嚴格落實國家新建居住區和社區按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標準配套群眾健身相關設施,并與住宅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老城區與已建成居住區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積極推進小型多功能體育場館建設,優化全民健身設施布局結構,為市民提供便捷、可及、多樣的全民健身設施,打造“10分鐘健身圈”。堅持城市公園綠地、城市廣場等公共活動空間植入體育健身設施,實現共建共享。要控制城市改造開發強度和建筑密度,根據人口規模和分布,合理布局城市廣場,滿足居民健身休閑和公共活動需要。
加快推進基本養老服務能力建設。政府在養老服務方面要承擔保基本、兜底線的責任,要堅持以居家養老為基礎,分級建立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和社區嵌入式小型養老機構為骨干的基本養老公共服務體系。在大建大美中要堅持騰出空間,合理布局建設一批標準化的街道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對新建住宅小區按不少于住宅總建筑面積的2‰,且不少于20平方米的標準配建居家養老服務用房,建成一批社區嵌入式小型養老機構。對老城區與已建成居住區要根據實際老年人口比重,積極創造條件配建居家養老服務用房和老年食堂、托老所等養老服務設施。同時,要積極探索社區醫養結合模式,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養老服務中心進行共建共享,在老年人口較為集中的片區應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增設養老床位,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康復病房建設。
加強統籌協調。借助大拆大整、大建大美專項行動,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建議在市級層面建立專門協調機構,由市相關部門和縣(市、區)政府共同參與,加強對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工作的組織領導,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市相關部門要結合職能積極發揮作用,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各縣(市、區)要承擔起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責任,全力落實具體任務。
強化規劃保障。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要堅持規劃先行,強化規劃約束,建議市教育局、市衛計委、市民政局、市文廣新局和市體育局要會同市規劃局,抓緊研究教育、衛生、養老、文化和體育等設施布局專項規劃,對已頒布的專項規劃,要結合大拆大整具體片區情況,抓緊進行修編完善;對尚未編制的專項規劃,要抓緊編制出臺,為大建大美實施提供專項規劃支持。同時在對拆后土地利用進行整體規劃時,建議市規劃部門要結合各行業專項規劃和建設標準要求,根據片區實際情況合理劃定服務半徑與服務人口,確定需配建的公共服務設施、規模與數量,并確保在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明確具體地塊和相關技術指標。對具有配建要求的出讓地塊應在土地出讓設計條件中明確約定需同步配置的公共服務設施類型、規模、位置、是否獨立占地、建設標準、建設時序、資金來源、建設主體、具體實施方式和移交時限等內容。
加大資金投入。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是各級政府應盡的義務,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要堅持政府主導,充分調動社會資源,探索建立多渠道的財力投入機制,采取多種方式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對于義務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可由政府投入或國有投資集團按照統一標準進行標準化建設,建設完成后移交相應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對于文化、體育等具有一定收益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可通過政府投資、PPP、民間投資等多種供給相結合的方式滿足居民不同層次的需求。
狠抓責任落實。要按照統籌有力、協調有序、分工明晰、責任明確的要求,抓緊推進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工作。建議市有關部門要抓緊研究本領域補短板的要求,抓緊啟動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各縣(市、區)政府要同步研究拆后利用土地功能定位和控制性規劃,對明確要配建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要制定工作任務表、時間表,要明確責任主體,確保工作按計劃有力推進。市級協調機構要發揮督促落實作用,定期通報工作進度,抓好任務落實。
作者單位:溫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